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路不一定简单,困难的路也不一定困难
前言:
我们不是在任何事上都会全力以赴。

进入正文前,先做一个设想:
①因为一些原因,你需要得到一些分数,你面前有3条路线可以选。
②简单难度路线满分100分,普通难度路线满分200分,困难难度路线满分500分。
③简单难度下每天有5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普通难度下有3小时,困难难度下只有1小时。
④分数越高越好,没有上限,但存在明显递减,60分比50分多出许多优势,但210分与200分的差别不大。
⑤你至少要得到80分。
你会选择什么路线?
正确答案是——尽量选高难度路线。
能选困难就不要选普通,能选普通就不要选简单。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致使自己不得不选择简单难度,那也尽量要朝着普通难度靠拢。
这类选择题都自带一个陷阱:只要它满分100分,我就能拿到100分。只要走通简单路线可以得到A结果,那么我走上A路线就能得到A结果。
并非如此。
人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事上,都能做到全力以赴。
你在困难路线上可能只能集中90%的精神,但这完全不代表你在简单路线上就可以集中100%的精神。
恰恰相反,可能正是因为路线更简单,所以你反而只集中30%、40%的精神,去应付这条简单路线。
一旦发生了这种情况,不要说从简单路线上得到100分了,就连80分的及格线都很难达到,实际分数也许只能有50分、60分…
而更高难度的路线自带「驱动力」。
正因为它难度很高,正因为你知道它难度很高,所以你选择这条路线后,反而更能集中精神、更能全神贯注、更能认真前进。
它是高难度路线,所以你竭尽全力也未必能走得通。
不过,当你真正竭尽全力时,你会得到简单路线无法给你带来的收获。
越高难度的路线会对你提出越多且越复杂的要求,相应的你则会在这些要求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越低难度的路线会对你提出越少越简单的要求,相应的你则无法在这些要求中得到多少锻炼。
由此,高难度路线所对应的高分数,在本质上是「你之收获的上限」的高分数。
难度越高,你能得到的收获上限就越高。
此外,当你在困难路线上无法继续前进,而必须选择更换路线时,你可以向下更换。
你可以选择普通难度路线,或者选择普通+困难路线的半困难路线。
无论你选择哪种,对刚从困难路线中历练出来的你来说,它们都很难给你带来压迫感,也不会让你感到“这太困难、太复杂了”。
你更可能认为,比起困难路线上的那些东西,这些普通路线上的东西实在是简单与轻松。尽管完成它们同样需要折腾很长时间,但比起困难路线来说,真的是好太多了…
如果你在简单难度上没能得到80分的基本分数时,你是没有退路的,你无法向下选择一个“更简单”,因为没有这样的路了。
这时候你只能向上选,或者重走简单路。
向上选是比较麻烦的,一方面你习惯了简单难度的要求,很难在具体的操作流程上快速适应普通难度。
另一方面是心态方面的变化,你在认知上首先让简单难度先入为主,当你切换到普通难度时,你内心是很难接受与适应的——我在简单难度只需要做3件事,到了普通难度要做10件事?我不想做!
尤其是当你在简单难度下,都很难集中精力让自己得到80分时,把它换成普通难度,你是能集中更多的精力?还是集中更少的精力呢?
这时,重走简单路是理想的选择。毕竟熟能生巧,有经验了多走几遍,总有办法能得到80分的。
不过它也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花时间重复走两三遍简单路,得到的收获不一定比走半途的普通路多(毕竟上限低)。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允许你有两次机会。
这才是关键问题。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子女教育」的优秀回答,回答下面有读者评论:你说的教育方法太困难了,认真做了也不一定能走得通,还是简单为好…
那时我就想,简单真的好吗?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用复杂且有效的方法慢慢教育孩子、慢慢培养孩子的观念,最终在成年时让TA能有一个稳固的世界观。
也许父母受限于各种原因,无法全程有效的做完整个过程。
但只要做了一分,就有一分的效果。如果无法走通困难路线,还能换成普通路线继续走。
相反,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采用简单的方法“教孩子”,平时放任孩子自己玩玩具,到点了就送到托儿所,年龄到了送到幼儿园,再大点送到学校…偶尔跟孩子讲讲自己知道的道理,剩下的时间只关注成绩…
用这种方法教孩子,真的好吗?
它确实简单且容易走通,但不代表走通后就能得到简单路线上的“满分答卷”。
恰恰相反,正因为自己选用了简单的方法,所以心态上更容易忽视教育、随随便便、“差不多就行”。
等孩子年龄大了,展现出了一些不太符合自己理想的言行举止了,这时候再后悔、再选用“更好的路线”,已经来不及了。
在很多时候,选择简单的路,不一定能带来自己期望的结果。
简单代表容易,但容易不代表万事大吉。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969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