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代性的人:人群与诗人(考研外篇)

2022-08-31 18:46 作者:初登场debut  | 我要投稿

按:本文为刚刚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的TOD同学撰写,欢迎批评指正,大众文化研究课程本身是我们在研究影视文化之余开设的一门课,毕竟现代社会中的电影和电视更多赋予了娱乐的角色,在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稍微做一些现代性的思考,也是我们抗争的另一种方式。



在本雅明的城市空间观中,人群是无比重要的。缺少了不断流动的人群,那么城市的所有生机活力也都荡然无存。人群就是都市空间中的自然景观,他们和城市中其他无生命的装置交相辉映,共同组成完整的现代生活。他多次引用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诗句来表达他对人群的复杂情感。


熙熙攘攘的城市中,由于密集的人群导致个人生存空间变得非常不重要,个人夹杂在人的洪流之中,不被重视,个人生存意义和主体存在意义被庞大的集体所消解,人群中每一个面孔都是晦暗模糊的。


“巨大的人群,其中任何一个人都不比其他人更清晰,也不比其他人更模糊。” 个体很容易就被大众所抹去,就如同商品发展会影响到艺术鉴赏一样,个体在初次面对大众文化时会产生一种面对绝对权力的不安和恐惧。因而本雅明也认为,人群是恐怖的。人群如潮水也如无生命无情感的机械品一样,每日都会在城市中运作却丝毫不会关心其他任何个体。




大城市的生活更是冷漠的,不同于19世纪前乡村,人的活动空间仅限于村落之间,人与人间的联结更紧密。可是现代都市中,人与人间的心灵距离被放大,明明共处于一个密集空间中却互不相识,生活中处处遇见陌生和未知,人的心灵在这种陌生感和恐惧感被异化,从而也产生出一种对外界环境的“惊颤”感。


这种惊颤感也是在都市人群中才能获得的最具有魅惑力的城市生活经验,而在这种情况下人群也成为了提供独特惊颤经验的麻醉剂。“假如商品的灵魂果真存在,那么它可能是灵魂世界里最爱移情的,因为它不得不把每一个人都看成潜在买主,希望在他们的手中安身立命。移情乃是闲逛者投身入人群时的那种陶醉的本质。”



惊颤感也确实是由移情而生。在商品时代人们更多移情于无生命的商品中,因为那是一个由商品主宰的社会,商品是最常见和被崇拜之物,但是人们在移情于物品的过程中却无法被无情感的物品回报。


移情更多是一种双方的交流,但很明显,人与物间的移情是单向的,更是静态和不变的,人们空乏的欲望无法从单纯的物品中满足。尤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都市背景之下,移情于陌生又庞大的人群,更容易填补人们的欲望和空虚——那种在商品中无法被满足的感觉。


“就像游魂寻找一个可以依附的肉体,他随时进入他想进入的另外一个角色,一切都是开放的、让人陶醉的。” 惊颤产生于都市漫步途中,而波德莱尔也把这种特殊的感觉刻画成一个美丽忧伤的浪漫故事:“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用你的一瞥,突然使我如获重生的消逝的丽人,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


都市之爱,是永劫不复和没有前景的爱情,因为这些爱与欲望仅存于闲逛者的内心。都市人群创造出一个绝妙的现代幻想空间,人们每日在街上匆匆而过,陌生人之间有过一面之缘的印象后就再也不会相见。都市是冷酷的、转瞬即逝的、不可捕捉的,并且否定了那种“一见钟情”的浪漫爱的可能性。但也正是因为都市的冷漠和压抑,才有在这种压抑中产生的挣脱欲望。现代人的欲望不在于“一见钟情”(love at first sight)而在于“最后一瞥之恋”(love at last sigh)。


惊颤感也是对于未知且不可知的事物的欲望幻想,闲逛者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观察猜测着他们,他时而化身为人群中的一员,时而又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欲望对象。但另一方面,这一切都只是短暂的瞬间,不可延续也不会再现,在都市中的每个时刻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在这个开放却拥挤的都市空间中,人群虽然是在吞噬着个体,但个体却能在狭隘的生存空间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欲望幻象——这正是现代性的诡异之处。


本雅明更发现,大多数人只是淡然接受甚至忽视这种时代变迁,他们的感知能力在社会快速发展中被消磨殆尽了。因而,他非常喜爱闲逛者和诗人这两个意象——他们是城市中清醒的并且没陷入到现代性狂欢中去的人。


诗人到了19世纪末早已褪去了身上的荣光,在商品经济和审美变迁的社会中,诗人成为了市场上的商品,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文艺宝藏,更不会有皇室贵族的无条件支持,他们只能不停地推销自己。诗人创作如同击剑一样,在街头游荡寻找灵感,在街头和种种奇观相遇,感受都市的视觉惊颤力。


那么,诗人也变成了闲逛者的一员,在这个商品世界精神废墟里不断行走,寻找着往日荣光的影子,也追随着现代性的幽灵。波德莱尔和本雅明都偏爱城市的阴暗角落,因为唯有阴暗的巷道和贫民窟才是社会矛盾最为突出之地,闲逛者看到的是虚华都市之下种种怪诞不合理之处,并直视这些惨淡的真实。


“当本雅明坚持立足俗世、直面废墟的时候,他采取的其实是一种勇敢的现代立场。本雅明也是要正视这个无神的时代,对这个时代完全不抱幻想, 但同时又毫无保留地献身于它。”本雅明的现代英雄主义,也是一种西西弗式的抗争,在现代废墟中不断抗争,争取保存主体的完整性,尝试在现代都市中生存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知这个世界。


本雅明崇尚丹蒂主义,“丹蒂之美在于冷漠,这种冷漠源于不为所动的坚定决心,就像是一团让人猜测的潜伏火焰,有能力却不愿意照亮四方。”丹蒂身上那种不甘为平庸,即无法做一个纯粹的、受时代控制的现代人的态度深深打动了本雅明,他更称丹蒂为“落日余晖”和“失落的伟大文明的残余”,实则多少也是在对快速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反抗。但愈是反抗,则愈是发现抗争的无效。和西西弗一样,只能不断重复着没有意义的抗争,最后被又一个新时代的晨光所淹没——这就是本雅明所持的现代英雄主义。


相应图书将会放在知识星球

请联系马老师

其他涉及本雅明文章

19世纪的巴黎,商品拜物教与灵韵


加入初登场debut

课程SHOW在知乎、B站、微博

沟通请添加(🆔 zebravo2)


现代性的人:人群与诗人(考研外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