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讲王阳明传习录】全150集 第11集: 徐爱录2 知止有定,功夫还在

p11, 徐爱录2 知止有定,功夫还在心上用。
第二段很短,第二篇。
这个是接着解释《大学》第一段的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定静安虑对吧?
先讲一个定字,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有两种解释。
止于至善就是止了,你知道这个止,就知道你的终极目标。是吧?
然后你就定下来了,心就安了。这话也有道理的。
而且是最恰当的解释。
王德峰前面也讲过,我们今天中国的年轻的一代人最缺少什么?
人生的信念。
为什么缺失人生的信念?因为不知道人生一个根本目标在哪里?
他就不能知止。止就是什么? ---终极目标。
你知道那叫至善对吧?人生最高的成就。
你小孩子少年人都知道了是吧?然后你定心定了吧,定了。
知止而后有定。现在我们的孩子都定不了各位,因为他终于不知道,
他到现在都没搞清楚我这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一辈子,
他已经知道了长命一点100多岁,是吧。短一点七八十岁之类的,对吧?
总是有限的时间。他究竟干嘛来了对吧。
他们现在开始烦恼起来了是吧,为什么?我也眼看成不了什么
商业界领袖了,我也成不了什么大科学家,什么政治家,我都成不了,
我这个人生就是在职场上奋斗了,拼搏了,然后就不断地跳槽了。
跳来跳去有意思吗?他们明白了,80后现在这种困惑都起来了,
知道吧。然后他们开始回顾那些逝去的青春。那时候豪情万丈,
虽然做了许多愚蠢的事情,对吧,但是如果理想在的话,然后各自
大学毕业了,分散了,各奔前程了,奔好一段时间回来办事,
还是没目标,因为你不知止,如何有定呢?
那么还有一种解释,知止而后有定,朱熹的解释。
他说 ‘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这个说法跟王阳明所说的说法相悖。就是相违背。怎么理解呢?
王阳明回答了,‘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 也。告子点出
孟子这个书里面,孟子跟告子对话,告子认为:仁,内也,非外也。
我们看注释: 义,外也,非内也。
-这个义就是说我们待人接物的那个道理,叫义。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
定理在,那么朱熹叫我们分别去了解。了解了以后才知道什么叫义。
那么这种想法跟告子一样,把外部事物的道理一个个去了解吧。
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于是义就来了,在外,非内也,这是告子的看法。
所以王阳明说朱熹的想法就跟告子一样,分了内外了。
至善是心之本体,不是在外的。只是 ‘明明德’ 到 ‘至精至一’处便是。
一个叫精,一个叫一, ‘至精至一’ 处便是然亦为尝离却事物。
本为一体的。
本注,就是朱熹为大学做了一个注释,一个叫大学章句,
我们看朱熹的原话: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就不能变动。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然后呢,王阳明说朱熹的话,就说他不是每一句话都错,他说那个知
止而有定理解为事事皆有定理,要分别了解它,这是错的。后面又
说了一句话叫‘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这句话对了。就是功夫还在你心上用。你心达到了什么?
纯乎天理之极,万事万物的理定理。你自然知道。
知止,这个止不是一个外在状态。这个止叫什么?至善。
至善并非外在状态。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很好,不是这样的事情,
而是什么?至善是心之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