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收官

2023-08-01 00:28 作者:迷糊小萌新  | 我要投稿

好久没写了,千头万绪的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这一季因为两人没时间常驻了,倒是不怎么关注节目,之前有一头没一脚的看了几期,说真的要不是有B站小伙伴提前告知最后一期两人会回来,估计我就略过这一季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季两人不常驻,而只是作为“惊喜”出场,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视角来观察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深浅”。

当不作为常驻的时候,节目组“附加在个人身上的节目关系定位”的影响会下降到最低,大家都可以“更自我”一点,不需要在顾忌所谓的“人物关系定位”。而是更多依赖自己内心的“情感惯性”去表达自己的行为选择。

所以这一期很少出现节目组为了彰显“人物关系定位”而特地安排的“任务”,我们也看不到所谓的“三兄妹出任务”这一类之前两季的“特定任务”。人家都是潜意识的谁与谁更熟悉,就自然的与之产生更多的交流互动联系。

闲言少叙,让我们步入正题,看看各自忙于工作长时间未见面,也没有节目关系定位包袱下的两人相聚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画面。


拒绝拥抱,不讲“感情”,都是“嫌弃”... ...然后呢?

开场先解决的一个这两天让我私信“备受煎熬”的事情... ...“UP~UP,你看到了吗?刚见面打招呼两人就保持距离是什么情况?”

“不好了,两人开始顾忌了... ...陌生了”

说老实话,私信一开始被轰炸的时候我还没看节目打开B站,顺着推送看了一眼“片段”

嫌弃

想要看到这一段的真相,需要一定程度的慢放这一段镜头,因为MM拒绝拥抱的原因就藏在画面的细节里。

这里建议大家去看原片,放大之后请注意两人的一系列动作,特别是MM的反应。

两人一开始接触,MM是主动“走进PP”的,根本不存在彼此之间有顾忌,拒绝拥抱。

接下来“重点”来了,请注意PP一抬手搭在MM的肩膀上准备拥抱的时候,MM突然“左手有一个捂鼻子”的动作。这个动作之后两人同时把自己身形向后退与对方拉开一点距离。

到此为止两人没有拥抱的“直接原因”就很清晰了,没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就是很简单直接的“PP手上有不好的味道”。所以一开始这个味道不明显,MM一如平常想跟PP打招呼,结果PP一抬手,空气流动加速带着“味道”,怼着MM的脸就上来了,MM一捏鼻子PP就反应过来了。所以两人同时往后退拉开距离。

至于PP手里味道那么大的元凶,大概率跟MM出现之前PP在厨房“帮厨打下手”的工作项目有直接关系。

元凶“蒜?”

这是MM与三人打招呼之前,三人走出厨房的镜头,请注意PP此时手里还在“扒拉”着什么东西,看见MM到了,PP就急忙走出门去招呼MM根本没空洗手。

其实关于“拒绝拥抱”这一段,本身就不应该成为“质疑两人感情”的一个画面,因为只要稍微冷静思考一下你就会反应过来,见面打招呼本身不算是什么很大的事情,你看MM与双“H”的拥抱方式,其实拥抱的双方也是很有分寸的,根本不存在什么会产生“联想”的多余动作。

在搞清楚了画面的前因后果之后,从新再看PP与MM之间的重逢画面的时候,反而让笔者感觉到了一种属于PP与MM二人彼此之间,因为深厚的感情羁绊而衍生来的那种“从心所欲,毫无避讳”的交流方式。

互相伤害也不是一两天了

可以负责任的说,早在两人之间相处相对密集的时间段里,PP与MM之间也没有建立多少“兄友妹恭”的感情。

PP都把“臭手”架到MM肩膀上了,MM捂着鼻子嫌弃PP“臭”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面对PP的时候MM并不会有任何“礼貌得体”的负担。

总会有一个人会让“你”不自觉的放松一些,让你放下“繁文缛节”,让你放肆一点,因为你知道对方不会因为你的行为而“见外”。彼此都明白“自己人不需要计较那么多”。

好吧,UP不装了,其实PP又不是没被拒绝过,你以为这是MM第一次拒绝PP的“愚蠢行为”吗?

“古代”文献

你看看,这两个人之间哪有“感情”,全是“嫌弃”。出土于某处的“古代文献”显示早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就已经是“冤家”了,相互关系状况“堪忧”。

不过像这样的“冤家关系”,经常伴随着各种随时翻转的“后续剧情”。常常一次毫不掩饰的“嫌弃”过后,都有一个“口是心非”的结局。

那么然后呢,然后?

然后就... ...“口是心非”了呗,嘴巴“冤家”,可是最终还是改不掉那些已经烙印在自己“心灵深处”的习惯。(至于图中“嫌弃”的后续,对不起,在此不提供“完整的古代文献”,请各位看官自行考古。)


然后?只剩下“习惯”,烙印在潜意识里的“惯性”,这是一种只要彼此相遇就会触发“自然反应”


你关心一个人不是挂在口头上的一句“我很挂念你啊!”

而是会在不经意之间,无意识的向周围人散发这样一种信息“我了解她的近况,我了解她的计划,我就像她的代言人… …”

又或者哪怕仅仅只是一个“玩笑”,也不愿意让他的内心感受到“不快”。

现场“经纪人”~PP

其实此处最有意思的地方并不是PP很了解MM的工作计划,而是PP在MM回答双H时,当MM出现“迟疑”开始停顿思考如何组织言语表达的时候,PP流畅得如同自然反应一般的“代言解释”。

注意此时,对于PP的发言,在场没有流露出“接收讯息”以外的其他反应。换而言之对于PP了解MM的工作计划,现场没有人觉得意外。

对于PP的“插话”,现场没有人觉得突兀,包括双H所有人都觉得PP对于MM生活工作近况的熟悉是那样的“理所当然”。

聊天中MM的拍摄计划与PP毫无关系,一般情况下,即使PP通过其他渠道偶尔闲聊中有所了解,一般也就是“有一句,没一句;东一嘴巴,西一耳朵”听过就算了,或者是像双H那样断断续续了解一点,因为现场的四个人,自己的工作安排都一大堆。至于别人的工作计划,“闲聊话题”罢了。

人为什么会清楚记住一件表面上与自己工作生活“毫无关系”的事情,是因为与这件事情有关系的人对于自己而言很重要,甚至于你可以口头上对此表示不屑一顾,可是你潜意识就是会不自觉储存与之相关的信息,因为这个“相关人”在你心里“重要,有分量”。

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很有意思的生物,你会不自觉的记住一些跟你不相关的事情,因为促使储存这段信息的理由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涉及到的“人”,你心里很在乎这个人,而且她在你心中的重要性,你知道,她知道;周围的“吃瓜”群众也知道。

现场没有迟疑思考、没有突兀意外,也不需要求证,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顺畅,习以为常。

他关注她,她也关心他,从心底不自觉衍生而出关心的那种... ...

“不吉利”的玩笑话,不说

这里原片中其实MM至少连续强调了两次“不会的”,MM知不知道这是双H的“玩笑话”?很明显别说MM,就连PP都知道这只是“开玩笑”。

但是现实生活中那些真正对别在乎你,关心你的人,听到关于对你的前途这样“不吉利”的玩笑话的时候,往往并不会一笑了之,是因为特别在乎,你对她很重要,所以当她听到有关于你类似这样的玩笑的时候,就会自然流露出“不吉利的玩笑不信、不说”,类似这样“拒绝性”的反应态度。

就如同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不小心说出了一些“听起来不吉利的言语”,那些爱我们的人,往往会第一时间“纠正”我们,对我们提出诸如“呸呸呸~不吉利的话不要说,吐出去,不算数”之类的言语回应。

当你真正关心一个人,关爱一个人的时候,自然希望他(她)一切安好,那些“不好的预言”,不相信,不愿说,不想听。

真实的感情羁绊有时候会自然出现在一些看似“平常无奇”的瞬间,一个人在面对某个“特定对象”的时候,往往会在某个不经意之间,自然的流露出一些有别于平常的“奇妙状态”,因为在与该特定对象的相处中会不自觉“精神放松”。

瞬间产生的情绪表达往往会出现感性“优先于”理性的表达方式,有些人或许已经很久不见了,不过这并不妨碍相遇的时候,二人之间迅速产生那种特有的让彼此“安心、放松”的情绪状态。例如... ...

说不如做

各种综艺节目或者是工作宣传中MM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是一个“知性礼貌,懂事得体”的姑娘,只是面对PP的时候... ...就没那么“讲究”了。

原片中,PP自吹自擂的话音未落,MM直接就兴致勃勃把“材料”怼过来了,这要是换成其他人,估计MM得先确认对方同意,甚至是对方主动提出才会有所行动反馈,但是面对PP的时候,其实对于MM与PP来说,话都已经说到这了... ...

“你想不想折飞机,不重要。”

“我想看你折飞机,很重要。”

人家材料递过来了,动手吧,别啰嗦了。其实在这一瞬间MM不自觉的就把自己的“感性意愿”优先于平日里理性等待对方主动的行为请求之上了。

严格的说,PP的言论属于既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的“两可状态”,而MM却在听到后就转身拿纸,造成这一行为选择的是MM在自己的意识想要看到PP能力展示。请注意此处的MM并不是那种“不相信PP言论”的情绪反馈,而是那种“想要看到言论兑现”的兴奋与期待。

两人确实“没有感情”

面对PP的时候,MM时不时就是会显露那个“孩子气”的自我,那是一个有别于平常镜头下的MM,那个有点天真,有点迷糊,孩子气的灵魂。他喜欢“作弄”她,她被“忽悠”了也即使反击。二人彼此之间很享受这样的瞬间,时不时的斗斗嘴很开心。

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出现这种“返还童稚”的情绪状态,往往代表着当事人此时的内心愉悦并且非常轻松。

瞬间的情绪表达

人的情绪在很放松的状态下会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候闪现那种瞬间的情绪外露,这样的情绪表达,往往会忽略或自动跳过“理性的修饰”,一个平时情绪表达比较克制、内敛的MM在与PP的相处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绪展示”或是下面这种不自觉的“小动作”

“言行动作自然流畅”

这样的情绪与行为动作,在显露的时候不一定会以一种大幅度行为作为表达,但是情绪与行为的对象却往往具有显著的“选择性与针对性”。

即只在与特定对象相处的时候才会“显露”,并且当事人情绪的表达自然流畅,而且“行为幅度”并不会显得特别夸张,但是对比当事人“常规状态”下的行为,会呈现出“明显不同”。

当事人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甚至某些瞬间的情绪出现短暂的亢奋,都是一样感性优于理性的表现。

当事人与眼前的对象近距离相处的时候产生的微型空间效应,让当事人获取了“足够的安全感”,接下来安全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衍生出各种当事人自己都未必能察觉到的,不经过理性思考处理,而是纯粹依循潜意识里兴之所至的“行为动作”。

舒适的安全区

安全感充足的的情况下,人的会很容易收获精神放松的享受,行为动作会呈现出一种“随性自由”的状态,自然就会产生一些零距离的行为接触,这样的自然接触因为有着足够的“彼此互信”与充分的“感情基础”,自然不会触发理性的“戒备反应”。

双方非常享受这种由彼此互相给予对方的信任与安全感而营造起来的“舒适区”。

早期历史资料一

当然这种状态在早期历史时期,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更为显性的“排斥第三人”状态,相比之下现在随着年龄增长,这样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作会表现得更加“收敛”,至少不会直接让周围的其他人有着明显的“刺激感”。

早期历史文献资料二

相比之下,早期真的是各种拿周围“不当人”的现象比之当下那确实是“露骨”得多,与现如今二人自己舒服,周围的第三方也并无明显“排斥反应”不同,曾经二人彼此所共同营造的“舒适区”偶尔会对周围的第三方产生明显的“不适感”。

由上述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理论上即使二人长时间各自忙碌自己的工作,缺少见面相处的时间(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实际上UP也无从确认PP与MM时间是否存在“完全私人时间”的相聚可能性,不过无论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至少可以确认一点,就是二人的工作密度与强度决定了即使存在私人时间相聚的可能性,也不可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相处时间。),只要彼此相聚就会自然触发这样的“精神舒适区”

这是一种不依赖且超脱于所谓的“节目人设关系定位”或是“后期特效指引”的,完全由真实情感积淀所形成的“亲密羁绊”。

同时这样的感情羁绊也是一种远高于所谓“节目设定”,是一种由特定因缘自然积累形成的坚实可靠的深厚感情。


节目中的生活走向最终结局,可现实的情感却依然延续着;

打板收官的一刻,最真实的感情一览无余。

结尾前最终的那张“全家福”,明明是“一家五口”,却在定格一瞬间让笔者产生了一种“五个人,四家人”的视觉效果。

这样的感觉强烈得让笔者丝毫没有是否“错觉”的自我质疑,因为那一刻的镜头之下,这两个人的|“表现”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收官的标题照

我在这里不想揣测往生节目组最终选用这样的一张“全家福”作为收官季最后一期的标题照是想要呈现一种怎样的节目表达。

笔者只是从一个最直观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

笔者拿着这张照片给了两位完全没有关注这个节目的,同时也有些上年级的人看过,并且告诉她们这是一张全家福的时候,两位老人很轻易的认出了双H,不得不说,论在老一辈的眼中双H才是真正的“耳熟能详”。

紧接着两位老人都问出一个“意思相近,措辞稍有不同”的问题,画面左边的那两个人是“两口子”吧... ...

呃,反正您两位没看过节目,说了也不懂,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吧。

呃,两个老人就是这样说的。实际上这也是这张全家福给“路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五个人,四家人”。

理由很简单明了,画面中五个人,其中三个人都有着非常明显且泾渭分明的独立空间,只有画面左侧的PP与MM,以一种非常清晰明了且正大光明的姿态坐在一起。

大概这本来就是一个最明确又直白的表达方式了。

节目收官了,建立在节目关系定位需要上的家人关系结束了,五个人大家彼此建立相应的友情,现实生活中再见亦是朋友。

但这不会妨碍回到现实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现实中的家庭,与自己现实中的家人相处。

可是画面里左边的两个人例外... ...

二人彼此的家人关系,即起源于节目之外,自然也不会因为节目走向完结而终止。二人是彼此在现实中相互认可的家人,甚至这样的关系早已被彼此的其他家人所认可。

有的人在节目里是家人,在现实中是挚友、是师徒;

有的人在节目里是家人,在现实里是亲人,即使时光荏苒,少有时间见面,只要相聚,那种刻印在内心深处的感情羁绊就会自然彰显,给予彼此安心、关怀与温暖。


~END~


收官结语:

其实收官季的最后一期,想得很多,可惜胸中虽有万言,笔下却难书千字。没办法,水平有限,就这样吧。(行了,我摊牌了,不装了,是真的没时间,个人完全支配的时间一年比一年少,看个节目都看得断断续续的,周一晚上不睡觉拼命边看,编码字。)

咳咳~说正题

其实这一期节目组给的画面多吗?真的不多,与之前的第六季相比,节目组一如既往的“吝啬”展示。

但是该有的感情,却也彰显得清晰明了。

甜头也不是不给

实话实说,给得不多,但是吧,甜头还是给了,也不止一个。

一句话“人没做,但是下限还在。”

也罢,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节目组也曾经“慷慨过”。有得有失,知足常乐。

作为一部延续了六七年的长篇“连续剧”,屯下来的“回忆”也有不少了,最重要的是,到了最终大结局,一切美好的情感“不曾改变”。

对于一个“追剧人”来说,别发生什么关系大动荡的结局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一个笔者在剧中唯一关注的“感情线”,都已经从“领衔主演”追到“友情客串”都“美好依旧”,已经足够知足的了。

收官季的最后一期,屏除了所有的“节目后期美化”、就连“强制节目关系定位”对当事人的影响也下降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时刻,两个人彼此之间那些情感羁绊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消退,在短短的几个瞬间下展露无遗。

标题上,结尾处的“全家福”,就如同一切的“最终定调”一锤定音。

这一刻感情的表达是那样清晰明了,简单直白。“选择与想要选择的人坐在一起,彼此没有距离。”

全剧终,满足了。

电视剧都有结束的时候,幸福的在于剧情结束了,我都可以“理直气壮”告诉自己,我看到的美好的感情都是真实可靠的,经得起考验~舒服了。

属于笔者的“电视剧”结束了,剧中美好却在现实生活中延续,不过那不是向往的虚拟生活,是现实的真实世界,那是只属于两个当事人自己的感情故事。


收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