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线无战事》作者雷马克各个时期的写作一点业余的思考
在《西线无战事》的德文原版附录了《西线无战事》的初稿以及一篇未发表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写于1917年(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应该是雷马克最早描写战争残酷的尝试。根据我自学的半吊子德语半猜半懂地翻译,小说主要讲述了战争末期一个名叫尤根·塔门的士兵的遭遇。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短篇小说(下文称之为《尤根塔门》)的主要内容,在十年后的《西线无战事》里被雷马克再次运用,作为救狗的贝格、“逃兵”德特林的故事(第十一章),但是经过大量修改(因为我没法完整翻译原文,所以只叙述简要的情节,与《西线无战事》的情节做个对比,以讨论一些细节)。
————————————————————————————————————————
一次冲突后,一个Berliner随口提到有个地方有一条受伤的狗,于是主角尤根塔门一转眼就消失了,一个半小时后抱着狗回来,Berliner还瞠目结舌说了一句“mdzz”。
而在《西线无战事》里,贝格说要去“了结”受伤的狗,谁也拦不住,并且在路上中了弹,发了疯一样地乱窜,最后被人抬回来。
首先,在人物的神态描写上,尤根塔门一转眼就消失,而描写贝格时则着重突出他的“疯狂”,这种“疯狂”实际反映士兵们精神压力很大,随时面临崩溃。再看“找狗”事件的结局,尤根塔门很轻松地就抱着狗回来了,而贝格有没有了结掉那条狗并没有特别提及,因为实际上这狗根本就不是重要的点,尤根塔门抱着狗回来反而有些不现实,我大概猜想:雷马克把尤根塔门设定为一个农民,所以对狗有特别的情怀。然而小说的最终是想反映一个悲剧的,成功把狗带回来,一方面增加了无关变量(在后来尤根塔门死掉的时候还很无聊地描写了一下狗的神态,非常无用),另一方面对战争的刻画脱离了现实,而十年后雷马克写《西线无战事》时明显有进步。
————————————————————————————————————————
晚上,尤根塔门和“我”进行了一次谈话,尤根塔门问“我们的德国母亲,在哪个方向?”,而“我”很装逼地指着德国的方向,说了句“da,legt unser Heimat(那里,静静地躺着我们的家乡)”然后尤根塔门和“我”聊了很多家乡的事情,“我”在睡着的时候,意识模糊,不知道自己是否正在哭泣。

在《西线无战事》里,德特林摘了一簇花(这花大概象征着平静和美,但不算很重要),“我”察觉到德特林的不对劲,问他“你摘这花做什么?”,德特林则是固执地说“我想摘当然就能摘”,随后德特林很不自然地说起“在我的家门口也有那么两棵樱桃树”,而“我”则说“等战争结束后,你就能回去了。”
对比了才知道,《西线无战事》的对话是多么精巧!
先看《尤根塔门》,很明显的就是,主角和“我”的对话装逼成分很多,就像是中二病常说的羞耻台词一样,说的时候可能觉得很帅,情感流露,富有美感。实际上,人是非常内敛的,在说话时会有各种考虑,不可能会说这种台词

而《西线无战事》里德特林和保罗的这段对话简直传神,我他妈吹爆。德特林和保罗各有各的考虑,德特林已经有了回家的念头,然而他是要把这事埋心底的,不会有人能对他的想法表示支持,然而那份思乡情绪终究是藏不住,他又忍不住绕着弯子和保罗聊起家乡。保罗已经隐约感觉到了德特林的疯狂,他特地强调“战争结束”,试图说服德特林。另外,根据我的一点个人理解,作为一个士兵,只有把心给扼杀才能撑过这些苦痛,保罗不能让自己被德特林的思乡情绪感染,所以他在和德特林说话的时候,也是在告诫自己。然而《尤根塔门》里“我”和尤根塔门一起回顾家乡的美好,属实不现实。
————————————————————————————————————————
在《尤根塔门》的最后,尤根塔门死了(我没太看懂是怎么死的),“我”们找到了他的尸体,埋葬了。“我”整理了尤根塔门的东西,并给他的妻子写了一封沉重的信。
德特林的结局则是向家乡毫无希望地走去,被宪兵逮捕,再往后的事,谁知道呢?
这段没什么好说的,尤根塔门的结局也不能说很离谱,是一个抒情的收尾,就像是我初二的时候写的那些诗非要描写一段绵绵的感情作为结尾,也不能说写的不好。只是《西线无战事》写的太神了。
《西线无战事》早先就有说过,“我们的战友昨天死了,但今天我们又像傻子一样在地里找吃的,是因为我们要活下去”(原句应该不是这个但是哎呀呀差不多吧),还是那句话,士兵要扼杀情感,为了生存,德特林在法庭上的遭遇对于这些士兵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了,对于一个同伴的悲剧,引用雷马克在《应许之地》里说的话“如果你对一件事无能为力,就先把眼前的东西吃完,因为你不知道十分钟以后还能不能吃的到”。一个用平淡语调讲述的悲剧,一个人完蛋了,可还有更多的人要活下去,妈的,每次我都会把自己感动哭。
————————————————————————————————————————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非常现实的作品,而且雷马克很理解人的心理,他是从人的角度去看待战争,他称这是“伟大的个人主义”。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人们总把个人的悲惨给忽视,但一个人死去,就是一个世界毁灭,怎么能忽视呢?《西线无战事》是伟大的把人当作人来写的文学巨作,仅凭这一点,世界欠雷马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可惜雷马克后期在好莱坞工作,现实主义和人的无力似乎被雷马克遗忘了,《生命的火花》尤其是一本英雄主义的无聊小说,结尾很仓促就算了,这本书里充斥着英雄主义。除此之外,点名批评《邻人之爱》,主角遇到空袭竟然还在外头到处乱跑找老婆?如果是迫于危险只能呆在防空洞里祈祷,才体现人在战争前的无力和绝望。在《黑色方尖碑》和《应许之地》里终于能看到雷马克的一点影子,然而前者采用打谜语和低级讽刺更像是本哲学书,后者很悲催没能写完。
雷马克被称作“德国海明威”,然而《西线无战事》的思想深度和人性把握不知道胜过《永别了武器》几千几万倍,本该是海明威被称作“美国雷马克”的他妈的越想越气绝对是阴谋绝对是海明威联合好莱坞把雷马克弄垮了他妈的好莱坞赶紧爆炸吧
不管怎么说,《西线无战事》为我打开了文学宝库,谨以这篇莫名其妙而且估计没什么人看的文章告别我的启蒙老师——雷马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