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小史——从十二生肖说起

up按:这个小文章是我五年前写下的随笔,其中关于我国古代对于“狸”和“猫”的区分没有细说甚至可能存在混淆,其实这个问题我到今天也不太肯定“猫”“狸猫”和“狸”在古代各时期的语境里到底具体为何物,希望各位指教批评。
又是一年岁末之际,身边又能看到很多戴上红围脖或抽上红裤带的朋友,似乎十二生肖只有在这时候才会凸显出来。不过话说回来,我一直好奇一个问题,十二生肖中连老鼠和狗都有一席之地了,那么为什么没有猫呢?
其实很多人都在小时候向大人们提出过这个幼稚的问题。回答也是五花八门,比如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种动物担任司时之神,猫托老鼠报名,可是老鼠给忘了,结果猫就没有选上,从此猫与鼠结为世仇。抑或是什么“鼠骗猫”“鼠骑猫”等说法。至于其中最荒唐的要数这样一个说法:十二生肖中因为已经有了虎这只“大猫,”于是就不需要猫了。这样的说法很难说服我的好奇心,毕竟太离奇了。但也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古代是没有猫的。这是目前我所知的最可靠的一个说法了,于是当我准备给自己解惑时才发现,原来猫的背后竟有如此精彩的历史。
有科学家通过DNA样本的比对分析确定今日的家猫都是出于同一品系——中东野猫的。而最早的驯化猫可能出现于塞浦路斯。十余年前,考古学家在塞浦路斯发掘一处古墓葬时,竟发现在人类骨骸旁边还有猫的骨骸,这次发现把猫被人驯化的历史从4500年直接提前到约10 000年前。此前,人们一直认为是埃及人最早驯化了猫。的确,古代埃及文物上的猫简直和中国的龙一样无处不在。那些猫的形象大都身体细长,圆脸尖耳,类似于今天的暹罗猫,显得十分高贵。在古埃及神话里,猫是守护女神巴斯彻特的化身。巴斯彻特最初的形像就是野猫的头部和女性身体的结合。人们为她建造庞大的神庙,日夜供奉,并定期举行盛大的仪式来歌颂她的功德。古埃及人相信只有足够虔诚,巴斯彻特女神才会庇护他们五谷丰登,身体康健。因此,爱猫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西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一书中这样说道:“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如果谁家的宅子不慎发生了火灾,主人通常会先抢救家里的猫。”可以这样说,在古埃及,猫就是至高无上的神。不仅是对活着的猫顶礼膜拜,毕恭毕敬,对于死去的猫古埃及人也会予以厚葬。考古学家曾经在尼罗河畔的一座神庙里发现近30万个"猫木乃伊",这些木乃伊所用的材料和工序几乎和人木乃伊完全相同。古埃及人在死后的猫身上涂满香料和油脂,掏空内脏并将其晒干,将猫做成数千年后仍栩栩如生的"猫木乃伊",当年古埃及人对于猫的喜爱也可由此窥见一斑。可与之相反,在欧洲,猫则被人们与巫术并举,甚至是恶魔的象征。


中世纪对于欧洲的人是黑暗的,对于猫就更是如此。在法国,人们会在节日庆典时去某个广场上摆一堆木柴,中间立根木柱,将一群可怜的猫捆绑在柱子上,随后引燃柴禾,就像教会迫害哥白尼那样对猫施以火刑。当猫被烤得痛苦哀嚎时,人们就在周围载歌载舞,欢喜异常。有时连法国国王都会亲临现场,其中最著名的是路易十四。据记载,他是最后一位参加这类活动的国王,这种活动直到十九世纪才彻底结束。无独有偶,在比利时的伊珀尔有一个叫Kattenstoet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猫就成了市民们人人喊打的对象,被捉后当街摔死。此节日一直流传到今天,只是人们不再去屠杀猫了,而是在庆典上扮成猫的样子游行。常言道有因才有果,那么,这种大规模屠猫活动缘起何处呢?

这还得从当时的教会和《圣经》说起。
在《圣经·创世纪》中,有这样一段话:“神说,我们要按照着我们的形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儿育女,治理土地。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的动物。”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人是除神之外最高等的生命,人有权管理众生命。于是人们驯服了牲畜,种植了植物,甚至叫当年的狼成为了我们“最忠实的朋友,”可猫却与众不同。它们不像狗那样可以任人使唤,只要主人对其稍有不善它就会选择远离。在日常生活中,猫对于人的依赖性也很低,它们完全可以脱离人的照顾独立生存,这不仅严重打击了人的自尊,更是对于上帝所创秩序的公然挑战。
不止如此,当时的欧洲人认为动物是没有灵魂的,故而会被拥有完整灵魂的人类所驯养驱使。可是我们说了,猫是不会受人驱使的,因此它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动物。也就是说,猫可能也拥有灵魂。对于一个如此神秘且难以分类的生物,人们只能保持怀疑。约克公爵爱德华就曾说过:它们的虚伪与狡诈早已臭名昭著。如果世间有被魔鬼附体的动物,那一定是猫,不管是家猫还是野猫。虽然欧洲人一直在屠猫,但有一种猫可以逃脱这悲惨的命运,那就是胸前带有白毛的黑猫。他们认为黑猫是撒旦的使者,一旦降临人间便会灾祸连连,只有上述的那种带有“天使印记”的黑猫才是善良的。不管猫是否和魔鬼有关系,由于对猫的大量屠杀导致鼠类数量激增,直接导致了之后大瘟疫的爆发。
对猫的“拨乱反正”运动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在1598年,英国的曼彻斯特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猫展。此后,猫的地位不断攀升,境遇越来越好。1871年7月13日,全世界第一次正式的猫展在英国伦敦的水晶宫举行。从此,猫正式脱离恶魔的身份,成为人们眼中的“阳春白雪。”
中国人养猫的历史也很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远古先民就知道用(狸)猫来治理鼠患。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在汉朝之前的史料文献中再也没提过猫一个字,就连文物中也不见猫的踪影。西汉礼学家戴圣所著《礼记》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迎猫,为其食田鼠也。”之后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猫字这样解释:“貍属。从豸苗声。”可见在两汉时期,猫就已再次出现于人们视野之中。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篇提到:“其屋,预前数日著猫,塞鼠窟,泥壁,令浄扫地。”可见此时在中原地区养猫已十分普遍。史学家和动物学家经过相关研究后得到了共识——猫在中国被驯化的历史至早不过三国时期,下线则是贾思勰所在的北魏时期。
到了隋唐两朝,由于动乱的结束和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猫这种秉性温和,温柔干净的动物得到了宫廷贵妇的喜爱。记得元稹有一句:“停潦鱼招獭,空仓鼠敌猫”的诗句。唐时在宫廷中还专门设立了“狸奴”一职用以防鼠。在当时的贡品清单中也有“贡猫”这一项。不过猫在民间的普及还要等到宋朝及其之后的时期。宋靳青《双猫图》、宋易元吉《猴猫图》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李迪《狸奴小影图》都是最好的佐证。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猫,都人畜之,捕鼠。有长毛,白黄色者称曰‘狮猫’,不能捕鼠,以为美观,多府第贵官诸司人畜之,特见贵爱。”可见当时的猫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家庭宠物,不能捕鼠了。在长篇演义《济公传》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奸臣秦桧的孙女崇国夫人的狮子猫走失,结果发动府衙三班衙役一起去找,也算一段逸闻了。
到了元明清三朝,猫就在文人圈子里大行其道了。元朝王冕有《画猫图》诗一首,元人长筌子的《杨柳枝·二曜忙忙若转丸》中一句“恋火猫儿拽不出”更是叫人忍俊不禁。明朝宣宗皇帝朱瞻基还亲自绘有《五狸奴图》,“秦淮八艳”中的顾横波也是养猫高手,她最宠爱一只名叫“乌员”的猫,不过因她太过宠溺,竟把“乌员”给撑死了,此后顾横波悲伤不已,茶饭不思。她的丈夫龚鼎孳为安慰爱妾竟用沉香木的棺材厚葬此猫,还请来尼姑作了三天道场。其实在《红楼梦》中,细心的红迷也会发现猫的身影。林黛玉雪天联诗时所吟的“锦罽暖亲猫”一句尽写猫的娇态。《红楼梦》第四十回里,贾母在大观园宴请刘姥姥,剩下不少珍馐美味,一旁的丫鬟婆子们都等着分上一杯羹。贾母的丫环鸳鸯先挑了两碗给王熙凤的丫头平儿送过去。见平儿已经吃过午饭,鸳鸯便说:“他不吃了,喂你们的猫。”原来不仅狗仗人势,连猫也要仗着凤姐的势呢。
在清朝,对于猫的鉴赏与饲养也已成体系。咸丰年间,黄汉编写的《猫乘》、《猫苑》便是其中百科全书般的参考书籍。书中分为七个部分,包括“种类”、“形象”、“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书中广收中国历代有关猫咪的典故传说,最可贵的是此书还载有古时早就失传的《相猫经》。他在书中提出好猫头要圆。因为面长会食鸡,“面长鸡种绝”。耳朵最好要小要薄,这样就不怕寒冷。猫须要硬,因为“须劲虎威多”。这还只是泛泛一说,细化到猫的毛色上又各有其名。其中毛色纯黄者为最上,名曰“金丝猫”。通体雪白的叫“四时好”。黑背白腹者名“乌云盖雪”。黑尾白身者名“雪里拖枪”,此类中最奇特的当属“挂印拖枪”,即白身黑尾,额头上有一团黑斑。黑身白尾者名“银枪拖铁瓶”。通体黑而四爪白者最有诗意,唤作“踏雪寻梅”。当然,书中品类众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民国文人对猫也是“一往情深”。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中常会出现猫的身影。而徐悲鸿大师还曾亲自画过一副《猫》送与徐志摩,还不忘调侃道:“志摩多所恋爱,今乃及猫。”有喜欢猫的自然就有讨厌猫的,最著名的就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狗猫鼠》一文中他明确提到了自己讨厌猫的原因,一是猫吃了他的宠物小隐鼠;二是猫在思春发情时的嚎叫会打扰到他,一般在这时候,鲁迅先生都会“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者直接用竹竿去打猫。
回过头再来看看之前的那句“中国古代是没有猫”的话吧,仔细的说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在魏晋之前是没有猫的。这样想来,十二生肖中没有猫的位子倒也合情合理了。
头图是我最喜欢的两位观复猫——庄太极(玳瑁)和杨玉环(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