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解马克思 南京大学 张亮等 大纲

2021-09-16 22:33 作者:最快乐的懒虫  | 我要投稿

总序

导言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马克思?

第一章 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家

1.马克思的“时代”及其“时代精神”

2.马克思的少年时代

3.马克思的大学时代:走向哲学

4.马克思的第一次思想转变

5.从巴黎到布鲁塞尔:创立历史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7.马克思的伦敦岁月

8.《资本论》的创作

9.马克思的晚年思考

10.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再认识

第二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青年马克思”:一段思想史上的公案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产生、发现和流传

3.围绕“私有财产”的争论

4.“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混战

5.“异化劳动”是什么?

6.“青年马克思”眼中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7.“异化”去哪了?

8.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有必要吗?

第三章 《共产党宣言》的由来及其昨天与今天

1.“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

2.《共产党宣言》的形成

3.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4.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5.“消灭私有制”!

6.透过“序言”看历史

7.“征服”世界的历程

8.《共产党宣言》为什么吸引人?

9.阶级和阶级斗争还存在吗?

10.乌托邦理想依旧激动人心

11.《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

12.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与《共产党宣言》

第四章 当代视野中的《资本论》

1.马克思为什么写《资本论》?

2.什么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3.什么是财富的源泉?

4.贫富差距为什么会加剧?

5.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反复爆发?

6.金融危机为什么是导火索?

7.谁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8.资本主义阶段不可跨越吗?

附录:马克思年谱

二维码索引

后记

 

慕课笔记

2019.04.14~2019.05.31

 https://article.xuexi.cn/html/5752129862229315423.html?study_comment_disable=0&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source=share&share_to=text_msg

1.1.1为什么要学马克思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离世,享年65岁。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已昨日黄花,而今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马克思?马克思已经改变并且继续改变世界;马克思使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成为可能;马克思已经融入当代思想主流。

1.2.1 马克思的时代及其时代精神

马克思:“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文明活得灵魂。”

所以要了解马克思,首先要看他所在的时代:马克思时代(1789~1848)。

1789二元革命(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成熟);

1848世界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1.3.1 马克思的少年时代

1818年5月5日在特利尔(法国大革命后并入普鲁士)诞生,父母犹太人。

受影响:

父亲(律师,自由主义)、

中学老师(康德哲学派)、

未来岳父。

中学时期哲学观(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对外部环境和现实的重视、

对从事实际工作的推崇、

献身全人类事业的理想主义。

1.4.1 马克思的大学时代——走向哲学

为什么学法律的马克思转向哲学?

1835年波恩大学,后转入柏林大学(最好)学法律——

1836和燕妮死定终生(秘密、身份、女大4岁),写诗集抒发——

从法学转向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青年黑格尔派、与布鲁诺·鲍威尔的友谊(建议哲学老师)——

博士论文(选题变化、表达自我意识),耶拿大学学位

1.5.1马克思的第一次思想转变

马克思与《莱茵报》

原本要当哲学老师的马克思为何跑去莱茵报?

逐渐发现统治者是谋私的工具,对黑格尔哲学产生怀疑;

销量大增后莱茵报被查封。

克罗茨纳赫时期思想转变(1843年和燕妮结婚):

对费尔巴哈的再发现;

对欧洲历史的研究。

第一次思想转变:

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民主主义->共产主义;

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1.6.1从巴黎到布鲁塞尔:创立历史唯物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大女儿出生,妻子回家了,有自己的独处时间)

马克思的一半创作习惯(计划&思想改变)

手稿简况(未完成,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批判私有制)。

异化劳动的四个特征: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同人相异化。

(人类奴役制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

马克思与恩格斯缔结友谊:

从陌路到合作者(1844年在德国咖啡馆遇到英国人恩格斯,伟大的友谊);

《神圣家族》。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被布鲁士驱逐来到布鲁塞尔)

评李斯特手稿;

《论费尔巴哈》(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个简要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破旧、立新,1846未能出版,留给老鼠的牙齿来批判)。

2.1.1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要求与无产阶级相结合: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争取无产阶级的努力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欧洲工人阶级尚未成熟;

已经存在许多社会主义思潮;

马克思学说的“精神上的傲慢”。

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2年2月,所有后来国际共产主义的雏形,先后在伦敦、巴黎等多处建立委员会,意见分歧,主动论战)

马克思与魏特琳(提倡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马克思“无知从来都不能帮助任何人”与之断交);

马克思与克利盖(把社会主义建立在思维和情感上,批判);

马克思与普鲁东(法国人,影响很大,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对其批判)。

马克思与正义者同盟:

第一次代表大会,部分接受了马克思主张,“正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改口号“全世界无产主义者,联合起来”。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

2.2.1 马克思的伦敦岁月

马克思是德国人,但一半人生在伦敦。

1848年1月意大利西西里岛革命,《新莱茵报》受审流亡驱逐出普鲁士。

伦敦是当时最大的城市,工业革命,铁路。

马克思在伦敦生活的两个阶段:

(1)1849~1856:

窘迫艰难,频繁搬家的原因:

缺乏稳定工作收入(有不少撰稿是恩格斯帮他写的);

积蓄资助革命;

亲友资助有限;

恩格斯资助有限。

马克思与大英博物馆:

取得大英博物馆的阅览证,系统性阅读发现,工业革命的繁荣为欧洲政治反动者提供了物质基础。

(2)1856~1883

继承多笔遗产,恩格斯每年固定资助。

大量手稿,但正式出版的只有: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卷。

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最后十年,健康每况愈下,1881年妻子去世,1883年大女儿去世。1883年马克思安详地毫无痛苦地去世了。

马克思墓上刻着他最钟爱的格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2.3.1资本论的创作

恩格斯评价《资本论》:“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1、大英博物馆,重新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

阅读《经济学人》全部期刊,

《伦敦笔记》(24个笔记本)

货币理论;

地租理论;

危机理论(他认为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导致的生产过剩)。

2、创作过程:

预言得到事实印证:1857年世界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征的经济危机爆发。

《1857-1858经济学手稿》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1859-1861经济学手稿》

《1861-1863经济学手稿》

《1863-1867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第一卷

《1867-1881经济学手稿》(恩格斯根据该手稿整理出《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3、正确认识《资本论》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出白,1000册,艰涩难懂,4年才卖完。

《资本论》第一卷为什么难懂?

以抽象的本质为对象(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

表达方式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列宁都花了很长时间才懂);

19世纪特征的术语系统。

资本论的创作史,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史。

 

2.4.1 马克思的晚年思考

晚年生活:

马克思投入大量精力在第一国际的组织工作,延迟资本论出版。

1872年巴黎公社失败后,将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从伦敦迁到纽约。

马克思的疾病缠身。

1、《哥达纲领批判》:

1863,德国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

1869,德国社会民主主义工人党,马克思派;

1875,两个合并,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受到马克思批判);

从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的过渡。

2、研究自然科学:

马克思最后几年倾心于微积分的研究。

3、《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

马克思为什么关注人类学?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需要;

论证欧洲工人阶级的显示斗争主张;

探索俄国革命道路。

4、超越“卡夫丁峡谷”(奇耻大辱)的条件

不向资本主义发展;

得到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援。

没有发达的资本主义,没有强盛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任何前现代的社会形态都不可能摆脱资本者的控制。

 

2.5.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系的再认识

1、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对立论思维

⁃ 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发展(诺曼。莱文,1975《可悲的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

 

⁃ 具有自身的学术合理(1849年流亡英国后,外界主要通过文字了解马和恩,很多共产主义者认为恩格斯就是马克思的影子,是马的第二个自我);

⁃ 拍的是口袋(恩格斯),要打的却是驴(苏联社会主义)(斯大林兴起后,人们将恩格斯看做苏联社会主义的直接源头)。

2、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关系:

⁃ 是两个有差异的思想主体;

⁃ 马克思并不始终是“第一小提琴手”(1843-1848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公开化期间,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的是恩格斯)

⁃ 伟大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上(非因为接收恩格斯经济援助而妥协);

⁃ 存在不同的理论分工(恩格斯著作的对象是无产阶级,表达上和马克思的学术化存在差异);

⁃ 晚年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重大历史变迁(共产党宣言中主张暴力革命,晚年恩格斯重新思考早年的理论,例如英国和平转入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3.1.1 青年马克思——一段思想史上的公案

一部未出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发了大论战。

1、《手稿》的出版与“青年马克思”问题的提出:

手稿的公开出版引发了“青年马克思”问题的论战;

悉尼。胡克评论为“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

《手稿》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形象差异。

⁃ 《资本论》:严谨的经济学家;

⁃ 《共产党宣言》:激情的革命者;

⁃ 《手稿》:温文尔雅的哲学家。

2、为什么“青年马克思”受到西方学术界青睐?

冷战中东西方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

“理性的异化”;

社会生活的“物化”。

3、“青年马克思”争论的问题实质:

用新发现的《手稿》来进行对马克思主义新的回顾;

“青年马克思”已经被证明为一个虚假问题;

对于马克思思想发展以及20世纪学术史意义重大。

3.2.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产生、发现和流传

马克思写作《手稿》的原初状况:

(1843年马克思一家到巴黎,直接到工厂体验。)

手稿和《巴黎笔记》是马克思巴黎经济学研究的初步总结。

第一笔记本,“异化劳动“理论(三栏: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

第二笔记本,私有财产的关系(大部分丢失);

第三笔记本,“劳动”、“共产主义”和“辩证法”。

手稿的流传情况:

马克思在世时放弃了出版手稿的计划;

包括手稿在内的马克思遗稿辗转流传(恩格斯-恩小女儿-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院(现在)&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历史研究院);

1932年柏林和莫斯科同时以原文出版了《手稿》。

影响最大的《手稿》版本概览:

德国,郎兹胡特和迈耶尔《历史唯物主义 早期文选》中的版本(没有收录第一笔记本,编辑中也出现了很多错误);

苏联,梁赞诺夫、巴加图里亚MEGA1版本;

MEGA1为蓝本的手稿版本(尽管收到很多批判,却当时使用最多);

1982年MEGA2出版(以逻辑顺序和写作顺序同时出版);

中文版本(3个版本)。

3.3.1 围绕私有财产的争论

1、《手稿》的主要批判矛头指向的是“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观念的形成(“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约翰。洛克);

“私有财产”是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物;

作为“私有财产”主体本质的“劳动”,是现代工业分工的产物(以分工和交换为前提);

“私有财产”的出现与“市民社会”、现代“个人”的出现是同一过程。

2、马克思为什么要批判“私有财产”?

现代社会即是人类历史的进步,也是“最坏的时代”;

“私有财产”产生于两大阶级的尖锐对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封建主和农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指认了“私有财产”是现代社会弊病的根源

(卢梭: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9世纪30年代,圣西门:人们应当把自己的社会尽量组织的有益于大多数人,以最迅速和最圆满的改善人数最多阶级精神和物质生活,作为自己一切劳动和活动的目的、

傅立叶、欧文等);

工人阶级提出了“废除私有财产”的现实要求(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人运动)。

3.4.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混战

1、“异化”概念的哲学史回顾:

(异化——因人的本质在现实中丧失自身,并寻求重新回归的故事,

比喻:亚当和夏娃因触怒上帝被逐出伊甸园,他们的后代在人世间遭受苦难,重回天堂,就是一个异化的故事。)

“异化”思维是一个西方哲学思维中常见的逻辑;

“异化”理论的明确使用是在黑格尔那里;

手稿将“异化”和“劳动”结合起来,批判私有制社会。

2、马克思青年时代的理论探索之路:

马克思借助于黑格尔确立了“哲学和现实相结合”的目标;

现实促使马克思关注政治经济学;

(发现现实中理性的作用往往不如物质的作用更为直接)

在国家和历史研究中,马克思站到了无产阶级立场上;

(研究发现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了国家,是财产形式决定了国家形式)

政治实践和经济学研究为手稿写作提供了思想准备。

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创新性:

“绝对精神”本身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涵;

鲍威尔强调“自我意识”的异化;

卢格和赫斯分别提出的“政治异化”和“交往异化”;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的观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目标:

说明古典政治经济学由以为基础的“私有财产”;

为欧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理论指导(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错误思想。

3.5.1 异化劳动是什么?

1、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的直接理论背景:

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

普鲁东(私有财产是盗窃)、赫斯(异化货币)和恩格斯(从分工出发)对“私有财产”对批判;

马克思在经济学材料中的重要发现;

私有制下,劳动创造但不占有任何东西。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手稿和《巴黎笔记》关系密切,《巴》主要是摘录)

(分三栏: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对应三个阶级:工人、中等阶级、土地贵族)

(三大阶级转变为两大阶级)

工人的劳动产品与工人相异化;

工人的劳动过程与工人相异化;

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所共同具有的特性,自由自觉地活动)

一切人与一切人相异化。

3、对于“异化劳动”概念的简单评价:

“异化劳动”概念的批判性和现实性;

“异化劳动”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逻辑;

(类本质是什么?人文主义)

“异化劳动”概念的自我解体。

(后来马克思自己也放弃了这个概念)

3.6.1 “青年马克思”眼中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44手稿》对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

一般认为共产主义是未来社会目标,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

手稿中“共产主义本身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

不同思想史语境中,“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差别。

2、“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概念:

马克思很少使用“资本主义”;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家社会、资产阶级社会)

(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中-》“资本主义”术语)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8、19世纪之交,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现代社会变革的基础之上出现了)

“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伦理批判概念;

(反义:个人主义)

“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激进分子的理念和行动。

(反义:私有财产)

3、“青年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批判性改造:

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找到哲学根基;

(用“异化劳动”来批判私有财产,说明现实的资产阶级社会中阶级分化,人压迫人等一系列现实的原因)

为“共产主义”运动实现科学的理解奠定基础;

为”社会主义“思潮获得变革世界的现实性力量提供基础。

(摆脱空想的伦理批判状态—》科学)

4、《手稿》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对理论困境:

理论逻辑:人的本质是假说;

无法为工人运动找到切实可行的路线;

工人阶级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工资获得私有财产。

【反对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在于没有完成的理论任务:在理论上对工人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源给出具体分析】

3.7.1 “异化”去哪儿了?

1、“异化”术语在《44手稿》之后消失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是一个否定性范畴;

在《57-58手稿》中明确反对“异化逻辑”。

2、“异化”术语消失所反映的马克思理论逻辑的转变:

马克思的研究重心从哲学思辨转向了经济学实证;

(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

3、“异化劳动”理论的解体:

与马克思对现实生产的分析直接相关;

(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并不存在脱离私有财产的劳动)

体现为马克思对“人”对本质的新的理解;

(人的需要是什么?与他置身其中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直接相关)

3.8.1 重读《44手稿》还有必要吗?

1、重读《手稿》的理论意义:

全面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全面理解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两个马克思问题、文本研究和思想阐释的关系问题、批判性和科学性维度之间的关系问题)(20世纪引发多次争论,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

深入分析今天全球化资本主义发展。

(探求一种美好人类未来的重要理论参照)

(诸多异化问题,如私有财产的发展导致的物化的现实、货币在现代社会的统治作用、人的审美和需要在现代社会粗陋化、片面化等)

2、《手稿》在马克思理论探索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次进行独立的理论创新;(异化劳动)

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开启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实践;

(法学、哲学—》政治经济学)

蕴含着马克思迈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要素。

(关于私有财产的运动特别是分工需要货币等具体经济学问题,已经包含人文主义异化劳动理论自我解体的要素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建立的前提)

3、正确对待《手稿》的方法论启示:

文本研究同理论阐释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依赖于对现代社会历史的科学解释;

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和勇于自我批判的理论品格。

4.1.1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

1、欧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

十九世纪初的三大社会主义者;

(黑格尔“熟知非真知”)

(法:圣西门,法:傅立叶,英:欧文)

共产主义的先驱巴贝夫。

(参加法国大革命,主张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

2、共产主义同盟的前身:

流亡者同盟;

(1830法国七月革命,要求立宪,1834流亡到巴黎接受共产主义思想)

正义者同盟。

(1836,从流亡者同盟中分裂出了大部分是无产阶级,四季社的分部,起义失败后逃亡伦敦)

(沙佩尔,参与筹建正义者同盟)

(早期革命者多位手工业者:文化较高、政治意识较强、受工业革命的冲击更大)

3、正义者同盟与魏特琳:

(魏特琳主张立即发动暴力革命,与沙佩尔分歧)

4、从正义者同盟到共产主义同盟:

(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正义者同盟)

(四海之内皆兄弟—》全世界无产阶级者,团结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与同盟的早期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对同盟的改造。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统治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社会)

4.2.1《共产党宣言》的形成

《共产党宣言》的三个创作阶段:

1、《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1968发现的:1847.6,恩格斯撰写,共产主义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会前作为纲领之一,教义问答体,3500字左右)

恩格斯为什么会妥协?

与“真正的社会主义”存在理论竞争;

同盟当时倾向“真正的社会主义”;

同盟成员大多是手工业者,最熟悉教义问题体。

2、《共产主义原理》

(1847.11,恩格斯撰写,教义问答体,18500字左右,不再妥协)

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两个《信条》中没有的:

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有什么区别?

共产主义者怎样对待其他现有的政党?

3、《共产主义宣言》

(1848.1马克思定稿,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

(厚积薄发)

(同时期《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

(从历史发展和阶级解放、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内在统一的角度、科学论证了共产党人基本纲领的必然性和政要行,为共产主义的运动奠定了基础,为共产主义的发展指明方向)

4.3.1 资产阶级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1、马克思却始终实事求是地对待资产阶级。

(列夫托尔斯泰: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的他,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而不是脱离实际希望他这样那样。)

2、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发挥的革命作用:

使人摆脱了封建宗法关系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主体;

(复杂、田园牧歌、不平等的依附关系—》平等的经济关系,共同体—》原子化的个人主体)

(只要有钱,就可以购买到原来那些只有少数可以享用到高尚的服务,比如医生、律师等)

使物质生产变成一种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生产本身处于不断发展当中、物质和精神生产与消费等世界性)

深刻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生活本身;

(所有人所有民族都成为社会的、城乡关系点到、社会生活日益走向集中)

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类从根本上摆脱了绝对的匮乏。

 

4.4.1 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1、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观点为什么令人震惊?

只有英国实现了工业化;(1848)

欧洲无产阶级正处于幼年;(没有完成工业化)

即使英国资产阶级也未完全掌权。(1832-1885才真正控制议会)

2、无产阶级为什么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必然产物。

无产阶级造成了一无所有的无产者;

工业进步使无产阶级日益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 分散—》集中,

⁃ 自发反抗—〉自觉斗争,

⁃ 分裂—》联合,

⁃ 地区性组织—〉全国性组织

资产阶级促进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自觉与成熟。

⁃ 将无产阶级卷入政治斗争,

⁃ 为无产阶级提供有政治自觉的新成员,

⁃ 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积极加入,包括马克思恩格斯、

⁃ 阶级斗争使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制度彻底决裂

3、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因为他本身就是工业的产物)

4.5.1消灭私有制

1、“消灭私有制”观念没有得到正确认识;

(《共产党宣言》中)

(使人类社会倒退、十月革命后使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陷入建设误区)

2、责任不在马克思:

反对教条主义,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消灭私有制”是一个完整的观点体系;

3、马克思对“消灭私有制”观点的系统阐述:

• 以资产阶级私有制为确定对象;

(私有制:一种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另一种以他人的劳动为基础)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 前提条件是生产力水平的充分发展;

(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有贫穷、极端贫穷的普遍化……)

• “消灭私有制”是一个过程。

(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发展生产力,如何发展指导意见、

消灭阶级对立存在的条件)

4.6.1 透过“序言”看历史

《共产党宣言》的正文和七篇序言是一个整体:

(《共产党宣言》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力来加以修改”,通过撰写新的序言写新的认识)

1872年德文版序言;

(德意志帝国,巴黎公社失败)

1882年俄文版序言;

(俄国地理上是欧洲一部分,但经济政治文化19世纪以前差距很大,马认为俄国革命同样不可避免,因为交通、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迟早会卷入资本主义体系,革命就会发生)

1883年德文版序言;

(普法战争后,俾斯麦,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养老金、健康医疗等,

社会党人法:宣布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组织非法,工人阶级转入地下)

(马克思刚去世,恩格斯瑞士出版,“共产党宣言中等基本思想完全属于马克思一个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888年英文版序言;

(欧美16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第二国际成立)

1890年德文版序言;

(全文收录82序言,回顾了82以来革命发展)

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恩格斯已垂垂老矣,展望颂扬:

现在也如1300年那样,新的历史元年正在到来。意大利是否会给我们一个新的但丁来宣告这个无产阶级新纪元的诞生呢?)

5.1.1 “征服”世界的历程

征服世界的历程:

1、“蛰伏”(1848年-1871年);

《共产党宣言》由马恩共同编写,1848年马独立定稿。

第一版在伦敦,23页,几百册;

革命失败后转入地下蛰伏,悄悄印刷了几次;

2、“征服”欧洲(1871年-1917年);

“资本年代”,

1871年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了法兰西内战,阐述了对巴黎公社失败的过程和历史意义的看法;

普鲁士以叛国罪的名义对德国社会民主党那些支持巴黎公社的领袖审判,要当庭宣读叛国罪文献《共产党宣言》,社会民主党借此大规模公开发行。

30种语言印刷了几百次。

3、“征服”世界(1917年-1991年);

俄国重视理论的学习和传播;

20世纪在印刷数量上唯一能和圣经一较高下的就是共产党宣言。

工人阶级—》普遍。

4、再兴(1991年以后)

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1998年巴黎纪念《共产党宣言》150周年大会。

5.2.1 《共产党宣言》为什么吸引人

1、文学成就巨大

马克思思想深刻思辨,大多作品艰深晦涩。

给燕妮的情诗也用典过于生僻让人难以欣赏。

2、《共产党宣言》文学特点:

• 结构明晰;

• 修辞准确、有力;

(第一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最后一句:全世界无产阶级者,联合起来)

• 富于音乐感;

(俄文朗读好听)

3、能够激发一切被压迫者的情感

(不仅是激发了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情感)

• 《国际歌》

(1871,巴黎公社失败第二天,欧仁。鲍狄埃,作词,艺术地诠释了共产党宣言精神)

(1888,皮埃尔。狄盖特,谱曲)

4、具有极强的理论预见力.

作为一部至今仍被反复阅读的经典,它的魅力就在于:资本主义的固有危机不断地把它带回人们的视野,并且让人们从中发现一些新的资本主义的预见)

英国专栏作家米尔克斯威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作出了成功的预言,全球化越成功,它给自己的发作用力就越大。

后浪击碎前浪,更有后浪在后头。

如何克服全球化表面上的坚不可摧与内在的虚弱之间的悖论,依旧是21世纪最重要的挑战。

5.3.1 阶级和阶级斗争还存在吗?

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判断:

• 阶级结构的简单化与两极分化;

• 阶级斗争将日趋尖锐。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20世纪以后,和上述相背离)

• 阶级结构趋向复杂且具有高流动性;

• 统治阶级“消失”了;

(由一些职业化的团体承担,普通民众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 工人阶级的革命性日益衰退。

(工人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穿同款牛仔裤)

密里本德的回应:

工人阶级依旧存在:

判断工人阶级的标准:

• 雇佣劳动;

• 承担生产职能;

• 无产阶级化。

统治阶级依旧存在;

阶级斗争依旧存在:

• 阶级斗争的形式发生变化;

(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依旧存在,马克思那个年代主要在政治方面)

• 阶级斗争不再通向革命。

(自上而下的阶级斗争,由不同的角色发动:雇主、国家的权力拥有者、政党、游说集团、报刊、自以为非政治的机构等)

(国际化,干涉别国政治)

 

5.4.1 乌托邦理想依旧激动人心

乌托邦的由来

1515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希腊词(没有的+地方—〉美好的地方)

美好的理想、不切实际的幻想。

共产主义的乌托邦理想

晚年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二张最后一句: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从阶级的成员变成社会的个人;

以最符合自己的禀赋的方式来发展自己。

20世纪的反乌托邦思潮:

奥维尔(英国作家)的《动物庄园》和《1984》

(对苏联共产主义的强烈反对,斯大林窃取权力,以共产主义之名剥削)

(在冷战前后,西方社会主义者乌托邦因为苏联的共产主义实践而黯然失色)

共产主义乌托邦理想的当代闪烁

1962,美国学生运动,休伦港宣言,表达了对改变美国资本主义现状的渴望

乌托邦终将醒来

雅各比《乌托邦之死》

沉睡—》等待醒来

 

5.5.1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进入中国

• 《万国公报》1899年2月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影响力很大)

• 李提摩太对基德《社会进化》的译介

(英国传教士,积极推进清政府的革新,维新派领袖,《大同学》即《社会进化》,本意表达马克思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对未来社会对构想存在缺陷,客观上促成马克思进入中国)

孙中山及其他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共产党宣言》

1896年伦敦,制定了三民主义。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出现

• 李大钊的原始推动(10月革命后,北大图书馆主任,购买马克思书籍研究传播)

• 陈独秀的中介作用(南下上海,从北大图书馆带了英文版交给陈望道)

• 陈望道翻译(根据日文版参照英文)

• 上海1920年8月

1949年以前其他5种《共产党宣言》全译本

华岗译本 上海1933年

成仿吾徐冰译本 延安1938年(根据德文)

陈瘦石译本 国统区(作为经济学类)

博古译本 延安1943年(对成仿吾译本修订,影响最大)

莫斯科译本 莫斯科1948年

中央编译局与1949年以后的《共产党宣言》翻译

5.6.1 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与《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不可能想象《共产党宣言》在东方的遭遇:

(马克思回信查苏利奇: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的闲鱼西欧各国)

(马克思不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会在社会历史阶段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发生)

(埃德加。斯诺,记者,采访长征到达陕北之后的共产党领袖,《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

毛泽东与《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

始终认真研读《共产党宣言》1956年认真批注过英文版。

周恩来与《共产党宣言》;

日本留学时,赴法留学,和蔡和森、朱德、邓小平等一起学习了《共产党宣言》

朱德与《共产党宣言》;

邓小平与《共产党宣言》;

彭德怀与《共产党宣言》;

1928年,国民党军官,:“让我相信社会是可以改造的”

 

6.1.1 马克思为什么写《资本论》

(生前只出版第一版,后来恩格斯整理出版第二卷、第三卷,考茨基整理出版第四卷)

马克思为什么写《资本论》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理论需要;

客观形势和理论深化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在1856年曾预言资本主义将爆发大的经济危机,1857年秋美欧,但没有引发革命高潮,使得马克思重新思考)

《资本论》的理论效应:

• 工人阶级的圣经;

(各地的工人阶级越来越把这些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

• 资产阶级的态度:·

从沉默转变为公开批判再到批判吸收;

 

6.2.1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1857-1858年经学哲学手稿》第七笔记本封面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第二分册以《资本论》为标题;

法国蒙克莱田《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最先用此概念。

政治经济学的两层含义

• 广义政治经济学;

• 狭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 从理论维度看,这是将政治经济学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解脱出来,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科学的迫切需要;

与庸俗经济学不同,古典政治经济学力图通过事务的外在表象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隐蔽结构。

• 从现实维度看,这是科学解剖资本主义生理机制的客观需要;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实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 从政治立场来看,这是建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需要;

(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完全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双重批判)

• 从最终旨趣来看,这是彻底终结政治经济学的必然要求。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前者终结了,其必然也要终结)

6.3.1 什么是财富的源泉

背景:15,16世纪,殖民扩张,西欧也从农业经济转为商品经济。

财富的来源

• 重商主义:流通中贱卖贵卖的产物

• 重农学派:农业劳动

• 斯密和李嘉图:抽象劳动或劳动一般,

价值是由商品包含的内在劳动量决定,(仅仅适用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制之前,之后价值由它在市场上交换到的劳动量即工资来决定)

李嘉图:粉碎“价格由工资决定”

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缺陷

• 混淆了物质财富和价值财富

• 无法解决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 无法解决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的矛盾(把价值等同于价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贡献

• 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抽象劳动是人支配人行为(劳动)权力。

• 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工人是整个价值财富的创造者,资本家窃取了工人创造的价值

• 解决了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型问题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如果否定价值决定平均劳动时间,平均利润就没有意义

6.4.1 贫富差距为什么会加剧

不平等日益加剧

•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不平等日益加剧;

截止2007年,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斯蒂格利茨):

社会顶层0.1%家庭收入是社会底层90%家庭平均收入的220倍;

最富有的1%人群财富超过国家财富的1/3;

• 全球范围内贫富差距日益加剧;

《21世纪资本论》(法国皮凯蒂):

全球最富有的0.1%拥有全球20%财富;

全球最富有的1%拥有全球50%财富;

全球最富有的10%拥有全球80-90%财富;

不平等加剧的原因:

• 皮凯蒂;资本收益率高于收入增长率;

• 斯蒂格利茨: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

• 马克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

两种私有制:一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另一种以剥削他人的劳动为基础;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正是后者,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基础,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资本是以剥削他人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根本目的:最大限度地攫取财富和剩余价值;

国家沦为保护资本利益的共同体;

 

6.5.1 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反复爆发

《资本论》中将危机分为两种:

1、剩余价值的生产危机

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关系之间的矛盾;

(资本一方面无限地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死死地把生产力的发展控制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容许的范围之内,来服务于资本生产)

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以及同总总资本的比率将会不断下降)

阻挠和抵消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因素

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

工资被眼底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

相对过剩人口;

股份资本的增加;

2、剩余价值的实现危机

消费不足的限制;

(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最大的消费者阶级即工人所购买的物品的范围和品种,受他们的收入本身的性质的限制。

流通货币量的限制;

(要求在另一个地点创造出它与之交换的剩余价值,要求首先哪怕只是生产出更多的金银,更多的货币)剩余价值生产过剩的问题。

不同生产部门比例关系的限制;

资本主义竞争,比例失调

6.6.1 金融危机为什么是导火索

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向世界蔓延,《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新宠,甚至成为2008年德国圣诞节的最佳礼物。

两种不同的金融危机

伴随着经济危机发生的金融危机;

独立发生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发生的条件:

• 第一种金融危机:信用的发展和生产过剩;

追求最大化利润—资本家加快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资本的集中)—导致银行信用的产生—股票、债券等广泛吸收资本—导致资本畸形化。

汇票能否兑换成货币。

信用不仅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也会在国际迅速膨胀。金融危机不但不可避免,一旦爆发就会引发国际性的金融危机。

信用制度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内在根源

• 第二种金融危机:信用和虚拟资本的自我膨胀;

金融系统的风险性

• 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

“信用冒险家为了扩大他的营业”必然会“用一种骗人的营业来掩盖另一种骗人的营业”。(旁氏骗局)

• 进一步强化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使金融体系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和真实货币的束缚,成为一种以债券、股票、证券等为中心的体系,进一步加剧了盲目性。

信用货币的贬值会动摇一切现有的关系。

6.7.1 谁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地球太危险了,还是回火星去吧”;

2009年12月7-18日,192个国家,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

生态危机的原因

• 威廉莱斯:个人的价值观念和需求方式;

• 杰里米。里夫金.:能源机制;

•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制度;

《资本论》的生态危机理论;

• 生态危机绝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特定产物;

人类越要发展,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造自然界;

人类要可持续发展下去,就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照自然规律从事物质生产。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

• 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把自然当成赚钱的工具;

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危机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转移到第三世界。

• 只有合理地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6.8.1 资本主义阶段不可跨越吗

两种错误理解:

• 米海洛夫斯基:

资本主义是任何民族都必须经过的历史阶段。

(认为不仅适用于西欧,也适用一切民族)

• 鮑德里亚等:

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线形发展观。(批判,指出马克思理论中历史表现为一种直线发展的普遍过程)

《资本论》的历史道路理论:

•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分析只适用于西欧,绝不能将其夸大为适用于一切民族的历史哲学;

马克思认为有三种前资本主义生产模式:

1)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共同体凌驾于个人之上,个人财产归属公社;

2)古罗马式的生产方式:个人即是公社成员,也是独立个体,拥有个人财产;

3)日耳曼式的生产方式: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日耳曼式是资本主义的起源)

• 马克思的历史发展道路理论是一种尊重不同国家或民族具体差异的开放道路。

马克思晚年对俄国农村公社的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只要条件允许,俄国农村公社就能直接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因此中国道路的形成,绝不是对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的证伪,而是这一理论的科学证明】


理解马克思 南京大学 张亮等 大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