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周身無處不是手」
很多拳種都希望能練到「 周身無處不是手」─身體各個部位都能攻擊
像八極號稱「頭肩肘首尾胯膝足」練到極致,都要能用
但實際上一般看到的,也只是不斷揮拳、踢腳,並沒有看到使用近距離的肩打、胯打、頭打
揮拳、踢腳,這都是肢體末端梢節,行程長、加速夠、傷害大,而且平日使用已習慣、靈活,所以動用肢體梢節攻擊是非常本能、合理的事情
不過就因為習慣,所以在緊張時刻,下意識就會動用肢體末梢,而不會意識到其他部位的存在
從「潘菲爾德圖」的皮質小人來看
其模型是依據大腦的體感皮質區裡面,人體各個部位所佔的比例所建構出來的。
會發現臉和手的控制對應於大腦的面積,比軀幹和腳大上許多,代表大腦中對應這些部位意念調動也容易,比起身體其他部位敏感得多。


皮質小人
所以要能動用到其他部位,首先得放棄對慣用「手」的過度依賴,讓其它部位啟動、活化起來。避免意念過度集中在手、足梢節如果其他部位不靈活,可動幅度小、行程短,觸及就不舒服,你自然也不會使用這些部位。
肘、膝可動幅度要大,那麼肩胛、髖關節要靈活
肩、胯可動幅度要大,那麼身體核心、中節要靈活
將身上揉開, 增加身體的變化幅度,胸撞,背靠,側挺,臀坐
練習方向會越往身上集中、開發,意念也不會局限在四肢梢節,最後用核心肌群調動肢體變化

此外攻擊距離也要調整
拳能擊、腳能踢到的距離是身體能達到最遠的部位,在這種遠距搖擊的距離下,肘、膝得再進一步才能碰觸到,更遑論想使用肩、胯、頭這些行程更短的身體部位
習慣意念都在使用末梢拳腳,下意識不會拉近彼此距離,因為空間過小不利出拳,會習慣保持在一定距離外。這樣的長距離不利使用頭、肩,自然也不會用上頭、肩。
身體攻擊的行程短,所以要用身體部位,得把預設的攻擊距離縮短,進入埋身近戰的範圍
※遠距遙擊/埋身近戰※
而距離近、行程短,發力方式要改變,回到用核心肌群調動。
核心肌群,也就是古稱丹田的部位。
由丹田驅動運轉,一動全動,全身合為一把勁。不再是肢體拆開分別運作,整勁而動。
隨丹田動,全身運轉如一圓球。球遭外力觸碰,即會換邊轉,靠近哪部位即以哪部位撞擊,周身無處不是手
※靠撞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