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朝圣路》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内容摘要】
在一个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里,适应取代创造成了才能的标志,消费取代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标。在许多人心目中,“理想”、“信仰”、“灵魂生活”都是过时的空洞词眼。可是,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沉湎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庸俗小报中的人,他们肯定生活在两个绝对不同的世界上。
赤裸裸的凶蛮和冷漠只是不知耻的粗糙形式,不知耻还有稍微精致一些的形式。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能毫无敬畏之心。他可以玩弄真心爱他的女人,背叛诚恳待他的朋友,然后装出一付无辜的面孔。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再神圣的东西也敢践踏,再美好的东西也敢毁坏,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不论他的头脑里有多少知识,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里。这样的人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我对此深信不疑: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真正的哲学性体验只能封闭在沉默的内心世界,作为一门学术的哲学只能谈论与真正哲学性体验无关的东西,这是多么无奈。
人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怀泽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它。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
在茫茫人海里,两个个体相遇的几率只是千千万万分之一,而这两个个体终于极其偶然地相遇了。我们是应该因此而珍惜这个相遇呢,还是因此而轻视它们?假如偶然是应该蔑视的,则首先要遭到蔑视的是生命本身,因为在宇宙永恒的生成变化中,每一个生命诞生的几率几乎等于零。然而,倘若一个偶然诞生的生命竟能成就不朽的功业,岂不更证明了这个生命的伟大?同样,世上并无命定的情缘,凡缘皆属偶然,好的情缘的魔力岂不恰恰在于,最偶然的相遇却唤起了最深刻的命运之感?
在鲁滨逊的孤岛上也没有奇迹。那里不是桃花源,没有乌托邦式的社会实验。那里不是伊甸园,没有女人和艳遇。鲁滨逊在他的孤岛上所做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经常发生的,这就是凭借从一个文明社会中抢救出的少许东西,重新开始建立这个文明社会。世上本无奇迹,但世界并不因此而失去了魅力。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时刻不是在上帝向人显示奇迹的时候,而是在人认识到世上并无奇迹却仍然对世界的美丽感到惊奇的时候。
在《被背叛的遗嘱》中,昆德拉谈到了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困难。这是一种悖论式的困难。我们的真实生活是由每一个“现在的具体”组成的,而“现在的具体”几乎是无法认识的,它一方面极其复杂,包含着无数事件、感觉、思绪,如同原子一样不可穷尽,另一方面又稍纵即逝,当我们试图认识它时,它已经成为过去。也许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通过及时的回忆来挽救那刚刚消逝的“现在”。但是,回忆也只是遗忘的一种形式,既然“现在的具体”在进行时未被我们认识,在回忆中呈现的就更不是当时的那个具体了。
性遵循快乐原则,爱情遵循理想原则,婚姻遵循现实原则。这是三个不同的东西,彼此之间常常还发生着冲突。婚姻的困难在于,如何能在自身中把三者统一起来。
【读后小结】
李宗盛之前说过:歌没有好坏,工厂作业员的心灵不比一个大学教授的心灵来得不值得。所以《小苹果》没问题,问题是偏差,大家看到《小苹果》赚钱,就都来做《小苹果》,这就是我们这个世代的问题。
“你房住不起,车开不起,婚结不起,娃生不起,你还配活着么?”
“你房住得起,车开得起,婚结的起,娃生的起,可是你开心么?你不是想要这些,你只是想把这些当做一座墙,抵御其他人的目光,而这些全不是你想要的,因为你不开心。因为你一直被别人架着走,心里空落落的。“
“你怎么知道我不开心!我开心的很!”
“开心的人,不会这样,去要求别人。因为自己是被别人要求着活着的,所以不理解与他们不一样的人,并且以为让他们按照自己这样生活是为他们好,以为这样才是活着,以为这样才是人。其实人要自由的多,就差一种独特的勇气。”
这一段自问自答,是我在前阵时间B站一个较火的视频下面的评论。
视频中,那些人说的好像很对。人要努力,要混出个样子,要让别人看得起,要成为一个成功者,而不是一个loser。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目标。以为只要做到了这一切,自己就会获得快乐,人生就会一片光明。
可是,现实好像并不是这样的。
那些有钱有权有势的人,依旧是每天烦恼缠身。你要不相信,我只需举出一个例子,皇帝他会每天都快乐吗?很显然,不是。你可以说我酸,但是实事如此。
围墙里的人想要出去,围墙外的人想要进来。很多成功者,都说自己想要过平淡的日子,就连马云也说,他后悔创办阿里巴巴,这并不是什么博人眼球的话,马云不需要,我相信这是他发自真心的话,这是一个墙里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慨。
很多人努力,好像都是为了别人。害怕别人的目光,伤到自己的自尊心。于是拼命的努力啊,不分昼夜,忘记时间,只为获得别人口中的称赞。结果呢,当你成功时,别人又转移了阵地,问你有没有对象。然后你又拼命的寻找对象,终于结婚了,别人又问你要生几个。于是你连忙的准备造人,生了小孩之后,别人又来问你孩子的成绩如何。就这样,直到四周曲终人散,独剩下你一人,在黑暗中无所适从。
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人到底想要什么?金钱?这不是最终目的,能让我们健康的活着,用不了太多金钱,最终目的应该都是:快乐。没有人不是为了追求快乐而活。那么获得快乐的途径,只有金钱么?很显然,不是。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这个道理。或者知道,却没有能力摆脱这种“通过金钱获得快乐”的方式。
怎么获得快乐,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快乐之道。可是这世间,又不仅仅是这么简单的。还有责任,还有荣辱,还有道德。我们不能为了快乐,而忘记了这些。所以,作为一个人,想要快乐的活下去,就要考虑明白,如何去平衡这些需求。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也不是非要非此即彼。也许今天吃鱼,明天熊掌,换换口味,也不无可能。真实的生活,要比这复杂的多。所以我们要多思考,多实证,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去模仿,去生搬硬套。看别人唱歌火了,就都唱歌。看别人拍视频火了,就都拍视频。你要看清楚你自己,你到底有几个角,几个棱。除去攀比,除去虚荣,你要想明白,你到底想要什么,适合什么。
每一个人都是这世间,唯一且独特的人。没有人真正的了解你,没有人可以教你该怎样活下去,除了你自己。
我们就好像,在黑暗中缓缓前行,朝着有光的地方,会受伤,也会彷徨,但是最终,每个人都必须努力让自己发光,因为你终究要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