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开煤矿,华为的自救?
最近的华为,似乎有点“不务正业”。
自从智能手机业务遭到打压,无奈壮士断腕剥离荣耀以后,一些看似科技树点歪了的“奇特技能”正在成为决定华为未来走向的“新业务”。
自进军养猪业之后,华为又瞄上了矿山开采行业。6月7日,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30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
“花式自救”还是“早有预谋”
华为公布“智慧养猪方案”的时候,就有外界声音质疑华为此举是为应对智能手机业务下降过快进行的花式自救方案。其实很少有人注意到,早在2020年的农牧数智生态发展论坛上,华为就发布过一份《5G引领现代猪场 AI使能智慧养猪》报告。

报告指出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方向必将向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无人化(或少人化)迈进。而华为这些年在通信、软件和智慧家庭(基于网络的场景感知和远程控制)上积累的技术,正好能够覆盖这一场景。2019年,任正非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无意间透露的“养猪梦”似乎也在告诉人们,这个智慧养猪方案从想法到成型至少也经历了三年时间。
而华为在智慧矿山上的推进速度,明显要更快一些。视频资料显示,2020年9月,华为工作人员曾深入地下-430米探寻5G智慧矿山,地点在山东临沂宝岭铁矿,画面已出现该铁矿在地下430米中实现了5G网络覆盖和自动驾驶矿车的应用案例,技术和落地由华为和中国移动共同承接,同年12月底“会宝岭5G智慧矿山”项目一期宣布正式上线。至此5G智慧矿山PPT中的一部分已经变成了现实,相信这也是推动华为成立数字能源子公司的重要原因。

公开资料能查询到华为与运营商和矿业公司开展联合项目实验的最早时间是2019年,据此推测,华为开始布局这项业务至少要早于这个时间点,甚至要早于2018年贸易战正式爆发之前。
华为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盈利?
讲到这里,可能有些人还不太清楚智慧矿山是什么。智慧矿山和智慧养猪大同小异,都是通过5G网络实现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一套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矿产开采井下作业环境差,危险系数高,正是实现远程控制、无人化、自动化的绝佳场景。5G出现之前,由于网络覆盖和信号传输速度的限制在矿井中实现远程控制几乎不可能。然而5G的商用为实现这一场景提供了基础的网络技术条件。
5G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并不在民用领域,而是云计算和工业物联网领域。而华为作为5G领域专利技术的绝对王者,探索5G领域下的一些工业、畜牧业的应用场景其实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智能驾驶、智能家居、操作系统开发方面的技术和产品积淀也可以顺理成章的迁移到工控领域中。
华为在智能养猪和智能矿山上提供的是一套基于通信、云计算和部分轻量级、定制化网络设备的解决方案,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有型产品。类似的还有华为为智能汽车提供的是一套可以复用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就像华为不会自己造车一样,华为自身应该也不会进入养猪和采矿行业。因为提供解决方案,本身就是一种基于自身技术优势,而且是轻资产、摆脱了供应链束缚、附加值高的盈利模式。养猪、采矿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华为还会在机场、港口等地建立应用型实验室,致力于为各行各业提供数字服务和软件系统。
未来华为即有可能成为一家以提供网络技术、云计算和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主的技术服务型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足以支撑华为做出这样的战略转型。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这一天早晚都会到来,今年年初华为宣布开始收取5G专利费用,也预示着这一点。
但一般的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很难像华为这样迅速的向技术服务型企业转型。一方面是因为很少有公司能保持每年大量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是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无法让技术优势成为市场优势,最终让技术优势丧失殆尽。
如果你的企业也期望像华为一样,在危机来临时可以通过之前的技术积累迅速转型成为某一领域的轻资产技术服务型公司,那么可能就要从现在开始布局了。
对于有一定研发实力和研发资金的大型企业来讲,人才的积累和每年固定增加的研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创新的成果也要及时的保护起来;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自建研发团队不如找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把自己企业领域内的优势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慢慢转移到企业手中,在享受科技成果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企业自身积累一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未来上市融资,还是临危救命,这些无形的优质资产对你的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
任正非花40亿拜的师,终于派上用场了
有意思的是,回顾华为至今的发展历程,与蓝色巨人IBM颇有些相似。
很多人了解IBM是从ThinkPad商用个人电脑开始的。IDC的统计表明,2004年三季度个人电脑全球总销量达4420万,总体增长幅度达12%,笔记本电脑、商用电脑升级换代需求强烈。而就在这一年,IBM将个人电脑业务卖给了联想,转而专心投入到IT服务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开发中。
失去一份在短期内可以持续盈利的业务固然会迎来阵痛期,但IBM的战略绝对是没有错的。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笔记本电脑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IBM的解决方案早已深入各行各业的骨髓之中,为客户提速增效的同时也为IBM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效益,2008年到2012年期间IBM股价一路飙升,翻了一倍还多。
相信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也终将会被新形态的产品替代。华为如今的断臂求生很可能让它昔日的“老师”IBM在5G时代迎来一个来自东方的对手。
1998年任正非到IBM参观学习,被IBM高效的管理方式吸引,最终豪掷40亿聘请了300多位顾问到华为帮助企业进行管理和流程上的改革,这项改革耗时10年,到2008年才结束。但现在看来,华为学会的不仅有先进的管理方式,还将IBM最精髓的企业发展理念和对于市场的判断植入到了华为自己的基因中,最终让自己和自己的老师站在了同一赛道上。

后来华为这段拜师经历常常被拿来和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做比较。而任正非认为联想是买了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物件,而华为购买的却是无形资产。从这点来说,联想和华为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企业,几乎是没有可比性。
如今看来,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