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叙永·画稿溪·20180912(一)·植物篇

9月10~11日,连续下了两天大雨,我在旅馆里摸得透彻,12日天气放晴,才继续出门。
本来以为没有多少没见过的植物了,没想到某些往年很常见的种类到现在才记录到。

南方湿润的森林地带可见,多见于光照条件较好的路边、林缘或草丛等处,由于画稿溪竹林茂盛,大部分小生境缺乏光照,本种在当地并不常见。
湿润的岩石上,地钱正在生长。

这个个体很奇怪,叶的中间有一条黑色的线,也许它的嫩叶本来就长成这样,也许它其实不是地钱,不过,鉴于那个标志性的孢芽杯,我倾向于认为它确实是地钱。
某种被商业炒作捧红的迫真中药阴魂不散地分布到了这里。

关于它的一切资料,除了植物分类学资料之外,都让我乐不可支,感觉生活缺乏快乐的朋友们可以去查一查我国土生炒作专家是怎样料理这道葫芦科植物的,非常的新鲜,非常的美味。
在某个不太安全的路段,悬崖下面伸出一条藤蔓。

葡萄科植物,分布于亚洲热带,我国华南、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印度等地都有分布,模式标本采于印度阿萨姆邦,这个地方物产非常丰富。
桥下的山沟里,有一棵长得很像鹅掌柴的东西。


跟所有其他正常人一样,我一开始也是在鹅掌柴属里摸索了好一阵,然后发现了问题。
这货的叶子有多像鹅掌柴,一目了然,花序虽然是侧生而疏松的总状花序,但这种形状的花序在真正的鹅掌柴属植物中亦能找到。真正让我察觉的,其实是树干上的刺。“鹅掌柴属真的有带刺的种类吗?”,没有。
罗伞属大部分种类的气质都迥异于鹅掌柴,但本种则不然,是个似是而非的奇葩。
石头上除了苔藓和水龙骨科蕨类,还有一些附生的被子植物。

南方常见的小型蓼属植物,多附生于岩石上,经常大片蔓延,布满整块岩壁,秋冬开花,花序多而密,很漂亮,国外园艺家偶尔使用,但本种在气质上并不适合西式园林那种规整有序的规划方式,放到中式园林里可能会更舒服一些。
我在混乱的杂草堆里找到了一种之前从未见过的蕨。

后面还有很多羽片,但我不是长颈鹿,没办法拍清楚。
复叶耳蕨是个很自然的类群,似耳蕨但叶形更宽大,羽裂方式也有所不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里,遇到奇形怪状的灌木并不算稀罕事。

比较原始的双子叶植物,与山茶科的关系很近,但本身自成一科,是个种类不多的单系群。
花序形态类似古代的旌节,故名。
当地人栽培的凤仙花存在逸为野生的情况。

常见的栽培花卉,品系众多,明显比野生的凤仙花高大粗壮。由于人工选育改变了很多结构的形态,逸为野生的个体有时不太容易区分。
本种原产于我国,所以在野外还是会被昆虫制裁,不会泛滥成灾。
高出垂下一枝正在开花的悬钩子。

这是今天介绍的第二个以阿萨姆为种名的种类。由此也不难看出,我国西南地区的物种构成与印度次大陆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本种是体型很大的藤本植物,可育枝条向下俯垂。本种在当地相当常见,但由于大部分个体都只在高高的林冠层开花,我拿不到清晰的照片,所以一直没介绍。
当然,我绝不会为了它们增加一个长焦镜头。
少数几块开阔地上,还能找到豆科杂草。

西南地区分布,与之前介绍的大叶拿身草同在山蚂蝗属内。顶生小叶的上半段边缘呈现明显的波状。
目前亦有资料将本种所在的饿蚂蝗亚属提升为属,由于在线植物志和ppbc都没有改动,我暂时使用旧的分类方法。
之前见到的悬钩子要么没果实,要么果实没熟,今天终于找到一棵熟了的悬钩子,吃了个爽。

我以为是锦葵叶亚组的某个种,但它不是。此个体非常高大,结了很多果实,也在开花,胡蜂和无垫蜂是主要的访花昆虫,墨胸胡蜂也会吃果实。
这个地方悬钩子的多样性非常之高,可能与湿润而多林荫的环境有关。
五加科乔木的树形很有特色,一眼就能分辨。

多形种,有的叶子几乎是羽状复叶。虽然名叫草,但本质上是个小乔木,很高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类五加科植物有时容易与某些大戟科植物混淆,前者在很多地方是美味的食品,但后者多有强烈的毒性,不可食用。
豆科也有很多大型藤本,除了常见的葛之外,云实也是亚热带常见的豆科攀援植物。

花很好看,可惜没拍到。本种的小叶比云实大一些,分布的海拔也高于云实。
有人把云实亚科提升为云实科,他高兴就好,我肯定不会用这种奇妙深刻的分类系统。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