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用/中国通史解说词文字稿】06夏王朝觅踪(中)
二里头夏都遗址
赵海涛,是现今二里头考古工作站领队,从2006年至今,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将近十年。位于河南省偃师市郊的二里头,从上个世纪50年以来,吸引了大量考古学者的注意。考古学家徐旭生,经过实地考察后断言,眼前的这处遗址,在当时确为一大都会,从而拉开了从考古学上探索夏朝文化的序幕。经过数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一个沉睡数千年的夏王朝之谜,开始慢慢地浮现在世人眼前。
王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
二里头遗址呢规模比较大,1959年发现以来,我们研究所马上组队开始发掘,到2014年是五十五周年。最重要的是它跟文献记载的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吻合的,就位于洛阳的这个盆地。所以我们考古学界吧,基本上认定,它应该是夏代后期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总面积将近九平方千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里头遗址的发掘面积进一步扩大,成果层出不穷。2004年,考古学家在原有的2号宫殿基址下面,发掘出了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也将中国宫城最早年代,提前了一百多年。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宫殿基座,是中国目前被确认的最早宫城建筑。经测量得出,夯土基址约合土立方为两万立方米,合计数挖土运土夯土等工序,依据当时所用的木石工具,总用工不下八万。整个宫殿的主体工程建造落成最少需要三至四年时间,非帝王,谁又能建造出如此宏大的宫殿。考古学家根据遗址出土的文物特征判断,它应是一处夏代的都城遗址。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开辟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无论是在西安的汉唐都城宫殿遗址,还是迄今保留最完整的北京故宫,我们都能发现,它们与二里头相似的宫殿建筑机制。二里头宫殿无疑是它们的祖先,其基因一脉相承,正是它们,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对建筑的审美与要求。
赵春青(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
为什么说它是夏王朝的一个都城,这个是看一个从遗址的本身它的规模,比如这个遗址有四平方公里大小,这个规模很大;第二个呢,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遗迹现象,比如说宫城,比如说宫殿,这一些列重要发现,都说明它绝对不会是一个普通的遗址,而是一个都城性的遗址。
进入冬季,二里头考古工作者正在将这一年发掘的文物整理备案。对考古工作者来说,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夏朝先民生活与文化的基因和密码。
赵海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
这里面是一些陶制的网坠,有这种椭圆形中间有孔的,还有这种长方体。这个网坠发现的也比较多,当时渔猎占有很大比重。还有这种可能是一个陶刀,或者可能像是一个陶镰。
王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
我们可以看到二里头夏代后期,农业有显著的发展,农作物的种类不仅有粟和黍,而且还有稻,然后还有数量比较少的小麦,乃至大豆。所以五谷在夏代已经形成了,而且农业应该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一些人可以脱离农业去从事手工业的制作,然后去从事管理。
二里头考古工作站中存放的,数以千计的夏代手工业器物,正式这些器物成为解开夏朝社会分工的重要证据。在考古学工作者们眼中,这些古老的器物,似乎能够讲述夏代的生活生产情况。
随着夏代国家机制的产生,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建立。与之前的尧舜禹时期相比,夏朝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劳动力更加集中,农业的发展、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专门从事生产工具制造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身怀技艺的女匠男工,或是纺织,或是制陶冶金。这些出土的手工业制品,其做工之精致、造型之精美,让后世的人们为之惊叹不已。
夕阳笼罩下的二里头,历史的悠远与厚重,在这片其貌不扬的土地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虽已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今天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们在此挥汗如雨的场景。在二里头出土的文物当中,陶器的数量最为庞大。更让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是,在部分陶器上发现的刻符,它们形态各异,频繁地出现在各式陶器上端,不禁让考古学家对中国古文字产生了更新的探索之路。
夏朝古文字的探索
文字对人类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无论是考古专家、古文字学家还是历史学者,人们对文字的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很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然而,眼前这些陶器上的刻符显然比甲骨文更加古老。很多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这些刻符很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文字,与后来商代的甲骨文也有着极大的渊源关系。由于陶文,仅仅是以单个的形式出现在夏陶之上,以至于人们无法清晰地理解它的意思。对于夏朝是否已经出现了中国早期文字,专家们也只都是见仁见智,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
关于夏朝文字是否出现,至今仍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距离二里头遗址数千公里以外的,贵州省荔波县,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竟一直传承者与夏朝陶纹极其相似的文字。水族,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少数拥有自己的文字的民族之一。在水族两千五百多个单字中,大部分为异体字,由水书先生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水族文字被称为水书,一直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水族百姓也会将水书作为谏言和祝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绣制在水族的各种饰品和服饰当中。在现存的水书文字中,水书先生已发现多个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文字。他们甚至可以大致解读二里头陶文的含义,这也提供了寻找夏朝文字的另一种可能。
蒙熙林(荔波县水家学会会长)
像这个字就是凶,凶按我们水话翻译成汉语的话就是兴旺发达的意思,就像我们现在在大门上面写个福字,我分析这个符号就是这个意思。
夏朝之礼
这些类似文字的符号,并没有像甲骨文一样出现在礼器当中,而是出现在用于生活的陶器上。不过,二里头所出土的陶器,主要出自墓葬当中,这是否暗示着这些符号与夏朝的礼制有关呢。
赵海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
做工精致的,一般大多数在墓葬中出的比较多一些。这个可能而且这些墓葬也是有一定等级身份的墓葬出土的。就是当时可能已经产生了一套礼制,但是与后世相比呢,它的礼制这个概念还不是那么严格,因为礼制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自二里头文化遗存发现至今,考古工作者们已发现了五百多座墓葬,在墓葬中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通过墓葬的大小,规模的对比,以及陪葬品的差异发现,这些墓葬已成为解开夏王朝社会结构及礼制的重要线索。
王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
因为墓葬是我们判断社会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埋葬,比如有正常的埋葬,就是小型墓葬;也有非正常的埋葬,比如说奠基,就是建筑当中的奠基,那身份应该就是相当于奴隶的身份。可以看到当时形成的一个比较,一个社会分化非常明显的一个社会。
不同规格的墓葬,呈现出夏王朝等级的分化。二里头文化墓葬中,已经形成依照等级的高低,而等差有序地使用礼器。礼器,只是发现于一定等级以上的墓葬中,其等差有序的规则,正式礼制形成的重要表现,更是夏代阶级分化的重要标志。二里头墓葬的发现,不仅吸引了大量考古学家的关注,一些民俗专家也对其展开研究。2002年春天,二里头墓葬中,一件造型奇特的动物仿生饰品,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的注意。
这件由两千余片绿松石片组合成的绿松石饰品,其制作之精,在同时代的动物仿生饰品文物中实属罕见,它的身上,可能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自这件绿松石器出土以来,它的形状被大多数专家认定为龙的形象。中国文化历来都与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龙,是中国权力与神的象征,墓主人的身份因此更是变得扑朔迷离。
叶舒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教授)
从古书《山海经》这些古代神话书籍来看,神灵或者是通神的这个超自然的这些人物宗教领袖,往往跟蛇有关系。所以这个蛇它起到的象征意义,主要是代表了龙蛇的、超自然的、海陆空三界的穿越能力。所以它的佩戴者拥有者应该是二里头时期,国家级的大法师大巫师。
从二里头另外的考古发现,印证了夏朝法师的存在。在二里头宫殿周围,这些布满明显烧痕的动物骨头,正式法师最主要的占卜工具。远古先民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却并不常见,占卜的方法随之应运而生。法师通过对古器的烧痕迹来腿短未来的吉凶祸福,为咨询者分析问题指点迷津。这些密密麻麻的烧痕,我们虽然无法判断它们所预示的祸福吉凶,但我们却能够看出先祖们对生活以及神的向往。但是,夏王朝的最后一次占卜,显然正预示着灾祸即将到来。
据文献记载,夏王朝中期以后,夏朝统治者逐渐失去民心。当夏桀在位时,夏王朝内忧外患民心大乱,其统治的部落邦国纷纷离散。夏桀,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之一,当他完全失去人心时,商汤趁机发动进攻,夏桀被放逐与南巢而死,夏朝灭亡。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断,夏王朝的统治,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有470年的历史。根据《史记》记载,夏朝的第一位王是大禹,从大禹开始到桀灭亡,夏朝共有十七位王。然而在二里头夏都遗址中,还没有发现任何与王相关的直接证据。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遗址没有停止。很多人认为,假以时日,夏桀等夏王的痕迹,是有可能发现的。不过,根据对二里头土层绝对年代的鉴定,夏朝早期的历史,二里头显然无法给出答案。
赵春青(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
因为它的年代可能是公元前1750年,这个年代,碳十四测定出来的这个年代,也给历史史书文献记载的这个夏王朝最早的那个阶段呢,还有一定的距离,一百多年的距离,因此说它是中晚期的一个夏王朝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