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6.1.3 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转载自三联书店1960年 仅供学习参考】
3、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反动思想家们否认劳动者、普通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拼命地歪曲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上的作用。他们硬说,精神文化是“优秀人物”的劳动成果,人类的科学、文学及艺术的发展都只有赖于少数天才人物。
乍看起来,这种说法似乎是对的。的确,差不多在精神创造的每一个领域中都可以举出几十个这样的名字来,例如在物理学方面的牛顿、罗蒙诺索夫和爱因斯坦,在化学方面的门德列也夫和布特列罗夫,在生物学方面的达尔文和米丘林;在文学方面的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在音乐方面的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没有这些人物,现代文化是难以想象的。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文化方面的天才活动家的应有功绩。但是,他们清楚地看到,人民群众即劳动者对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正是他们奠定了全部人类精神文化的基础,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例如:大家都知道,在很长时期里,文学和艺术完全是作为人民的创作发展起来的。人民的史诗、壮士歌、神话、传说、谚语和民谣曾经是职业作家和诗人发展文学的基础。同样,人民的造型艺术、实用艺术和人民的建筑术为后来艺术家和建筑家的创造奠定了基础。就是在今天,人民的创造仍然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也仍然是形象和表现手法的取之不尽的宝库,是文学和艺术活动家灵感的源泉。每一个国家的艺术和文学的民族形式正是在人民的创造中产生和形成的。
人民的创造也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那些发现新的能源和有奇效的疫苗,发明使我们的生活改观的不平常的机器和新的材料的有才能的科学家的成就来,人民群众的创造功绩并无逊色。人民群众在日常的劳动中,一点一滴地揭开了自然界的最早的秘密,发见了火,掌握了培育禾本科植物和熔炼金属的方法,发明并改进了最早的劳动工具,积累了关于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初步认识。
可见,在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劳动群众是一切文化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以后,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活动与国务活动一样为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以及为他们的利益服务的社会阶层所独占以后,情况就不能不发生变化。剥削阶级利用一整套政治的和经济的措施,把一切主要的脑力劳动,包括文化领域中的劳动,变成了有产者的特权。把人民群众和文化隔离开来,使他们处于愚昧状态,就成为剥削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一个保证了。
这种条件,自然限制了劳动群众积极参加发展科学,艺术和文学的事业。
现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挖空心思地利用这一事实。他们证明,好像只是那些“优秀人物”,所谓的“精华”,也就是剥削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的代表,才配从事与领导政治和经济、进行文化领域的创造有关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人民群众即劳动者却被这些“理论家”说成是精神上“不发达”的人们,只适合从事“粗笨的”体力劳动。
事实上,智慧和才能不是阶级的特权。在剥削社会里成为这种特权的只是在政治、科学、艺术和文学领域中表现智慧和才能的可能性。在阶级社会里获得这种可能性的通常是有产阶级出身的人们。
使我们不能不感到惊奇的是,几千几万劳动者甚至在剥削社会条件下也能够显露出他们的智慧、天才和意志的力量,对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作出重大的贡献,甚至成为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历史上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农民的儿子牛顿和罗蒙诺索夫成了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普通的伐木工人林肯在美国内战期间起了卓越的作用,并当选为总统。城市贫民出身的高尔基成了伟大的作家。还可以举出许多这样的名字。每一个这样的人都是几百几千个人民天才中的一个,不过其余的人民天才没有能表现出来就被埋没了。剥削社会的历史就是人民天才的真正坟墓。
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之一正是在于它消灭了这种对最大的社会财富 人类的才能的极端浪费。社会主义废除了一切等级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特权:为全面发展和合理使用人们的才能创造了条件,这就大大加速了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