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动漫《青春猪头少年》杂谈

2021-08-08 09:42 作者:林嘉睿不撇嘴  | 我要投稿

前记:本文只涉及动漫,不涉及剧场版。所以没有具体关于牧之原翔子部分。

《青春猪头少年不会梦到兔女郎学姐》,这部作品出于鸭志田一老师笔下。而鸭志田一老师的作品则被评为“恋爱喜剧外壳下的严肃故事”,所以,青春猪头少年不会梦到兔女郎学姐(代称青豚)这部作品,在恋爱喜剧之下,有许多我们能够挖掘的深层含义。

一:樱岛麻衣篇

樱岛麻衣能够作为这部剧的女主角,那么她的经历应该是最能代表作者想表达的。麻衣学姐在一出场时就被界定为“有名的人,虽然活动暂停但是是演艺圈人士。”而并非是“峰原高中三年级”的樱岛麻衣。也就是说,在她这一篇中,她的主要身份是“艺人”,一个6岁就出道,名极一时的艺人。也就是说,在麻衣的幼年起,她就不断受到来自外界人的评价和看法,并且是所有人物故事中最多的,这也是她能够作为女主角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作者通篇最想让人们关注的问题——孩子们过多的重视他人的评价与看法,从而消失了自我。(这个问题在本文的最后会详细讲述)因此,她也是最容易出现“青春综合征”的,因为她对自我的认同最弱。换句话说,她身体内的“别人的看法”是最多的。所以当她暂停活动,成为一个“没有朋友的樱岛麻衣”时,她身体内“别人的看法”消失了,她也就跟着消失了。而梓川在所有人面前告白,则是对她进行了最深情、最热烈的评价——爱。所以此时麻衣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中。

二:古贺朋绘篇

与麻衣学姐不同,古贺是一个普通的女高中生。准确的说,是一个来自非东京地区的转校生。在开头,她不敢去拒绝学长的表白,是因为她害怕拒绝后会失去她的一个朋友。而作为拉普拉斯妖,她之所以能够不停的投掷骰子,是因为在长期的察言观色、感受自己所处的氛围中,而获得的能力,这也正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来自福冈的她害怕暴露自己口音、因为穿着土气而被小团体排挤在外,所以她努力的训练口语,从时尚杂志上学习穿搭,只是因为害怕成为一个人。说白了,形成这种人格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自身实力的不足而无法确认自己价值,从而依托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导致的。剧中也有所体现,古贺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甚至处于中下游。再加上处于自己所陌生的环境,便开始依靠别人的评价和看法来界定自己的价值。在与梓川在教室第一次会面时,她甚至无视梓川也要回完手机的消息。手机是什么?是获得外界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也是高中生们最主要依靠的社交工具。而对古贺而言,有手机,就有机会和别人获取共同话题,增加融入团体的机会,也更容易获得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即使有可能这些看法和评价会让自己受伤。在保健室里时,梓川问古贺为什么不去医院而是呆在保健室里,古贺的回答说“我想知道同学们听说我在保健室里时的看法”,由此我们更加可以确定,古贺是在依靠别人的眼光而评定自己,而不是自己去确定自己的价值。从最后天台两人谈话和古贺告白时我们便可得知,古贺将“自己”寄托于梓川对她的看法,对她的感情,所以才不断的掷骰子。而梓川最后的解决方法则是“什么时候说过你给我添麻烦了?”“所以你不用在意我的看法,不需要再忍了。”通过这一席话,在肯定了古贺存在的同时,也告知了古贺已经没有必要再如此小心翼翼的去察言观色了,而是做好自己就足够了。所以在这篇的末尾,时间又一次回到6月27日,这一次,古贺爽快的拒绝了之前的学长。

三:双叶理央篇

人真的会分裂成两个人吗?(在这里为了下文方便叙述,将戴眼镜的双叶记为A双叶,另一位记为B双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双叶,那无疑是“孤独”。双亲不在身边,自己所处的社团也只有自己一个人,在班里除梓川和国见外没有朋友。当B双叶邀请梓川留宿时,即使是梓川都显得有些惊讶,毕竟男女独处一室,是所谓“不成体统”的。但最后梓川还是留了下来,在B双叶的邀请下。为什么?因为此时的双叶已经无法忍受孤独了。双亲常年不在身边,再加上大房子所具备的空旷与凄凉,使双叶常年萦绕在孤独中。而双叶本身身材就要优于同年龄段的女生,所以很容易招致“猢狲般的男生的目光”。这种关注客观上讲无疑是下流的,对于理智的双叶来说是唾弃的。但本身双叶长期的孤独使她太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了,哪怕是一块巧克力螺旋包。在理智与情感的对抗之下,双叶“分裂”了。她变为了两个人。A双叶代表着理智,而B双叶代表着双叶对人们对她关注的渴望,也正因此,她会在网络上发布如此多的“福利照”,并且把这个账号的id叫做“巧克力螺旋包”。而最后在医院时的那通电话则至关重要。在表面上,是A双叶想请求B双叶允许她和国见、梓川一起去看烟花,但实质上是双叶理智与情感的融合,同时也象征着双叶不再需要通过在网络上发布那些照片博得别人廉价的关注,因为她已经有了朋友,获得了真正善意的关注和认同。

四:丰滨和香篇

两姐妹发生互换的基础是什么?是双方精神上对对方的“羡慕”或渴望。和香想要成为姐姐,而姐姐则对妹妹又有一丝羡慕,在这样的基础上,变化产生了。而为什么妹妹想要成为姐姐?因为想要博得母亲对自己的认同。没错,这场姐妹之前的隔阂是来自于两人母亲间的比拼与竞争。无辜的孩子成为了家长博弈的筹码,实在是可悲。(当然,各自家长对自己孩子深沉的爱也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说,引发妹妹“青春期综合征”的,是妹妹对“母亲认同自己”和“成为姐姐”的渴望。而证实这一结论的最好论据就是事件末尾姐妹俩相拥时说的话“所以,今后请用你的选择让她高兴,而不是被妈妈安排去做的事。”(这里这句话其实意味深刻,它的意思其实是让和香去主动成就自己,而不是以“让妈妈开心”为前提而去做事,奉承妈妈。当自己真的开心并且有所成就时,母亲也会真心感到高兴的。)“我不用变成姐姐这样也没问题吧。”“你想变的话变成我也无妨。”“我不变。”这三句话说完,二者立刻恢复了原样。因为这一次,妹妹已经正确的看待了母亲对自己的期待,并且找到了自己,不再是一味的成为第二个樱岛麻衣。

五:梓川(花)枫篇

梓川枫,从医学上来讲被归为了应激性人格分裂。也就是说当原本存在的人格处于一个极端恶劣的环境时,为了保护自己,分裂出了一个人格来保护自己。比如之前欧洲的一位女性,她拥有12个人格(具体记不清了,实属惭愧。但B站仍有确切视频可循)其中,她产生的第二个人格是一个5岁的男孩。因为在这个女性3岁时她处于极为糟糕的家庭中,她希望有一个哥哥来保护自已,所以这个人格便分裂出来了;他保留了女孩3到5岁时的记忆,也就是说在主人格回想自己3到5岁时的经历时,这段时间是空白的。当然,在本剧中“枫”与“花枫”是并列的,不存在主次之分。而导致花枫无法上学的最根本原因则是网暴。因为学校中女生对她实行的网络暴力,让她畏惧上学。这一点,即使是记忆力完全丧失的枫,也是表现的很彻底。至于后面枫决定去上学以及最终枫的消失和花枫重现,恕我愚钝,我不知是什么原因。但在我看来,是二人都感知到了危险的消失和身边人对自己的关怀(鹿野跟哥哥说过,之前网暴的女生现在已经遭到了大家的抵制与唾弃),朝夕间的温暖融化了暴力的寒冰。

最后想问大家,“青春综合征”是什么。在剧中作者大多以“量子力学”做解释。产生的原因归结于“精神的不稳定状态”。而回过头去看上面的一篇篇故事,在看似荒谬的背后好像又都能找到现实中的原型。

现在存在大量的青春期孩子们,当失去了外人、朋友、老师甚至父母的评价和看法时,他们便失去了自我,不明白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仿佛自己追求的一切都崩塌了,自己变成了无意义。而青春期正是孩子们确认自我存在价值、寻找自我的一个关键时期,精神不稳定,问题便就此产生了。作者借古贺,一个先前一直活在了别人的眼里、口中的孩子,就像别利科夫一样,永远存在于“我的同事说”,暗示了教育存在的问题。毕竟,教育是让孩子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现在所表现出的这种从众与放弃寻求自我则是与之背道而驰的;双叶缺少父母的关怀,像她这样的孩子现在绝对不是少数。双叶那从未谋面的特性和“只有一部手机”都在暗示我们,双叶或许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一个渴望关注但又为自己博得关注方式感到羞耻的一个人。所谓的“分裂成两个人”或许也只是作者夸张化的手法。作者真正想借双叶体现出的问题,则是:当父母为了所谓“事业”而对孩子的关注不足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以及伴随着年龄增大男女间身体差异导致的一系列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至于梓川兄妹,尤其是梓川咲太,能够作为该剧男主角,他经历的一定是在所有青春期孩子们中相对而言最普遍也是社会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校园欺凌。兄妹二人身上的疤其实是他们所受伤害的一种外在体现。将内心所受的创伤具象到肉体上,更便于读者们直观的感受这种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与痛苦。(该手法在电影中也常见,比如《当幸福来敲门》中男主角所携带的笨重的医疗器材,是男主压力的外在体现)综上所述,所谓“青春期综合征”其实是作者的隐喻,暗指了在青春期,这个人类发育最快且精神世界建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需要社会持续关注并解决的社会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核心则是开头所说的 ——孩子们无法自己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最终只活在了别人的评价和眼里。

后记:这里希望大家明白,不是说“别人的评价和看法”是不好的,而是说不能过度看重它。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出现在其他人的眼里,这些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自己的价值如何不是靠别人说三道四的,当你专注于实现自我价值时,一定会招致别人的眼光和看法,这都无可厚非。如果没有人对你做出任何评价,说明没有人在意你,你的存在是可有可无的。所以,理性看待,升华自我,最为重要。


动漫《青春猪头少年》杂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