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感性意识的结构与写作模式
感性的结构与写作模式
作者:吕新洲
黑格尔感性确定性的写作方式其实是:
感性、知性、理性
普遍、特殊、个别
首先黑格尔说感性确定性,说对象存在,这就是感性的真理。这就是存在的普遍性,也就是对象对于感性意识而言,仅仅是抽象的存在,也就是对象或存在的普遍性。然后在这个确定性之中区分了对象的这一个与自我的这一个,首先以对象的这一个为本质,达到对象的共相,然后认识到对象的这一个是以自我的普遍性为本质的,因此达到了意识的普遍性或思维的普遍性,就是说,分别通过两个过程达到的存在的普遍性与思维的普遍性。
第一个阶段,是确定对象存在着,或者说是意识确定对象存在着,因此就是一个存在的普遍性,存在的抽象性,而这个抽象性是离不开意识的,实际上对象存在着,是需要意识来确认的,因此对于对象的存在这个判断,是有意识参与其中的。只不过,这个时候,没有区分对象与意识,只是一般地以对象为中心,从而说是对象存在着。这里所达到的就是意识与对象共同构成的确定性,也就是普遍性。然后是对象与意识分别是个别到普遍的转换,也就是说,在确定性之中,分裂为两个环节,分别都是普遍性,就是在特殊之中达到普遍性,或者说,首先是普遍性,然后是普遍性分裂之中的特殊性。在分裂的个别性的对象与个别自我之中,达到了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这第二个阶段,在特殊性之中达到了普遍性,也就从特殊返回到了第一个阶段的普遍,也就达到了个别。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是感性的普遍性,第二个阶段是感性的特殊性,是感性之中的知性,第三个阶段是感性与知性的统一,是理性,是辩证法的理性,因此是一个纯粹的思辨的实现过程。
现在这个模式已经清楚了,以后就按照感性、知性、理性,普遍、特殊、个别来思考实现。其中在特殊之中达到普遍,从而实现普遍对特殊的扬弃,实现感性与知性的统一,达到感性之中的理性层次,从而实现了感性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个别性的思辨。这个模式一定要写得极端具有思辨性,同时又很具有感性的经验性,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感性的第三个阶段,其实就是否定之否定。第一个阶段是直接的确定性,是同一性,是共相,是普遍性,第二个阶段是对立面的特殊之实现为普遍,只不过对立面都是从个别开始,特殊之中的个别到普遍的转换。如此来看,第一个阶段是普遍之中的普遍,是直接的确定,彼此确定的双方不可区分地构成一个普遍,既然潜在地包含了双方,因此这个普遍就蕴含了彼此对立的个别,作为普遍之中的对立的个别这个环节,就是特殊。于是就从这个普遍之中,产生了对立的个别,然后从这个对立的个别之中,分别从对象开始,因为对象是本质,从对象的个别到普遍,然后是从意识的个别到普遍。这样,就在第二个阶段回到了普遍性,回到了第一个阶段,于是就成为第三种形态,成为否定之否定。第二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是普遍性,也就是说,意识与对象,都成为普遍的,于是在第三个阶段,不再区分意识与对象,完全就概念进行思辨,就是否定之否定了。在这个辩证法的模式之中,已经没有意识与对象的区分了。这里又领悟到的一点是,在第一个阶段,意识与对象没有区分,直接构成确定性;在第二个阶段,两者进行了区分,但是都从个别达到普遍,意识与对象因而都是本质,两者是同等的,因此在感性确定性之中,它们的差别被扬弃了,这个时候,就达到了一种不进行区分的否定之否定。
第一个阶段是直接的肯定,是对意识与对象之间关系的直接肯定,对这个关系的否定,首先是内在的否定或外在的否定,分裂为对象与意识,于是分别以对象为本质,从个别到普遍,又以意识为本质达到个别与普遍,因此这个过程就是对第一个肯定进行否定之后产生的两个环节的再次否定,因此也就是对第一个环节的否定的否定,而第一个环节的否定产生的是两个有差别的环节,对两个有差别的否定的否定,也就是对差别的否定,从而回到第一个环节,这个时候,所达到的是一种对差别进行了扬弃的肯定,因此是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肯定,这个时候,才从确定性达到了真理性。在这个真理性之中,实现了个别向普遍的转换,因此感性确定性的真理性毫无疑问是普遍性。
第二章知觉的模式以及全书的模式,可能都是这个模式,要注意,尝试使用这个模式实现全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