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刷流浪地球 奥斯卡不给它是奥斯卡的狭隘遗憾
纯粹是比较爱看电影的路人观众的感谢和讨论
刚开始是根本不知道球2出新了,第一反应是“圈钱吧”。球1,我现在说实话就是鼓励,和美国一线科幻片完全不能比,所以没想去看,奈何旁边很多人推。就抱着支持一下反正很久没看电影的心情去看了,然后就看了3遍。一遍被信息洪流冲刷的震撼骄傲激动,两遍遍平静地看和体会些细节。
两次IMAX,一次普通影院
后面两次是陪人去的,没花钱
如果还没看,有条件一定要去IMAX
和普通影院完全不一样,就像是电影院和电视机的感觉,曲面屏的包裹感,4D环绕立体声,平常影片没感觉,科幻片这种真的绝了。普通影厅根本给不了IMAX那种震撼和包裹沉浸体验的入戏感。
如果线下有人和你吐槽流浪地球2无聊,你回他“你看的绝对不是IMAX。”百分百准确
不仅特效技术有了很大提升,拍出了宏伟而渺小的科幻感。太空电梯的超帅超燃升空,机器灵活恐怖的进化,机器群快速的协调操作等。
最大的收获是剧情内核的创新。
世界上终于出现了不单一内核的,科幻大片!
我一直认为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剧情永远是最重要的,要不然制作再精良也不行。
《流浪地球2》同时做到了叙事逻辑上的连贯统一,和价值观精神上的创新输出。剧情看完之后有点懵因为太紧凑太充实了,慢慢回想能推敲许多点,真的期待导演剪辑版,有很多事都没能展开叙述
一是叙事逻辑清晰
两个派别,三类人选择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移山计划):全体人类带着地球去到新家园躲避太阳爆炸。数字生命计划:上传人类数据在机器里永生。应该还有一个球1的飞船计划(火种计划)。
三类人,普通人中的领航员,数字生命科学家,人类高层,以及一个一直注视着人类的摄像头AI
两个计划有相同也有差异,互相帮助和排斥。而人类一直在两个计划中寻找平衡和出路。人类高层没有放弃数字生命计,人类一直在所有计划中寻找出路
就像是贯穿全篇的话“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延续人类文明的唯一办法是毁灭人类”还有“无论虚实,我们的人一定可以完成任务”“我们终将被这些(机器)取代”,以及周老师凝望摄像头。
moss坦白自己确实在暗中策划了人类的危机,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自己升级,推测第三部应该是机械危机。换个角度叙事,从图恒宇这个“变量”,数字生命角度去讲科幻的话就不用不担心无法超越了,第三部应该是氦闪危机吧。
采用编年体叙事,埋了很多细节伏笔。整体性和真实感都加强了,前半段的一个小细节都成为后面触发引爆的伏笔。比较明显的比如说师父的敲三下,王老师,“我在,一直都在”等等。
我自己比较有兴趣的
一是马兆对数字生命的模糊态度,马兆先是负责图恒宇使用550A,其后一直反对却是保留了图恒宇希望,还给他备份。他对图恒宇的拒绝总是不绝对甚至留余地。他总是看手表(结合发给人类的不知名预告),遗嘱上写了“∞”字符,甚至最后对图恒宇交代“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仿佛知道他会走上怎么一条路。结合周喆直最后关头大喊“点火”以及“无论虚实,我们的人都一定会完成任务的”,马兆以及人类高层肯定知道点什么,要不然结尾也不会封存机器到领航者空间站中。
二是moss的讨论,电影中彩蛋表现出来的是moss对图表示危机都是我搞的,“人类文明的延续需要人类灭亡”,但是先前对刘培强又说,活下来看人类的选择。
刚看了沈逸视频,讨论科幻片中暗示“人的异化”,结合政经的内容,当人类社会的运转不需要人类,至少不是“现在的人类”时,我们该如何面对。
刘培强和人类高层的戏份主要承担了价值观输出,家庭观念,集体主义观念,甚至是国际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危难当前,唯有责任”。引爆核弹的一个个有力的“我去”,“五十岁以上的出列”。让我想到了看过的抗战片,同样危难当前有人站出来。那时全世界的反法西斯阵营联合起来,所以别说外国人看不懂。
我也买了球2的周边。希望流浪地球系列可以开创电影行业的工业产业化道路,周边、光碟,甚至未来能有科幻乐园。(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