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识疑】末代织造:石头记由来(上)

一,石头为什么写书
二,石头写了什么
三,石头是谁
四,石头为什么匿名
五,石头记书名由来

前言
小说成书过程,史料中未见,第一回与写作相关的有三个人:石头、道人、曹雪芹。严格来讲,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不叫写作,叫编修。吴玉峰、孔梅溪给小说题名,也不叫写作。
重点是石头和道人。
现在已经看不到独立版本的石头记了,原因是它被道人抄录回去给改了,虽然“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但脂砚斋重评(平)石头记八个字,写在了每一回的章回题目前。重评(平)二字,甲戌本重评时用,己卯、庚辰本凡四阅过时用,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时用,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时也用。
重评(平)成了专有名词。
脂砚斋和道人做了同样的事情——抄、评,道人的评在抄写前,脂砚斋的评在抄写中和抄写后。
叫石头记恰如其分,叫红楼梦锦上添花,为什么叫脂砚斋重评(平)石头记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字?抄本上小说名字并未作字体、字号的区分,脂砚斋因其重评(平),与石头记浑然一体。脂砚斋名不见经传,没有她的批语,小说就不好看了么?程高本删掉批者、批语后,并不影响阅读。但脂砚和畸笏的批语,为考据提供了依据和指引。
对于这个怪名字,石头、曹雪芹,批书人畸笏叟给予了默认,1754年的甲戌本用,1759年的己卯本用,1760年的庚辰本还用。壬午除夕、甲午八日(丙戌年)后的丁亥年,畸笏叟还发出“前批书者聊聊,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乎”的哀鸣。
书未完,不见他哭作者,却见他哭批者,这批者比作者重要,还是头回见着。
一,石头为什么写书
据凡例
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
按:一个人把自己比喻成石头,记录他的见闻,类似常人写日记、会计记账、史学家纪事、文学家写记(岳阳楼记、西游记)。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按:写书的目的是记录往事。
据第一回
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年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曾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茆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叚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
按:记述的首先是女子,他觉得这些女人比男人强太多,另外劝人学好。虽然现在他过的很清贫,也没啥学历,但是写作的能力还在。此人赖天恩、承祖德的世袭过,锦衣纨绔、饫甘厌肥的富裕过,父母双全过,有过老师和哥哥,彼时30到40岁的样子,人到中年,是个退休或下岗的官员。
原来,当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的剩单单下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嗟,日夜悲号惭愧。
按:此人自譬顽石感慨良多,他怀才不遇、心有不甘,却走投无路,有口难言。
二,石头写了什么
据第一回
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的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總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按:这里有两种理解,一种正话,一种反话。当正话理解:石头未写朝代,未涉及朝廷理治;当反话理解:石头不仅写了朝代,还涉及劣绅、劣政。着重写了不足十个异样的女子(否则该说十几个)。
书中金陵正、副、又副钗不下二十人,可见有些角色是后来补写的。实际上,书里既写了朝代也涉及了朝廷,政治敏感,得修改,否则不仅不让出版还可能还会被治罪,但这却给了道人改写的机会。
如果没问题,不用改,也就没道人什么事儿了。一个道人,“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这还是道人么?自譬石头这个人有手有脚的,自己不拿去问世传奇,非得靠这个道人么,也没见道人有什么写作的诀窍,也没见她走南闯北去的去推销,忙活半天,书必须交到曹雪芹手上,然后就没她什么事儿了。
可是怎么不交到别人手上,偏偏要交到曹雪芹手上呢?除非,石头、道人、曹雪芹,这仨人,本来就是一伙的,分工协作,共创此书。
石头所记内涵了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红楼梦等主要题目(小说里宝玉数次扬言要做和尚,但前八十回并未见情僧录出家)。
三,石头是谁
1,石头是曹頫
如果曹雪芹是曹颙的遗腹子,那么他没写石头记,因为他既没见过爸爸(1715年正月初八曹颙英年早逝于北京,彼时曹霑尚在母亲马氏腹中而未降生),也没世袭江宁织造。
如果曹雪芹是曹頫的儿子,那么他也没写石头记,因为他没有世袭江宁织造(1727年底曹頫被革职后,由隋赫德继任江宁织造)。
1727年底被革职,1728年初被抄家,老曹家自曹頫后再没有人世袭过江宁织造。而石头这个人的经历简直和曹頫一模一样,有父母,有哥哥,世袭过,下岗过,春风得意过,官场失意一败涂地过。
1735年雍正驾崩,很可能给曹頫带来过一拨儿希望,乾隆登基大赦天下,平反冤案起复旧员,不幸的是曹頫落选了,峰回路转的美梦破碎了,家族复兴无望,因此他郁郁寡欢、愤愤不平、耿耿于怀。
这种情况下,出家和写书,是一条不是出路的出路。
小说里宁荣两府的地理位置(两府占了一条街)、衙门特征(兽头、狮子、黑油、仪门等),与历史上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府十分相似,甄贾两家的关系,与苏州织造李家和江宁织造曹家也十分类似。
苏州(姑苏)、南京(金陵、石头城)、扬州(维扬)、盐课(巡盐御史)、学政(全唐诗、佩文韵府)、抄家、进龙衣、奏晴雨、人参、慧绣、驾娘、戏子、僧尼、接驾四次、外国货、大观园(红楼行在)、情僧录(宝玉出家)、御田胭脂米(种植御稻)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家族人物事件,与苏州织造李家和江宁织造曹家非常切合。
据《虚白斋尺牍校释》王伟波

按:曹頫的舅舅苏州织造李煦夸赞他文笔好、品德好。
据《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
江宁织造曹頫贺摺,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初四日
江宁织造奴才曹頫跪奏:为边疆凯旋,普天同庆,恭贺圣功事。
窃奴才接阁邸报,伏知大将军年羹尧钦遵万岁圣训,指授方略,乘机进剿,半月之间,遂将罗卜藏丹金逆众羽党,歼灭殆尽,生擒其母女子弟及从逆之贝勒、台吉人等,招降男妇人口,收获牛马辎重,不可胜计。凯奏肤功,献俘阕下,从古武功无有如此之神速丕盛者也。钦为万岁仁孝性成,智勇兼备,自御极以来,布德施恩,上合天心,知人任使,下符舆论,所以制胜万全,即时底定,善继圣祖未竟之志,广播荒服来王之威。圣烈鸿庥,普天胥庆。江南绅衿士民闻知,无不欢欣鼓舞。奴才奉职在外,未获随在廷诸臣舞蹈丹陛,谨率领物林达、笔贴式等,望北叩头,恭贺奏闻。奴才曷胜欣忭踊跃之至。
朱批:此篇奏表,文拟甚有趣,简而备,诚而切,是个大通家作的。
按:革职、抄家前,雍正夸赞曹頫奏折文笔好。
但曹頫经办的事项,如:售卖皇室人参回款不及时、“贱卖”人参,织造织物轻薄、褪色、掉色,蝗灾汇报不实略显玩忽职守等不称职行为,引起了雍正的不满。
1727年正月噶尔泰启奏:“曹頫年少无才,遇事畏缩,织造事务交与管家丁汉臣料理。臣在京见过数次,人亦平常。”雍正朱批:“原不成器,岂止平常而已。”除了上述原由,还有旧账:1720年曹頫承办的烧制珐琅瓷器,被康熙认为是诈骗行为,欺君罔上。(见文末附录奏折)
据《曹雪芹家世文化研究》樊志斌
康熙六十年刊本《上元县志》云:
曹玺……少好学,沉深有大志……子寅,……七岁能辨四声,长,偕弟子猷讲性命之学,尤工于诗,伯仲相济美……仲孙頫复继织造使。頫字昂友,好古嗜学,绍闻衣德。识者以为曹氏世有其人云。
按:南京地方志记载曹頫有学问、品德好。
综上,有文笔、有故事、有事故的曹頫,确实有能力、有素材也有动机写小说。
2,猜曹頫生年
樊志斌《曹頫生年考》,列出两个选项,一个是1696年,一个是1698年。张杰《红楼梦原作者曹頫生平小议》提出1693年。这两篇文章网上都有,可供查看。
在之前的文字中,根据樊志斌先生的考据,我选了1698年作为曹頫的生年,最近想到三点,发现自己大概率是选错了,在此改正。
(1)第十八回
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按:看到“情状有如母子”,想到一句民间谚语“女大五赛老母”,元春原型之一的曹佳氏大概率长曹頫5岁有余,她170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完婚,按照书中薛宝钗十五岁“将笄”、张道士为“十五岁”小姐提亲这样的古代习俗,曹佳氏应在15岁左右成为平郡王纳尔苏嫡福金,由此推其生年在1692年前后,再推曹頫生年应在1697年前后。
(2)第一百二十回
贾政叹道:“......岂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说到那里,掉下泪来。
这一日空空道人又从青埂峰前经过,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那里,上面字迹依然如旧。又从头的细细看了一遍,见后面偈文后又历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便点头叹道:“......方知石兄下凡一次,磨出光明,修成圆觉,也可谓无复遗憾了。
按:先是贾政原型之一曹頫因身世遭遇自说自话、自怨自艾,后是遁世蹑踪后小说终于告成,曹頫完成了自我实现和自我解脱。
有一种可能,这个十九年指代十九岁,暨1715年曹頫继任江宁织造时19岁,推其生年1696年;还有一种可能,贾母原型之一李氏在曹頫承家嗣业后的第十九个年头1734年离世,随后曹頫选择了出家。
(3)1762年壬午年,曹頫以批者身份首次署期,自称畸笏叟、畸笏老人,1767年丁亥年自谓“朽物”,据此可推,壬午年时年龄应在60岁开外,出生不应晚于1703年 。
综上,曹頫生于1696年的概率相对较大。对于曹頫生卒具体日期的确定,亟待更多史料发掘佐证。
四,石头为什么匿名
1,革职抄家,中年下岗,成为家族罪人。
2,青年放纵,纨绔子弟,公开自爆家丑。
3,罪臣身份,写书违法,触碰清律底线。
五,石头记书名由来
曹頫为什么把自己比喻成石头?
由于当事人不在,且查不到史料,目前只能根据他的思想、经历、爱好等,结合小说进行猜测、推理。
1,女娲补天
第一回
原来,当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的剩单单下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按:曹頫借用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很可能是把乾隆起复旧员比喻成补天,有人补上去了,而他落选了。脂砚斋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甲戌侧批“惜米颠不遇此石”。
2,通灵宝玉
第八回
只见大如雀卵,[甲侧]体。灿若明霞,[甲侧]色。莹润如酥,[甲侧]质。五色花纹缠护。[甲侧]文。
按:革职抄家前的顽石是五彩斑斓的宝石,曹頫温柔富贵花柳繁华后,过的是茆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他从侄子变成嗣子,从无职世袭织造,从“大通家”变成“原不成器”,从员外郎成为阶下囚,从贵公子沦为寺中僧,他的人生可以用大起大落、百转千回来形容。
3,石头城
第二回
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游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甲侧]点晴〔睛〕神妙。从他老宅门前经过。
按:甲戌侧批“点睛神妙”,石头城既点出了主人公石头,也点出了故事发生地南京。女娲补天神话故事中的五色石,有没有让你联想到南京的雨花石呢?
4,垫脚石
第一回
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甲侧]煅炼过,尚与人踮脚,不学者又当如何。
按:曹頫给别人当过垫脚石,为他人做过嫁衣裳,也曾付出没有回报,如小说里的贾政,被手下人坑害过,被王爷威胁过,也被皇帝质询过。
石头曹頫自幼随伯父曹寅在江南长大,曹寅除了是官员,也是诗人、藏书家、出版家,与江南文化名人过从甚密,曹頫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熏陶、成长,喜欢文艺、爱好金石字画是在情理之中。
革职抄家后的他痛定思痛,改过自新,恰逢雍乾换代,满心期待柳暗花明,叵耐不能上达天听,最终被弃不用,他虽有所怨言,却又有口难言,于是化悲痛为力量,立志著书,讲述石头城里的金陵往事。
小结
曹頫生于1696年(猜测的),是石头记的作者(推理的),书被道人改写了,但因尚未发现石头记抄本,目前无从知晓其原书的篇幅长短及剧情安排。
曹頫少年时曹寅、曹颙尚在,社交圈与见识应远远超过备受祖母李氏、母亲马氏监护溺爱的嫡出的曹霑。我们有理由相信关于府外社交的故事,应取材于曹頫的经历、见闻,例如闹学堂、秦可卿葬礼、谒见北静王、祭奠金钏等。
1728年曹家被雍正抄家时,曹霑不足14周岁,吃酒、唱曲、会优娼,令人不可思议。作为遗腹子,曹霑不可能再有原生家庭的亲弟弟,批语中为其旧有风月宝鉴作序者棠村,大概率是曹頫的儿子,两人一起成长于江宁织造,类似书中贾宝玉和贾环的家庭地位(而不是人际关系)。
关于家族继承权未来的归属问题,赵姨娘、马道婆的魇魔法,背后是影射曹霑和曹頫之子,曹頫嫡庶两子之间(如果有),还是太子允礽被镇魔以及诸皇子争夺康熙继承权,都有可能,尚无定论,而其背后是否都有当妈的主张和参与,有机会可以研究一下。
符合有父母、有哥哥、世袭过、下岗过条件的,非曹頫莫属。石头是他的托名,畸笏(叟、老人)是他的代号,他的故事解构、重塑、融合进了红楼梦里。至于道人改写时新增了哪些内容,改动了哪些情节,聊红楼梦由来时再叙。
了解生活中的曹頫,可参看小说中的贾宝玉和贾政,这两个角色身上有他的身影。了解工作中的曹頫,可查看与其相关的奏折,知其人写作能力偏强、为官本领稍弱(不被同僚、皇帝喜欢)。现附录几则康熙朝奏折,聊供参考。
附录

1,江宁织造曹(兆页)覆奏家务家产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七月十六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頫跪奏:恭请万岁圣安。
七月十四日奴才家奴赍捧摺子回南,蒙御批:你家中大小事为何不奏闻。钦此。奴才跪读之下,不胜惶悚恐惧,感激涕零。
窃奴才自幼蒙故父曹寅带在江南抚养长大,今复荷蒙天高地厚洪恩,俾令承嗣父职。奴才到任以来,亦曾细为查检,所有遗存产业,惟京中住房二所,外城鲜鱼口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江南含山县田二百馀亩,芜湖县田一百馀亩,扬州旧房一所。此外并无买卖积蓄。奴才问母亲及家下管事人等,皆云奴才父亲在日费用狠多,不能顾家。此田产数目,奴才哥哥曹(禺页)曾在主子跟前面奏过的,幸蒙万岁天恩,赏了曹(禺页)三万银子,才将私债还完了等语。
奴才到任後,理宜即为奏闻,因事属猥屑,不敢轻率。今蒙天恩垂及,谨据实启奏。奴才若少有欺隐,难逃万岁圣鉴。倘一经察出,奴才虽粉身碎骨,不足以蔽辜矣。奴才不胜惶恐感戴之至。
朱批:知道了。
2,曹頫奏请圣安并报盐差病故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八月初一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頫跪奏:恭请万岁圣安。
江南太平无事。近来因天旱无雨,客商米船来得稀少,米价比前高长,每石一两至一两一、二钱不等。早稻俱已收割,江北六合、天长等处,山田无塘坝者,籽粒歉收。江南之田,俱沿近河道,均有十分。谨将七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再,两准盐差李陈常,已于七月二十七日在任病故,理合一并奏闻,伏乞圣鉴。
朱批:知道了。米价还贵,如何说得十分收成?病故人写在请安摺内,甚属不合!
3,曹頫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附单一件,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七月二十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頫跪奏:恭请万岁圣安。
江南目下米价又减,每石八钱二、三分至九钱三、四分不等;将来新米上市,更可望贱。百姓安乐,太平无事。所有御赐稻种,奴才遵奉谕旨,将旧年种收之稻,凡有求种者,俱各为分给,从此收获既多,播种自可益广。皆蒙圣主惠爱元元至意,于民生大有裨益,诚古来未有之恩泽也。今据各乡民呈报头次稻样前来,理合开具花名、田亩、收成、分数,一并恭呈御览。二次稻亦俱于立秋前种插,日下禾苗约高二尺,谨具摺奏闻,伏乞圣鉴。
朱批:朕安。览奏摺米价大贱,深慰朕怀。知道了。
附单:御赐稻领种花名收成数。(过长省略)
4,曹頫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六月初二日
江宁织造奴才曹頫跪奏;恭请万岁圣安。
江南时雨大行,农民俱得及时插秧,莫不欢呼庆告,感仰圣主德泽所被,今岁秋成丰收可必,目下米价照常,每石八钱至九钱不等,百姓安乐,太平无事。谨将五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伏乞圣鉴。
朱批:朕安。尔虽无知小孩,但所关非细,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虽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闻,是与非朕自有洞鉴。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5,曹頫奏为筹画铜斤节省效力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六月十一日
江宁织造奴才曹頫跪奏:为筹画铜斤节省效力事。
奴才包衣下贱,荷蒙万岁豢养,洪恩无由报效。窃思铜斤一事,查八省督抚原办,每斤红铜定价一钱二分五厘,水脚银三分,共一钱五分五厘。近因铜少价贵,办解维艰。去年十二月九卿会议,又添给节省二分水脚银两,增入额铜价内给发,采买所用钱粮,俱预行给发。又准兼买三分旧器皿铜斤,只办七分红铜。伏奉俞旨,钦遵在案。
奴才因见铜斤缺误,鼓铸维艰,恩图效力,仰求万岁天恩,将八省督抚承办七分红铜,赏给奴才来办。奴才当于添给节省二分水脚银内,仍可节省一分,每年可节省银三万余两。自五十九年起,承办十年,共可节省银三十余万两。
奴才父亲曹寅在日,曾经办过八年,未敢亏欠迟误,皆籍殷实商人料理,今俱现在,贸易熟悉利弊。督抚等自承办巳来,未能按年交清者,缘每年洋船往来,只有四十只,带回红铜不过四万担,原不足供额解之数。督抚等虽委贤能大吏料理,而事出分歧,各相争买,洋商高抬其价,不卖于此,即卖于彼,以致办解不前。
今准兼买三分旧器皿铜斤,只办七分红铜,奴才计算七分红铜,每年共三万一千担另,而每年洋船所到红铜,约有四万担,已足供办。若归奴才承办,则事属专一,既绝分歧争买之端,而洋商舍此无销售之处,价值自不能长,比督抚承办实可减省。
奴才情愿照督抚所办,每斤红铜领正价一钱二分五厘,水脚银三分,添给节省水脚银二分,此内仍节省一分,按年解交内库。其三分旧器皿铜斤,随地皆有,仍归八省督抚就近办解。
再,八省督抚所欠历年未完红铜,亦求停其采办,一并交与奴才,分作五年带完。所有银两,令督抚照依其现在办买时价,每斤一钱四分五厘,外水脚银三分算给,奴才每斤亦节省银一分,一并解交内库。
至于铜价,若向八省分领,恐致稽迟,求拨在江苏、安徽藩库,照例预年先行给发,如此则采办自易,国帑可以节省,而鼓铸亦可无误。仰荷天恩生生世世不朽矣。谨具摺奏闻,伏乞圣鉴,敕部议复施行,奴才曷胜惶悚顶戴之至。
朱批:此事断不可行。当日曹寅若不亏出,两淮差如何交回?后日必至噬脐不及之悔。
6,曹頫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二月初二日
江宁织造奴才曹頫跪奏:恭请万岁圣安。
江南太平无事。目下米价照常,每石六钱四、五分至七钱四、五分。百姓安乐。遂将正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伏乞圣鉴。
朱批: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磁器法琅之类。先还有旨意件数,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法琅。今不知骗了多少磁器,朕总不知。已后非上传旨意,尔即当密摺内声名奏闻,倘瞒着不奏,后来事发,恐尔当不起,一体得罪,悔之莫及矣。即有别样差使,亦是如此。
7,曹頫奏陈武进县华子文案由摺,原摺无日期
奴才曹頫跪奏:
奴才探得常州武进县拿获华子文一案,闻华子文系无锡县贫民,以摇串铃卖膏药为业。适遇武进县民何灿公,因患腿疮,华子文为彼医治得痊,遂相亲密。
子文因哄诱灿公,诡称通海,与蒋正容等辄敢自雕假印,自写札票,先索盘费银二两。妄云每年海上当解送银五十两,何灿公愚蠢图财,当即典借银一两五钱,赊布二匹给与子文;又作盘费,又作谢仪。不意何灿公亦妄起贪心,复照札雕印,腾写数十张,哄骗无知乡民,其意实欲贪图每札一张得银二两也。
今总督巡抚批发臬司、粮道及苏、常二府,在省严审,陆续俱有供招。散出之札,闻已追取到案。目下尚未审定,大约俱系无赖穷民,无知妄作,不足为虑。谨据实奏闻,伏乞圣鉴。
朱批:知道了。前日李煦所奏措库银捐西边一摺,甚为不妥,恐病后鹃突,被人哄骗,恐误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