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丁丁与二战战机(2)

2022-08-24 23:30 作者:元帅哲哥  | 我要投稿


米高扬-格列维奇米格-3战斗机 (Mikoyan-Gurevich Mig-3) 

苏联Mig-3战斗机是苏联在二战中使用的一种单座活塞式战斗机。该机由当时从属于第一国家飞机工厂的米高扬-格列维奇实验设计局设计,但最初的设计思想则来自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的K型机。在战争中,后期,当抢夺制空权变得更重要时,米格机开始建功立业,它特别适于5000米以上的空战,因此米格机通常进入国土防空军(PVO)服役,被用来拦截高空来犯的轰炸机和侦察机。画中这架飞机翼下挂装了火箭弹,应该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苏联版的丁丁和白雪,表情相当的严肃。


佩特利亚科夫Pe-2型轰炸机 (Petlyakov Pe-2} 

Pe-2被称为苏联的“蚊”式。Pe-2总产量高达11427架,型号众多,只有英国“蚊”式和德国Ju 88才能和它媲美。这个系列有俯冲轰炸机,照像侦察机,多功能战斗机和教练机等型号。实战证明,Pe-2是二战期间苏联最出色的战术飞机。话说丁丁又抽起烟来了,抱着的那一大堆东西可能是训练弹。


雅克夫列夫雅克-3战斗机 (Yakovlev Yak-3) 

二战时期世界上最轻型战斗机由Yak-1发展而来的轻型截击机,飞机最大重量仅2550千克,是二战战斗机中最轻的。具有良好的中低空性能,总产量4848架。


Yak-3战斗机1942年底正式进入战斗第一线,1944年才大批装备部队。在减重之同时,航程、武器配置和装甲防护并未被削弱,在设计中遵循了“几何尺寸最小而有效载荷相对最大”的原则。在具体措施方面,由于翼载(单位面积机翼所需承担的全机重量)和飞机过载被提高,翼梁已由铝管替代了木梁,散热器和座舱盖也进一步作了减阻修形。装一台M105-CP-2型水冷发动机的Yak-3,最高时速达648千米,此外,在5000米以下中、低空,其机动性能明显优于德机。也有人说画中的是Yak-9,其实Yak-9也是由Yak-1发展出来的,属于同一系列。这次丁丁成了苏联飞行员,接到紧急起飞的命令,正在奔向自己的座机。


伊留申伊尔-2型攻击机 (ILyushin IL-2) 

黑死神! IL-2无论是生产数量(36150架),还是生产速度(仅在1943 年这一年,苏联就生产了11200 架各型 IL-2,占苏联飞机生产总数的三分之一!),在二战史上都堪称奇迹。最初的单座型并不成功,装甲薄弱且自卫能力差,损失惨重(同时代的其他高速轻型轰炸机都失败了,这种概念根本行不通)。后续的机型回归正轨,恢复了后座机枪手,并装有坚固的装甲,生存能力极强。该机具有很强的反坦克能力,机翼处装备2门23毫米VYa-23机炮,可挂载火箭弹和炸弹。在波澜壮阔的苏德大血战之中,这种厚重的空中炮台无时不在德军装甲部队头顶神出鬼没,大开杀戒。因此,头皮发麻的德军官兵赠给它一个响亮的名号:“黑死神”


这幅画中,苏军教官丁丁正在讲解IL-2的反坦克战术,学员仿佛就白雪一个。


三菱雷电式截击机 (Mitsubishi Raiden) 

“雷电”是日本海军的陆基截击机,美国代号为J2M。它性能优良,稳定性强,着陆技术出色,但发展的相当缓慢。盟国方面将其评为二战后期日本最优秀的截击机。“雷电”的总产量只有475架。画中的这架飞机上写着“神风”,属于二战末期的“神风”特攻队。


三菱零式舰载战斗机 (Mitsubishi Reisen) 

礼川式战机又被称为“零战”,因为它是在日本皇纪2600年(公元1940年)服役的。美国军方给它的代号是A6M。零式的创造者是三菱重工著名的设计师堀越二郎,他吸收了世界最先进的设计思想,在海军的96舰战的设计经验基础上设计出了这种全新飞机。零式的性能优势最大来源就是轻,特别轻,翼载极小,完全弥补了发动机动力的不足,在空中机动灵活,而且保证了极大的续航力。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性能超过所有盟军飞机,特别是其机动性和续航力无人能比。然而零式的缺点是高空垂直机动性不好,俯冲速度不快,没有任何装甲保护飞行员和油箱,油箱也没有自封装置和灭火设备,很容易被击中起火(这几条实际上是日本飞机的通病)。零式最大的问题是当初设计时没有留下足够的升级空间,后继乏力。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零式就逐渐丧失了技术优势。当美军专门用来克制零式,具有零式水平的格斗性能,而且有更强的装甲,更高的速度的F6F“地狱猫”战斗机出现以后,零式就完全失去了威力。这幅画中,丁丁以典型的日本海军军官的形像出现。


横须贺樱花式自杀飞机 

太平洋战争中后期,日本损失惨重。飞行员严重短缺,战机性能也落后,已无法和美军正面抗衡。为了挽回败局,日本最高军事当局曾诱骗和逼迫飞行员坐上所谓的特攻机、即“人肉炸弹”。“樱花”式有人驾驶自杀飞机(MXY7),带着炸药,频频撞向盟国的舰船,欲与之同归于尽。 “樱花”由母机挂载,驮运到指定区域与母机脱离,由驾驶员打开发动机,驾驶着“樱花”撞击美舰。这种疯狂且极不人道武器并没有取得多少战果。


布里斯托尔布伦海姆式轰炸机 (Bristol Blenheim) 

1935年4月12日,布里斯托尔公司的Type142民用运输机试飞,英国军方对该机的速度、航程十分感兴趣,要求在此基础上改进为轻型轰炸机。1936年6月25日,142M(军用)型试飞,军方正式命名为“布伦海姆”式飞机,当年开始装备部队。该机除了装备皇家空军外,芬兰、爱沙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希腊、土耳其、法国、加拿大、葡萄牙等国都进口了该机,生产4422架。结果在二战中该机一面替盟军作战,一面又同盟军作战。在“不列颠之战”最紧急的时候,为了弥补战斗机的不足,曾经改为战斗机/夜间战斗机使用。也改为侦察机和近距支援机使用,其中:MKIa -战斗机;MK IV-轰炸机;MK IF-夜间战斗机;MK IVF-攻击/战斗机。图中丁丁版的德国海军正在扫除“布伦海姆”布下的水雷。


波尔顿.保罗无畏式战斗机 (Boulton Paul Defiant) 

“无畏”是“飓风”的远亲。三十年代后期,单翼机和动力操作炮塔成了飞机设计上两股非常时髦的潮流。在皇家空军的要求下,以研制飞机枪炮而闻名的波尔顿保罗公司设计出这型一改传统的“无畏”式战斗机。它唯一的火力配置是装在驾驶舱后方的一个液压驱动炮塔,其上装有四挺7.7 毫米机枪,由坐在炮塔里的射击手用手柄操纵,火力范围覆盖整个上半球。


1940 年 5 月,派驻法国的“无畏”式战斗机开始与德军战机发生空战。因为“无畏”的外形与“飓风”十分相似,德军战斗机按惯例从英机尾部进入攻击。这正是“无畏”最好施展火力的方位,当德军飞行员为即将到口的猎物而暗自欣喜的时候,突然遭到四挺机枪的迎头痛击。这招“拖刀计”使得颇为成功,在头三个星期里“无畏”共击落了65 架德军飞机。


但很快德军就发现上当了,立刻改用新的攻击方法,从它的后下方进入,这正是它的火力死角。背负两名飞行员和一个沉重的炮塔,令“无畏”式的机动性极差,无法与Bf 109对抗。


经历了惨重的损失后,它不再在昼间升空,与德军战斗机正面交锋,而改作夜间战斗机,截击趁黑轰炸伦敦的德国轰炸机。这下它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悄悄地飞到轰炸机的腹部,突然用四挺机枪给它来个开膛破肚。画中的丁丁是皇家观测军团成员,守望着英伦的天空。身旁的探照灯暗示了夜间空战。

丁丁与二战战机(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