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晴云已随古塔去——郑州开元寺塔

2019-03-31 14:58 作者:大木frame  | 我要投稿

本文是 消逝的营造 系列的第三篇。


历史上,在唐开元年间建造了许多被冠以开元的寺庙,其中存留至今的仍有不少,大概最有名的就是那个尚存“半个唐构”的正定开元寺了。然而在郑州塔湾路上,也曾有一座开元寺,和一座堪为郑州八景之一的“古塔晴云”——开元寺塔。
《郑县志·古迹》记载:“舍利塔,在开元寺,高十余丈,唐时建。”明嘉靖《郑州志》说:“开元寺,在州治东,唐玄宗开元年(公元713年)创造。国朝永乐18年(公元1420年)僧明福重建”。这样看来,舍利塔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以舍利塔为主题的“古塔晴云”,曾是当年郑州著名八景之一。

梁思成先生建筑画中的开元寺塔


还有记载:舍利塔高52.7米,为十三级,后失塔尖降为十一级,底层外径18米,壁厚5米,内径8米,八棱,砖灰结构,系有重约10公斤、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的特大古砖砌成。塔为有棚板、木梯,可盘旋上至“藏经楼”。八面轩窗,白天可瞰四周风景,夤夜则灯火远耀,十里可见。清知州张钺诗曰:“擎天一柱映斜日,高造浮屠上入云。伊孰当年藏舍利,烟岚雨后色平分。”数字是冰冷的,但通过数字我们能想象一下开元寺塔当年的伟岸身躯:她比登封的嵩岳寺塔(41米高)还高11.7米,按现在的楼层一层3米,她有17层楼高,底层外径18米,半径就是9米,这么算,底层占地254平方米,在当时人口只有5万,城区不大的老郑县,她绝对是最高,最伟岸的建筑,能与天上的彩云握手。她诞生千年来,一 直无可争议地是郑州的地标。
那么,这个当年无可置疑的地标建筑今天何在呢?

《民国郑县志》(1916年编成)中的开元寺及开元寺塔(红点处)

我在地图上四处搜索,完全找不到塔的踪影,后来才知道今天的古塔已然被人民医院覆盖了。


常盘大定拍摄的古塔和经幢

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人常盘大定、关野贞拍摄了开元寺塔和经幢,后收录在他们1925年出版《中国佛教史迹》一书中,日本人上世纪初就开始研究我们的文物,而我们一世纪70年代还在拆自己的文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塔旁边的经幢。这个经幢的来头也了得。
它是道教的经幢。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因刻有道教经典而得名。唐会昌六年(846)正月十五日刻立。该幢初立何处不详,后立郑州开元寺。青灰石质,八棱柱状。底座及顶盖已失,高一点六米,面宽二十二点五厘米。从第一面起至第七面止,各面上部分别刻“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等字样。经文楷书,太原王维度刻字,除少部分残毁外,大都清晰可辨。第八面为刻立日期。佛教石刻经典始于北魏,而道教石刻经典则始自唐代,故此幢相当珍贵。1963年6月20日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它1963年已经是河南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却在1974年,拆除开元寺塔基和地宫时一并被拆除,原本的不可移动文物只好屈身到郑州市博物馆。

忽然想起了医院宣传牌上的话:莲花基座上崛起的现代化国家三级综合医院。医院院址即郑州开元寺遗址,该寺创建于唐开元年间,门前有宋开宝九年(976年)建的舍利砖塔一座,高十三级,三十余米(有资料称52.7米),四周风景幽雅,古柏参天,晴日遥望蓝天,浮云掠塔而过,历史上素有“古塔晴云”之称,是郑州著名的八景之一。附近一带也因塔名而称为“塔湾”。寺内建筑大雄宝殿及舍利塔均在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仅存古塔基础。1974年,我院建门诊楼时,结合工程文物工作者对该寺进行了一次清理发掘,出土有经幢、武士、力士、塔基等石刻文物,所有雕刻人物故事生动逼真,并施以彩饰,更加栩栩如生,是一批珍贵的石刻文物。


地宫出土文物细部
地宫出土四天王像

其如是说。下面的介绍无可厚非,而其将一座建立在古塔遗址上的医院美其名曰“莲花基座上崛起的现代化国家三级综合医院”则分明是在炫耀那破坏文物的“不世之功”!这是那个时代的过错吗?不是吧,毕竟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犯着同样的错误并且有过之无不及,我仔细想了想,终于在脑子里挤出一句话:无知者无畏!!!



晴云已随古塔去——郑州开元寺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