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查理高登!
这是一篇拖欠很久又不敢轻易尝试完成的读后感,我不知道如何用文字去表述自己的内心冲击。加上“李好帅的黄金屋UP主“的加持,让这本书成为了我无法释怀的记忆,没错它就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本书不知道何时已经摆放在书架上,在看完up主的四个沉浸式读书视频之后,我下单了原著,读到一半的时候,回家发现它早已经再书架上,好吧,这或许就是我与“阿尔吉侬”的缘分。
披着科幻的外衣,但是没想到译者翻译到那么好读,怎么说呢?读着查理变聪明的故事,就像在读着自己成长的过程,只是这段过程又残忍又真实,但是又不乏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和善良。故事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善良的智障儿童名叫查理高登,然后被选中成为实验对象,通过手术可以提高主人公的智商,但是遗憾的是,实验最终失败了,高智商的查理用自己巅峰时期时候的智商发现这个实验存在的巨大问题,最终变得比未手术前的查理智商还差劲,结局并没有交代查理最后的结局,但是随着“阿尔吉侬”的死去,读者也能猜到查理的终局,面对死亡,但是查理不惧怕死亡,即使变回了弱智,查理依然心向光明。就这样的一个故事,它感染了所有读者,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泪流不止。我们痛恨面包店的伙计一起捉弄那个“善良且弱智”的查理,我们又感动在手术失败后又回到面包店的查理被欺负时伙计又为他“伸张正义”;我们同情那个被母亲呵斥嫌弃最后强制送走的“小查理”,我们又感动变聪明后的查理回到家里去找母亲时,受伤后母亲关心问候查理伤口的温情;我们遗憾在查理变聪明后吉尼安小姐理性地远离查理,我们又难过在查理手术失败变得更加“弱智”后回到课堂上跑出去的吉尼安小姐。这本科幻小说,告诉我们真正生活的赢家不是智商,不是权利,不是金钱,而是爱,是善良。而我们大部分地人从出生的那一刻,都在想着如何使自己“变聪明”而不是想着如何保护住自己与生俱来的“善良和爱”。
这本书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写感受,例如人性,亲情,爱情,智力缺陷,人文关怀等等,这也是我迟迟不想写完它的原因,我知道这些书上的文字已经写得非常明白了。通过查理手术前后的巨大反差,通过查理的智力报告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跳出书要表达地这些问题,最关键的也是最残酷的一个问题是,查理是书中科学家的“实验工具”,而我们自己何尝不是他人的“工具“。当查理在酒会上针对科研机构和两位科学家的质问那一刻,我才明白,我们光想着查理变聪明以后会多么多么厉害,科学家多么伟大,但是没人把查理当成真正的人类,选中查理不是真的想帮助查理“变聪明”,而是利用查理证明自己对脑部科学研究有多么厉害。这一刻,像极了我们自己的人生,像极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社交,我们恋爱,我们繁育后代,真的是因为爱、友情、责任吗?不,很多时候我们在把别人当工具,而我们自己也沦为了别人的工具。所以在经历背叛,挫败,嘲讽,无视的时候,我们跟那个查理并没有区别,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当成被爱的“对象”,就像《士兵突击》里,军事演习中许三多从高处落下,成才质问袁朗那句话:“我们算什么,你用得上或者压根用不上的工具。”是的,两位知名科学家,从未真正关心过查理,也从未真正把查理当成一个活脱脱的人,这才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我们同情弱智是因为他们不如你,你觉得你在他们上面,好像可以俯视他们关心他们,从而满足自己的“做了好事的虚荣心”,而我们嘲笑弱智,我们觉得他们就是很滑稽,该被嘲笑,甚至还要加上一句真是个“傻子”,因为你心里清楚傻子不会懂你对他的捉弄和嘲笑,但是“傻子”变聪明了,人们开始害怕了,害怕傻子理解了之前的嘲笑和捉弄,怕被报复,由嘲笑捉弄变为排挤,可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聪明的查理早已不把这些放在身上,因为聪明后的查理并没有失去“善良的查理”,而我们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把善良早已丢失脑后。我们其实都是查理,又都不是查理,很多人想成为那个聪明的查理,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成为在面包店纠结要不要告诉唐纳德先生同事私自更改面包价格的查理。那个智力缺陷的查理才是真正作者真正想赞扬的查理。
最后说一说,全书我最不能释怀的地方,有人会说是因为查理没有和吉尼安小姐在一起吗?答案是否定的。最不能释怀的地方是查理在自己父亲开的理发店理发的那段情节,全书最在意查理的,真正把查理当成一个“人”看待地莫过于他自己的父亲,但是可惜的是,他的父亲却不认得成年的后查理,查理也没有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父亲,这一块真的让我难以释怀。其实这一块,像极了长大后的我们,我们或许功成名就,但是我们已经不能走进父母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他们参与不进来,而他们的生活我们未必有耐心去感受,人生有诸多遗憾,我想这必是其中之一。
再见阿尔吉侬!再见查理高登!谢谢查理,让我看到人性的善良,让我看到了黑暗中的光明。我们可以不聪明,但是我们不可以不善良,让我想起多年前读《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部中讲的最后一个故事,人不可以丢掉两样东西,一个叫理想,一个叫善良。愿阿尔吉侬的坟上开满鲜花,愿善良的查理能够变“聪明”,希望还能遇见你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