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网课《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2023-06-15 21:21 作者:阿赛德cool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1、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     )的青少年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A:


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


B:


已满16周岁而未满18周岁


C:


已满14周岁


D:


未满25周岁


答案:


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


2、我国当前青少年人犯罪的特点有(      )


A:


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


B:


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C:


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D:


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


答案:


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


,


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


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


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


3、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因素包括(      )


A:


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


B:


青少年好奇心强


C:


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D: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答案:


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


,


青少年好奇心强


,


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4、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包括(      )


A:


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B:


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C:


青少年的年龄


D:


不良社会环境


答案:


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


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5、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包括(      )


A:


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


B:


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易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C:


流失生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


D:


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


答案:


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


,


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易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


流失生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


,


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


第二章


1、  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  )


A:亚里士多德


B:克劳塞维茨


C:《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作者埃宾


D:柏拉图


答案:  《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作者埃宾


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        )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弗洛伊德


D:


马斯洛


答案:


龙勃罗梭


3、生物学原因论将心理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生理因素,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其生理因素异于常人。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犯罪心理学家龙勃罗梭是该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犯罪是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1876年他的名著《犯罪人论》问世,其理论基础是犯罪的生理遗传决定论。


A:对


B:错


答案:  对


4、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犯罪的生理因素作了广泛的探讨,不断丰富、发展和修正了龙勃罗梭的理论,形成了一些分支学说:体形说;内分泌说;染色体变异说;脑电波说等。


A:对


B:错


答案:  对


5、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原因论认为犯罪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犯罪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德国的犯罪学家、刑法学家李斯特是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30年后,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分支学说:社会环境论;模仿论;不同接融论或差异结交论、异化交往论、不同联系论;文化冲突论;社会异常论;标签理论。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三章


1、  在犯罪手段上的年龄差异方面()


A:青少年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情景性、冲动性、体能性、团伙性、缺乏预谋性等特点


B:中壮年人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预谋性、欺骗性、智力性等特点


C:老年人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非体能性、单独性和情景性等特点


D:青少年犯罪、中壮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没有区别


答案:ABC


2、从犯罪形态看,中壮年人犯罪是整个犯罪现象中的典型形态;从犯罪数量来看,中壮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犯罪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虽然中壮年人犯罪的案件数量没有青少年热犯罪数量多,但是,中壮年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却可能远远大于青少年犯罪和老年犯罪,中壮年人犯罪,特别是职务犯罪,直接关系到党风和廉政建设问题,因此,加强对中壮年人犯罪心理的研究,对于有效防治国家公务员犯罪,反腐倡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A:对


B:错


答案:A


3、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


A:14周岁以下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时期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为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该年龄阶段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罪行负刑事责任


C:已满16周岁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时期,因为已满16周岁的人,其智力和社会知识已有相当的发展,已具备了承担刑事责任的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D:考虑到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所以,我国刑法规定,对这部分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答案:ABCD


4、  在我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不少论述,以下那些说法表明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的关系:()


A: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B:性相近,习相远


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BD


5、  龙勃罗梭认为,影响天生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  )


A:社会因素


B:心理因素


C:行为习惯因素


D:生理因素


答案:D


第四章


1、犯罪的重点特征是指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犯罪行为的分布特征,即一天中什么时间犯什么罪的人最多。因夜间的黑暗,以及人们疏于防备等无疑给犯罪的发生带来一些方便。盗窃汽车、入室抢劫、拦路强奸等犯罪通常被称为“夜间犯罪”。研究还发现,扒窃、过失致死等在白天发生的较多。这与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时间,以及下午时间司机精神较疲惫不无关系。


A:对


B:错


答案:A


2、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A:对


B:错


答案:B


3、由于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好转,营养状况的改善,导致青少年的生理早熟,使性的体验感提前,加之现实社会中性适应期的延长,可能是青少年性犯罪低龄化的主要原因。当然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A:对


B:错


答案:A


4、犯罪心理形成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包括:


A:学校教育内容的失衡


B:学校教育方式不当


C:学校管理上的失当


    由于篇幅有限,完整版可移步公号免费下载,见个人简介。


网课《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