【阅读报告】《金阁寺》— 三岛由纪夫
今年读完的第十七本书是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根据1950年7月2日的火烧金阁寺事件改编,此书从纵火犯沟口的角度道出他作案的心路历程,向大众展现一个猎奇畸形的心理世界。
生于舞鹤东北僧侣世家的沟口自幼便常听父亲提及金阁,对这一想象中的楼宇滋生无尽向往,将其视作【美】的象征。而他自身因口吃的缺陷被大众排斥,饱受孤寂。为缓和自己内心的痛苦,他反将【不被人理解】当成自己唯一的骄傲,主动疏远人群,将被动的驱逐成为自己的选择。父亲去世后,他遵父遗愿来到真正的金阁进修,更为其安上【永恒】的特征;永恒存于他意识中的【美】将他自身的【丑】束缚,使他在诸多关键场合无法集中精神——意识总会回到金阁。他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同归于尽;如此,他的【丑】与金阁之【美】便能走向同一命运。然而,战败后,这一梦想破灭,等来的只有大主持老师的一课《南泉斩猫》。 老实说,初读《南泉斩猫》这一公案时,我看得云里雾里。南泉寺中闯进一只绝美的小猫,众人为之争夺。禅师见此景,将猫置于镰刀,曰:“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众人无言,禅师随之斩猫。后来,禅师高足赵州归来,听得此事,脱下草鞋置于头顶出门而去。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这只猫究竟代表什么?那是妄念妄想的根源,是对表相的执着。而赵州将最肮脏的草鞋置于最尊贵的头顶,表达污与净本质上没有分别,尊贵与卑贱皆为人造观念。相不可得,不可着相,而沟口着了金阁的相——因此他要将它毁灭。 阅读过程中,我看着沟口一步步走向堕落,故意做出诸多自毁前程的事,并沉浸于后果带来的快感中,实在费解。为什么会对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事感到快乐?后来细想,他的心理肯定异于常人;他常年被群体拒绝,为自我保护,虽想独占自己认知中的【美】,最后却下决心站在【美】的对立面。与他有相似残疾,却采取另一种应对方式的柏木曾想点拨他:“令这个世界发生改变的,是认知(而非行为)。”这个念头在他离行动只有一步之遥时闪过他的脑海,却被《临济录》中的【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重新压下,使他犯下不可逆的罪行。最终,当他意识到再次被金阁拒绝,决定活下去时,究竟是带着怎样的心理呢? 读《金阁寺》,若只看剧情,未免有些白往黑归。书中对美学的探讨涉及诸多角度,从佛典与哲学中汲取许多精粹,引人深思。通过此书,我对【认知】与【行为】之别产生更多思考,也对【表相】与【本质】的区分更为警觉。大部分人活在自己创造的表相中,被此牵动喜怒哀乐,殊不知相不可得,为此付出毫无意义。若能调整认知,观透本质,或许能放下浮躁的心,破除执着,无念无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