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

又是一年放榜日,谁家欢喜谁家忧。高考生经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成功与失败,放在18岁之际,放榜之时才是成年礼加冕之日。亲眼见证现实惨酷,然后加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紧锣密鼓进行,大学资源有限,注定有人沦为陪跑;大学又是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注定有人沦为牺牲品。一种教育机制,总有人不适应。
因为直接利害关系,考场上的每个人都是敌人,即使最亲密的同学,你的失去是他们的所得,你的所得即是他们的失去。为了有限名额,只有拼的你死我活,毫无回旋余地,任何借口都是虚情假意,因为没人主动为你放弃名额。
大学固然重要,从此一笔无形资产傍身,可以带来前途平坦未来可期;大学也导致患得患失,无形受困于这种氛围安逸。上什么样大学不是人生终极目标,成为什么样的人最重要。抱着这个目标,以局内人身份,站在局外人的视角看大画面,要有大局观。
教育本该是通往文明的载体,不应该成为高考分数的制造机,当教育为胜利者喝彩,文明开始倒退,因为狭隘和局限。分数固然决定大学归属,但大学不是人生观的全部。决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实现自身价值,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文明社会的前提是教育,教育却不是放下戒备,而是互相厮杀,谁还敢轻易说不在乎分数。所谓公平的高考和高考录取线,这种公平只是对一部分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