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文豪 02 细腻 哀愁 忧郁的“孤儿”——川端康成

2019-05-03 01:21 作者:桃浪之二  | 我要投稿

  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川端康成小时候家人就相继死去。据说当时人们叫他“葬礼上的红人”,这一点也不夸张,到了他16岁时,最后的祖父也死去了,从此成了一个孤儿(怪怪的),被迫在学校宿舍中生活。后来考上帝大,在这期间,他广读本国文学作品和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开始试着自己创作。

  大约1922年左右,川端和横光利一等人认识。横光利一和其他几个人开创了新感觉派文学,并且一起创办了名为《文艺时代》的杂志。虽然我不明白什么是新感觉派,但从后来陆续有同僚退出加上前辈们的批评,整体上可看出不是很成功(我也是前几天才知道的)。这时的川端康成虽然顶着新感觉派的帽子,但从他1926创作的成名做《伊豆的舞女》和其他文章来看几乎是没有半点新感觉的意思。一年后,1927年《文艺时代》停刊,新感觉作家们大概是各奔东西了(有说法是小林多喜二和无产阶级作家们引领的无产浪潮导致的)不是很懂。总之,这证明川端康成在新感觉作家中的滑水是有远见的。

  《伊豆》给川端的风格奠定了物哀之美,而后来川端又有了自己更为细腻忧郁的文风。

  1935年,开始创作《雪国》。

   在这时候,川端有幸当上了芥川赏的评委。芥川赏是以日本文豪芥川龙之介名字命名的最重要文学奖项。

  芥川龙之介一生体弱多病,最后自杀而死。提到芥川,我们不得不提到他的忠实粉丝——太宰治。

无赖派大师太宰治

    太宰治是无赖派大师,当时他正巧入围了以自己偶像命名的芥川赏。

  正巧碰上了川端康成,川端直接刷掉了太宰治。与自己偶像的奖失之交臂,太宰当然不乐意,于是给川端写信,大意是:你明明喜欢我的作品,撒谎是没有用的!于是,太宰又去自杀了……这次自然又一次自杀未遂。

  后来又出了个叫三岛由纪夫的文豪,把川端当做自己的老师,来往密切。在当时太宰被誉为天才时,三岛公然批评太宰治,陆续发表自己讨厌太宰的言论(三岛先生也很厉害,《金阁寺》很让我震撼)。

  虽然三人最后都自杀了,但太宰治倒是被这师徒俩折腾的半死啊~

  回到主题,历经14年,川端的名作《雪国》终于完成了。“隧道过后白茫茫”由伊豆到北方,岛村遇到了驹子,驹子的性格与容颜吸引了他。第二次到上越,驹子为了给未婚夫治病当了艺伎。一个叫叶子的女人又爱着她的未婚夫,这又使他们心情矛盾无比。第三次来时,突发大火,从楼上的大火中掉线来了一个女人,那即是叶子……

  有人说这是颓废之作,我认为,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美”总是与“悲”分不开的,川端康成正是用他那字里行间的哀愁与忧郁来描绘美感的。可以搜搜川端的名句,细腻的语言读起来很美。

  1969年,川端康成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推荐看一下川端的演讲稿),1972年自杀。关于他的自杀,参考他的演讲,首先他不会因为厌世而自杀,不过他认为不留遗书的自杀很棒,因为他觉得不留痕迹的死就是永恒的生。他自杀的确没写遗书,或许对他来说这就是永恒吧。

  其实,川端的忧伤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且不说童年家人死的只剩下自己,自己的同僚们也各奔东西,与自己同辈的作家大部分都英年早逝或是自杀而亡,就连自己徒弟这辈也都先自己而死。川端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儿……

  

  

  


日本文豪 02 细腻 哀愁 忧郁的“孤儿”——川端康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