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浪地球》究竟是不是科幻——关于硬科幻、软科幻、科普、科学之间那些事

2020-05-03 22:17 作者:pw0  | 我要投稿

今日小酌后,惊见B站买了流浪地球,于是翻出了当年写的一篇拙作,简单跟大家聊一聊科幻那些事。

我虽然不是个称职的科幻作家,但姑且是个资深的科幻爱好者,许多人可能不记得流浪地球刚刚上映时饱受质疑,甚至有人说这是“灾难片”“玄幻片”甚过“科幻片”,因为其中许多情节经不起物理的推敲。这篇文章,就是对当时诸多观点的回应。

不管怎么说,我是很讨厌蹭热度的行为的,这篇文章也属实是经过了过年几天的深思熟虑(闲的没事),以及看了众多文章后不吐不快。本文尽量避开《流浪地球》的相关,保持理性克制,坚决拒绝煽动,纯粹进行探讨。文章可能涉及轻微剧透。



01什么是科幻?


什么是科幻?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科幻电影,在多数观众眼中终究是与“大场面”脱不开关联,真正的科幻是隶属于小众亚文化的。一般来讲,人们认为《X战警》与《2001太空漫游》或《变形金刚》与《星际穿越》没什么区别,“科幻”被习惯性地与“特效”划上了等号。如此看来,对科幻最了解的人,说不定还是刚刚看完《海底两万里》的初中生。

科幻,即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是一种悠久的艺术体裁。从其英文名我们可以看出,其本意为“科学虚构”,百度百科对其进行了如下阐释:“科学的幻想,即根据有限的科学假设(某些东西的存在,某些事件的发生),在不与人类最大的可知信息量(如现有的科学理论,有据可考的事件记录)冲突的前提下,虚构可能发生的事件。”

这样让人有些云里雾里,将其简化后,我个人对科幻的定义是:“一个基于现代科学的、不可证伪的虚构世界”,这样似乎清晰一点,也更便于下文对科幻与科学、硬科幻与软科幻的辨析。

科幻的一个典型形式,就是假设一事物A存在,而如果事物A存在,那么现象B就可能存在,这里的B就是科幻小说要描述的内容。举个例子,假设有一种反重力的技术存在(A),那么一个浮空的城堡(B)就可以存在,这时候描述B的小说就可以被称为科幻小说。换而言之,科幻小说与普通小说的区别即是:“科幻小说会基于现存的科学或可能存在的科学对幻想进行解释”。

或许你会质疑,反重力的技术可能存在吗?这个在下文再谈。



1.5科幻是如何创作的


科幻小说的创作方式,实际上与辨析“科幻”与“科学或科普”、“硬科幻”与“软科幻”息息相关。

我们根据科幻的定义,可以很轻松地把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和一般小说、一般电影区分开来(废话,没看过这篇文章也可以),如果要区分科幻与科学(尤其是科普),则需要看科幻的创作初衷和方式。

上文我们提到,科幻可以假设一个A,作为科幻世界的理论基础,并构建一个在那基础上的B。那么问题来了,科幻的创作者想的是A还是B呢?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先有B,后有A。

科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归根结底是虚构的艺术,正如科幻小说是虚构小说(幻想小说)的一部分,而不是纪实文学。科幻的创作者一定是一拍脑门“我想要写一个浮空的城堡”(因为“这太浪漫了”“这太cool了”“这样有利于主角的形象塑造,我需要一个高空坠落英雄救美的场景”),随后,为了填补设定的严谨性,假设了一个“反重力科技”。

这让我想起了《流浪地球》的郭帆导演请一群物理专家研究科幻设定的时候,专家推门进来就说“不可能”。郭导泪流满面,表示这不可能的话电影干脆别拍了,我们必须“假设它可能”,然后考虑需要什么技术、什么设定才能让它真的可能。

科幻的存在,就是一个人们从浮空的虚构世界建构下来一个天梯,直到它接触到人们习惯的科学世界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从创作的初衷和方式来看,软科幻和硬科幻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首先,软硬科幻没有明显的界限划分,其次,多数情况下一个科幻作品“不够硬”可能是这个设定的先天不足,是为了达到艺术效果必须牺牲的严谨性。依然以《流浪地球》为例,流浪地球最不够硬的地方就在于——不划算——起码没有建造飞船划算,就连刘慈欣本人曾经说过他也是“飞船派”的。但是,无论是原作中营造出来的浓烈的“安全感”“孤寂”“忧郁”交织的深邃氛围,还是电影中的深层立意“乡土情怀”,都值得牺牲这一点的严谨性。

(顺带一提,大刘在原作中对这一“不严谨”也作出了补充。在开头时有一段描述生态球实验,目的就是说明一个过小的生态圈不可能维持内部生命长期生存)



02科幻与科学有什么不同?


科幻与科学的不同,实质上就是“可证实”与“不可证伪”的不同。熟悉证实和证伪概念的朋友可能看完上面这句话就可以不用看本段了,但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可证实”和“不可证伪”不是一样的吗?

肯定是不一样的。

举一个在提到“奥卡姆剃刀”时总会提到的概念“车库里的喷火龙”为例:我的车库里有一个喷火龙,它会隐身因而看不到,它喷的火是冷的因而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甚至它“可以折射电磁波”“绝对光滑”“移动速度超快”……总之,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观测到它或感知到它,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每当你提出一个方法我都可以给出一个设定推翻这个方法。与之类似的还有罗素提到的“在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轨道上漂浮着一个望远镜看不到的瓷制茶壶”。

无论是喷火龙还是茶壶,显然没有人能证实它们的存在,也没有人能证明它们不存在,这时候它就是不可证实且不可证伪的。现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处理方法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没法证实?那就当它不存在好了。既然这个龙甚至没法被人感知,那肯定没法造福人类也没法破坏世界,那还管它干嘛呢?

科幻,就是提出一个不可证伪的世界,并通过一条条符合现实科学的设定让其不那么突兀,甚至让人觉得这东西未来真的可能出现。

举个或许不太妥当的例子。中国的055导弹驱逐舰,提案于1968年,有着浓厚的大跃进风格。众所周知的,大跃进风格是奇幻、魔幻、科幻的,譬如和人一样大的豆子。055的各项指标以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工业实力,是不可能的,于是被搁置;但同样是不可证伪的——没有人能说将来科技进步后的中国也无法造出来。也就是说,当初的055就是科幻,而后来,人们发现无论是科技还是工业水平都满足了,各项指标“被证实了”,这时候科幻就变成了科学,那还造船干什么?愣着啊。

类似的,儒尔凡尔纳提出的“潜水艇”是典型的科幻小说的元素,它不仅仅在当初是不可证伪的,甚至在未来被部分证实,这也是科幻除了作为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以外另一个具有魅力的方面。



03软硬真假科幻的不同?


上文提到科幻就是建构一个不可证伪的虚拟世界,或许会让很多人觉得科幻是个相当简单的东西。但实际上,虽然不是严谨的科学,想要写出真正的、严谨的、不违背现代科学的科幻也并不那么容易,是需要有一定的理工科基础的。有时候,是否有“硬伤”可能只是很微妙的差别。(如一座通天塔,如果说是某种未知的特殊材料制成就勉强可以,如果说是钢塔,根据计算就无法存在)

就如同说太空里有茶壶是科幻,说特朗普的头顶一直顶着茶壶,这就很容易被证伪,说特朗普的耳朵眼里有茶壶,这干脆就不符合逻辑了。(如果不得不给出这样的设定,那就一定要进行设定的补充,比如这个茶壶由特殊材料制成可以像金箍棒一样变大变小)科学领域也有很多红线,比如绝对零度、光速、热力学定律等常常被民科无视的东西,不再赘述。

回到之前的一个比喻。

科幻是从B到A,科学是从A到B。科幻是从一个浮空的幻想世界往下一层一层地建造楼梯,直到我们熟悉的、科学的世界,科学要做的则恰恰相反,也更加稳健。

但,这个楼梯不是给人走的,是给人看的。

科幻的价值之一,就在于让人对那样的世界更加神往,进而投入到从地面向上建楼梯的科学事业中。

因此,处理一个“与现实不兼容”的设定时,未必建的每一层楼梯都是实打实的,都是经得起推敲的,有时候为了偷懒和节省字数甚至是干脆的虚空。有两种方式可以连接科幻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一种是“补充设定”,不违反现实理论进行不可证伪的设定补充,另一种是“让人忽视”,即让读者或观众无法察觉。

补充设定的优点很显然,它可以自圆其说,把一些读者观众很容易质疑的点补充好。以《流浪地球》为例,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能推得动吗?”。作者告诉你:“能”,因为人类科技发展,建了大量高科技的发动机,并通过渲染发动机的“大”和“高科技”说明“真的能”。即使你不信,也没有关系,因为故事设定在未来,你无法将其证伪。下一个问题一定是“能源够吗?”,人家继续告诉你,够,因为掌握了可控核聚变。这时候可能有一定科学素养的朋友会继续质疑,核聚变需要质量小的原子聚变,地球上的原料有限,没关系,作者顺便设定了一个“重核聚变”,无论如何,您姑且就接受了吧,咱好好看剧情。

我们发现,随着设定越来越接近完整,楼梯越来越由幻想世界接近现实世界,作者给出的补充设定会越来越少,这是受制于篇幅和结构限制的一种妥协。

剩下的空白处理起来很简单,无视掉。一些资深科幻作家会有意识地诱导读者忽视。这种被无视的设定缺陷往往是集中在逻辑合理性和较高端的科学性的设定。依旧以《流浪地球》为例,人们推动地球是否合理?没关系,人是不理性的,而且其实可以进行补充,无关紧要。行星发动机的推动力是否会导致板块移位,地壳受损?这算是个硬伤,但是也没关系,不同于受郭导邀请的物理专家,老百姓的心里地面是坚实的、地球是实心的,即使有些许质疑,加上些岩浆喷发的场景就足够忽悠过去了。

其实这些设定可不可以补完呢?当然可以。我们可以把时间轴向后推几百年,让地球上的人类给地球建造支撑用的骨架,或者给地表覆盖上坚实的壳子,甚至把地球改造成飞船,总归只要不可证伪就可以了。但是为了少部分可以看出这个漏洞的读者观众,这种改编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让读者感到代入感”也是科幻小说的义务之一。

以我个人的观点,科幻就是在科与幻之间寻求一个妥协的、平衡的中间点。大多数设定靠第一种方法解决,少部分不得已或妥协性地通过第二种解决则称为硬科幻,反之则是软科幻。补充的设定越多越硬,忽略的漏洞越多越软,如是而已。



04一些夹带的私货


中国科幻总是会被和时代挂上钩子,《三体》里有一句话“现实的引力太重了”,诚然如此。从《小灵通漫游未来》到《飞向人马座》,对于时至今日在批判《流浪地球》不够科幻(甚至不是不够硬科幻)的人来讲,我没有一丝埋怨,有的只是感慨。

感慨这些人从了解中国科幻时起点就如此高,感慨这些人的“身在福中不知福”。

每个中国人都看着中国军事由弱到强,在近年来军舰下饺子、J-20满天飞时军迷们一个个老泪纵横。但科幻,是多数人从未了解过的领域,他们没有逛过90年代的龙的天空,没有看过00年代的《科幻世界》,更似乎没有意识到中国从建国以来就没有拍过像样的科幻片(当然之前也没有)。看着他们喷《流浪地球》,我的感觉就像看着一个不知道从哪个桃花源里的人出来,看着辽宁舰指指点点,批评这货远远不如美国的航空母舰一样。(哦,应该是055和朱姆沃尔特的差距)

想了很多,还是憋住不说吧。希望不是“以为是开始,没想到是巅峰”,希望中国电影人、科幻作家们还要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流浪地球》的客观评分应该在70-80之间,但考虑特殊性主观评分应该在80以上,这事实上和不同人的评分原则有关。固然仍有不足,我认为《流浪地球》应该抵得上0.9个《星际穿越》,1.2个《火星救援》,1.1个《2012》,0.7个《2001太空漫游》和1.8个《太空旅客》(就是《光年之外》的那个电影),不吹不黑。

当然实际上,作为半个精神股东,《流浪地球》是被喷还是被捧,都不是什么好在乎的,至于因为各种原因甚至没有看过就喷的,我觉得和我也不是一路人,没什么好计较的。重要的是,这次票房回本,让更多的电影人勇于拍科幻题材,这就足够了。



00. 流浪地球究竟是不是科幻?

你说呢?


《流浪地球》究竟是不是科幻——关于硬科幻、软科幻、科普、科学之间那些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