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下午三点,那个建邺大学毕业老教师的示范课正式在报告厅开始,这个老教师首先是用40分钟的时间用一批学生进行了一次示范课。在示范课结束后,再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了说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等到差不多4点的时候,就是观摩人员的点评时间了。
不过在听这节示范课的时候萧梦璟一直在皱着眉头,同时还在用手机时不时跟一个朋友联系着什么。坐在一旁的苏芷烟瞟了一眼,发现两个人不仅聊着《诗经》中的这首《采薇》,还在聊《诗经》中的《邶风·击鼓》、《豳风·东山》、《秦风·无衣》,之后还延展简单的聊起了“楚辞”中的《国殇》、汉代诗歌《白马篇》、唐代边塞诗派和后来的辛弃疾、陆游、岳飞等豪放派宋词的代表。
苏芷烟在这个老教师说课结束后的十分钟休息时间里小声的对萧梦璟说道:“怎么了,你觉得哪里有问题吗?”
“很有问题。如果真的这么教。我们国家的战争观和战争史诗就走样了。”萧梦璟说话的时候还是在皱着眉头,但他说话的声音有点响,导致坐在他左边的一个年龄二十多的男性教师转头看了过来。结果那人立即对萧梦璟说道:“雨神?怎么是你?”
萧梦璟转过头仔细的看了看坐在他左边的男老师说道:“包子?没想到是你。”话音刚落,萧梦璟就抬手拍了拍那人的肩膀。
苏芷烟听到了一个重要信息,便对萧梦璟说道:“萧梦璟你居然是这个学校的?”
“妹子,你是不知道,萧梦璟当年一打喷嚏,这里就下雨。一说这里空气中存在鱼腥味就下雨。简直神了。怎么他连着都没告诉你?”
被萧梦璟称为“包子”的男老师不嫌事大的继续拿萧梦璟开涮,于是苏芷烟就拉了拉萧梦璟的衣袖说道:“看来你真应该多回来几次。每次跟在坦桑尼亚的你聊天就那么半小时。”
“我不是想给你一个惊喜嘛。”萧梦璟也赶紧说软话讨好一下苏芷烟。结果没想到被“包子”这么一说,坐在前面两排的几个老师都转过身来,结果苏芷烟就被萧梦璟在他的几个中学老师面前被冠以“雨神夫人”的称号。
虽然苏芷烟有些尴尬,但马上就听到前面有两个年长的女老师在聊闲话的时候提到了自己。
“之前就听政治组的老王说小苏老师的男友了。没想到就是当年自己那个皮学生……”
“小苏老师不吃亏,萧家在颍州也是大户人家了。就是那个皮学生还在海外工程队,生活不安定。”
“这也没啥,年轻人出去见见世面嘛。别忘了这皮学生前几年还打过仗,还得了一枚勋章。现在部队的退伍兵很风光的。这学生既然在部队待过,肯定是重情义的,而且他还很有才,就是有点傲。不过总的来说,小苏老师这门亲事真不吃亏。”
听到众人这么说,苏芷烟脸上渐渐浮现了一层幸福的微笑。
……
在进入观摩人员的点评时间后,语文组的教科研大佬和几个这个学校拿得出手的教师都发言了。这个时候,主持这次示范课的副校长(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看到了跟苏芷烟坐在一起的萧梦璟。
作为狙击手,萧梦璟也感受到了副校长的目光。而这位副校长也是萧梦璟高中时的历史老师,于是副校长便看了看萧梦璟又看向两边的三个高中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和教科室语文科目主任,说道:“现在观摩人员中有一名来自部队的客人,也是我们这个学校走出去的优秀青年。请萧梦璟,年轻人,你来讲一下吧。”
“我是学生,我来讲不合适吧。”
萧梦璟也不是傻子,他清楚副校长肯定有些小九九,可能是想立个下马威之类的。但如果萧梦璟直接说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怕不是连建邺大学的脸都打了。
于是萧梦璟就推辞了一下,副校长便露出了一点不高兴的样子,就在副校长刚想说什么的时候,只见那个建邺大学毕业的老教师很自信的说道:“没事,你就说说。我十多年教龄还经不起风浪吗。”
“那我就不推辞了。”
萧梦璟在引导员的引领下走上了前台说道:“总的来说,问题很大。如果真的这么教。我们国家的战争观和战争史诗就走样了。”
此话一出四座皆惊,寂静可怕的寂静在现场蔓延,唯有那位副校长一脸淡然。
“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采薇》内容的理解偏差。《采薇》的内容简单的来说,虽然有六章,但内容实际上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战争,第二个部分便是全文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六章的‘返乡回家’。”
“《采薇》的作者是一位不知姓名的士兵,可以说这个作者代表了了在西周时期,这场与猃狁的战争中广大普通士兵。而猃狁也就是日后与我大汉帝国打了三百多年战争的匈奴。”
此时台下响起了一阵骚动,有人小声的嘀咕着“三百年汉匈战争”之类的话题,似乎他们第一次听到这种概念。
“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这位作者在《采薇》当中表达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前三章,不只是简单的‘悲’,因为这里没有悲的消极,而是一种愤怒和担忧。‘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不是简单的他自己回不了家,而是他们这些士兵和被猃狁铁蹄践踏的北部边境地区的人民都‘靡室靡家’、‘不遑启居’。”
“不然作者为什么会说‘猃狁之故’。显然这都是猃狁造成的。一方面,是这个士兵在表达对猃狁的愤怒。另一方面他是在担忧,这里的担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隐含在文中的字里行间。作者担忧若他们输了战争,猃狁的铁蹄是不是也会把他自己的家变成这个样子。”
“而随着战争的推移,这个士兵也在担忧自己能不能回得去。因为古代战争的血腥和惨烈程度并不比现代战争弱多少。现代战争中的士兵很少再见到血了,那个时候,有可能一刀砍下去血溅一脸。我在青州、胶州的战场杀了87个美军士兵,我现在不能吃西瓜,各位可以想象一下我为什么不吃西瓜了。除了战争的惨烈,还有这个士兵的驻地一直在改变,这说明他的部队应该是精锐机动部队,这更说明了这个士兵见识过这场战争中最血腥的战斗。因为作为精锐机动部队,要么打最露脸的仗、要么打最艰难的仗并且还都能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下面有这么一句‘一月三捷’。所以这里也方便内容的起承转合。”
“因为第四和第五章,是作者在写他们部队的状态。‘四牡骙骙’、‘四牡业业’、‘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等用词充分表明了做的所在的部队是齐装满员、装备精良的精锐战备部队,估计作者的部队放在今天就是陆军第54集团军。而这样的部队自然会‘一月三捷’。不过这里的‘一月三捷’不是那个翻译里错误的‘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而是‘一个月就打了多次胜仗’。所以这个士兵他不想‘定居’,想去打仗建功立业。因此第四和第五章的主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壮’,而是渴望建功立业。”
“到了第六章,作者的情绪一下子低了好几成。因为战争结束了、作者退伍回家了。可常理来说不应该高兴吗?然后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和和美美。这样的作品也是一个优秀作品,但它不会是神作。神作肯定不会这么俗套的结束,而是一定要有悲情色彩,打破大团圆结局。”
“作者不是美国好莱坞大片里那种拯救了世界又抱得美人归的超级英雄,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在历史中留下的普通士兵!”
“普通士兵退伍就基本意味着失业,就像我,四年前战争结束退伍回家,我没了工作,上有老,下有……不对,我还没下。”
说道这里的时候,萧梦璟将目光投向了苏芷烟,后者捂着脸有些害羞的偷笑。
“所以这个士兵当时的悲哀,我能感受到。是那种对未知前路的恐惧、对家中不知情的恐惧等形成的心理负担下的伤悲。但是大家别忘了,作者的部队可是‘一月三捷’的精锐部队,那么肯定有不少的伤亡。因此作者在活着回家的时候一定想到那些没有能够回去,永远留在北方边境化作长城守护家园的战友。所以这里还有他的感叹,而这个感叹应该是一种生死感叹。”
“一般在此心境下,老兵会哭的。举个例子,就像前苏联电影《白杨树车站》。影片中已经退伍的前苏联红军女兵再拉着风琴唱军歌的时候,坐在一旁听的那两个红军老兵则是在抱头痛哭。因此最后的第六章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悲’,而是混杂了担忧、恐惧、感叹与怀念的复杂的情绪。而这种情绪的形成因素则是那场跟猃狁的战争,但回到家之后,没有人会理解他的。就像我回家之后,居然还被那帮只会家长里短的大妈当做杀人犯。”
“至于本作是否反战。那肯定是没有的。并且我们国家的诗歌中从没有反战的内容。最多不过感慨战争残酷和表达思乡。那些去打仗的士兵,我们思考的只有该怎么打,打谁,是杀敌还是赴死。除此之外,就是惊叹一下塞外不寻常的绮丽景象、期盼着早日打完仗好回家。至于回家之后是去种苹果树还是别的,对身在在战场时的我们都无所谓。而且战争的残酷并不是不要战争的理由。宋朝轻视武将,选择以和平方式结束和契丹、和党项、和女真、和蒙古的战争,结果呢。”
“好,我要说的就这么多。谢谢各位聆听。”话音落下,萧梦璟向一旁撤了一步并抬手向在座的所有教师敬礼。通过视频监控的画面,胡广看到了全部的过程,胡广觉得萧梦璟的这个军礼是他见过的的相当标准的一个军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