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黑格尔辩证法的起源
序
序言已删除,内容自用

引子
西方精神是由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精神构成的张力系统。这两大精神的对立、冲突、相互转化、自身同一,构成了西方文化史。
能动的自我否定的努斯精神——主体能动性的动力
反思方法的逻各斯精神——逻辑反思的要求
辩证法的两大起源
古希腊辩证法Dialektiek
Hegel从小熟悉并崇拜古希腊的精神氛围——西方文化的精神家园
古希腊内在矛盾——努斯精神与罗各斯精神统一——构成“理性”
努斯νον(~)ξ(“灵魂”,“心灵”)
代表人的一种不受肉体束缚的超越性和自发性,人的行动的自觉和自动性。
个体灵魂自由自决——古希腊——私有制
逻各斯λογόs( “话语”、“表述”、“言说”)
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时的规范性——规律、命运
希腊——重视人与人交往的普遍形式和规范性——工商业、商品经济和商场
没有私人语言
语言是人的存在——任何契约通过语言——语言具有逻辑上一视同仁的普遍性。
逻各斯(logos)精神——逻辑精神 logic“逻辑”
努斯精神体现了希腊人对个体自由意识的初步的觉醒,这种自由基于每个人不受世俗感性事物束缚的超越性的灵魂,体现了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独立性;逻各斯精神则体现了这些个体灵魂在自由行动中必须遵循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使他们能够继续作为自由主体存在,保持人格一贯性,而不至于在与别地自由主体的相互冲突中遭到毁灭。
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精神是古希腊城邦民主制的精神——>西方民主和科学。
努斯精神代表个体自由的能动与超越,超出一切的限制;逻各斯代表确定和规范,使一切无定形定形。
逻各斯——>命运 ;努斯——>自由
二者统一——>理性(真正的规范性是通过超越性建立的)
中国文化不重语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人情——>社会生命活力的窒息——>个体的无自由
中国语言文字:(1)灵活组合(2)语法松散(3)隐喻和类比的大量应用(4)结构的意会性——>取消语言本身——>取消个体存在
中哲缺乏逻各斯,努斯——>缺乏理性
存天理,灭人欲——>以理杀人
中国的理——>伦理,非理性之礼;西方的理——>理性之理
自由生存的努斯精神——>生存论的起源;语言规范的逻各斯精神——>语言学的起源
逻各斯精神的发生
古希腊哲学——>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得、阿那克西米尼
找万物本源,始基
水,无定形,气
气——>能动性
始基arche——>开端;执政官(政治上人为的权力意志)。
arche——>主体寻找普遍规范性的冲动
感性世界中只有最无定形能成为万物的定形
arche发觉它并不能给无定形的自然界带来定形——>追求更高定形——>毕达哥拉斯:“数”
arche权力意志超越性的真正体现,有了超感性,“有定形”的形式将万物统摄于“一”。
第一次把完全形式化并且可数、可证明的东西当作世界的本源,而不是一种工具
“数”超越感性事物——>撇开感性事物——>无法解释感性千变万化
成为感性世界的始端基——>超越感性又解释感性——>赫拉克利特“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世界的始基是火,逻各斯是火的“分寸”,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火的不同“分寸”形成了万物的差异;差异又是统一的——>逻各斯是一——>火是有定形和无定形的统一
逻各斯从数和量的规定(毕达哥拉斯)有了质和度的规定(赫拉克利特)
集中体现了古希腊个体自由和城邦法治精神的统一——理性超越性和规范性的统一——>赫拉克利特是古代辩证法的创始人
火一方面突出万物的能动性,另一方面把自己建造成一种秩序,对立面冲突的和谐
逻各斯——>存在——>原子论(德莫克利特)
中哲——气——>道;西哲——火——>逻各斯
火——>中心火(毕达哥拉斯)——>宇宙火(斯多葛)——>善(柏拉图),太阳——>太一(新柏拉图)——圣灵启示之光(中世纪基督教)——>自然、理性之光(文艺复兴)——>太阳崇拜(尼采)——>光态语言(海德格尔)
火的隐喻功能是表达事物的运动、能动性和生命力
逻各斯独立:不确定的规定——>确定、可依靠的规范(埃利亚派)——>精确化(智者派)
柏拉图对逻各斯的贡献:(1)本体论的颠倒(2)辩证地理解
(1)——>倒名为实(“摹本”,理念是“蓝本”) 中国:名副其实
理念的国家——>(2)——>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概念的辩证法——通过对话、交谈而在对立概念中找合题,以“相反者相结合”从低级上升到高级(通种论)。——>逻各斯“一”的原则
概念的纯粹,单一由差异、对立上升得出。——>《逻辑学》某种意义上是柏拉图理念论在更好历史阶段的复活和精致
亚里士多德:公式、定义——>形式逻辑体系(本体论、认识论不分离)——>形式逻辑精密地对概念及其关系进行规定是为了现实的感性事物加以本质性的把握和理解。——>人是理性(logos)的动物=人是说话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形成逻辑科学成了科学的科学(科学方法论)。
黑格尔没有完全排除罗克斯中心主义倾向。忽视了逻辑和语语言在感性生活中的根,把逻辑归结为上帝之言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要把自己的语言还原为它从中抽象出来的普通语言,就可以认清他们的语言是被歪曲了的现实世界的语言,就可以懂得,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历史唯物主义是黑格尔的“颠倒之颠倒”)
伽达默尔:辩证法应当“返回来变成诠释学。”(回到人的感性、经验)
并非“拨乱反正”而是在一定历史上名实颠倒使哲学思想深化和纯化,获得深刻的思维能力。先把握“老古懂”再往前研究。
努斯精神的形成
努斯精神的萌芽在逻各斯精神的发生中隐含着
赫拉克利特”火”的自我定形原则就是努斯的原则。
赫拉克利特:灵魂最“干燥”,最能代表火的原则。“灵魂就是那是自身起初超出自身的东西”(没有超越性的psychos)提出超越性的理性灵魂nons(阿那克萨哥拉)——能解决万物运动的根据
如果没有一个超越于一切事物的能动之源,对根据性的追溯就是无限后退。
埃利亚派不承认运动的真实性
阿那克萨哥拉,提出超越于一切感性世界上的“努斯”作为万物运动的最终根据。
“一切中包含一切”只是比例不同。比例由努斯形成。
阿那克萨哥拉:“万物中最精最纯的,它有关一切事物的所有的知识,具有最大的能力”,“支配一切有灵魂的事物,不论大的或小的。努斯也支配整个旋转运动,使它在最初开始旋转。”;所有一切过去、现在、未来存在的东西“都由努斯安排推动”
特点:1、世界之外的精神2、独立、自为、自主。
努斯的自由活动目的是有序
努斯推动,安排万物,阿那克萨哥拉没说如何做到的
苏格拉底:要有目的——善(好);“自然物本身虽没有目的,但那创造万物的神却使它们相互处于某种合乎目的性的关系之中,最终体现出神的目的。”(自然目的论解释万物)
外在的目的论
苏格拉底在神学的框架下把宇宙观摆向了精神哲学(人自身的人性化尺度)
晚年柏拉图把“善”的理念解释为一种具有努斯的能动创造性的力量(内在目的论的萌芽)
柏拉图努斯的自由在于抛开感性的束缚飞升到纯粹理念的世界。努斯的能动性在这种异化的形式下质变为抽象空调的观念活动,失去了现实力量。
亚里士多德:世界是有机的整体,不同层次的目的构成目的的系统,低级目的是高级目的的手段,最终全部属于神的内在目的,(目的是认识和理智的工具是生命和存在的方式)
亚里士多德:形式是事物的“定义”(logos)现实是由于内在的energeia向善目的(形式的完成)推动无质料的纯形式(绝对的现实性和能动性)——>神——>万物是神以自身为目的的自我现实的手段
神的本质——普遍理性、努斯——对思想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将努斯和逻各斯融合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