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常秀的《2001太空漫游》:评《引见》

超现实的日常
在洪常秀的作品序列中,《引见》是视觉最为独特的一部,洪常秀在几乎所有的场景中,都使用了类过曝的视觉风格。尤其在室内戏中,透过窗户,除了白色的光,我们几乎什么也看不到。在第二幕中,即使窗户被打开,人物望向窗外,我们依旧看不到任何室外的物体。因此,无论屋内人物的行为,对话有多么日常,我们都不应将其视作是一种等同于我们生活的日常,至少,人物所处室内空间并不在一个日常的空间中。


室外戏中,这种类过曝的视觉同样普遍,虽然电影中的人物脚踩大地,在树旁,在雪中交谈着,但在更远往往是白茫茫的一片,人物空间所在的空间也绝非是日常的。简而言之,人的空间,被光笼罩着。

这一贯穿全片的视觉风格表明了:以日常或是现实的逻辑去理解电影里发生的事,是不可取的,因为电影中的人,不在一个日常化的地球上。看似日常的行为与对话,实际是超现实的。
舍弃,一种体验方式
在大多数有虚实性的电影中,创作者常常会在电影里给定一些参考系,例如《迷魂记》中,希区柯克给了我们一组前后的镜像关系;再比如《橄榄树下情人》中,我们会看到摄像机的现身。这些元素都让观众对虚实地把握变得相对容易。但是在引见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参考系。也因此,一众将电影和梦境关联起的解读,看上去就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如果说将睡觉这一动作关联到梦境还有几分合理,那么将一些人物发呆也关联至梦境或者意淫的解读,则很难具备说服力。
《引见》在大结构上并不复杂,由三幕小品组成,每一段小品又由若干个看似有联系,但缺乏明确连续性的片段组成。但倘若试图整理出一条叙述线,则会很快遭遇失败,第一第二幕究竟谁前谁后?第三段海边发生的那些事情到底是什么顺序?我们都不得而知。《引见》的叙事,已经不仅仅是线性与非线性的问题,而是我们根本无从知晓它是否是线性的。
当我们看一部电影时,我们常常试图寻找叙事的链条,这本身就已落入了一种日常生活经验的窠臼。只有人类眼中的日常世界,事情才以一种线性因果方式发展。而《引见》,明明是超现实的,只不过它有一些日常的行为而已。如果说我们对一部电影有什么困惑,大多来源于我们自身观看方式的局限,舍弃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更宽广的世界就在眼前。《引见》中的事件在电影空间中无序发生,不正是《2001太空漫游》中的穿梭吗?第二幕中,当看到女儿与母亲对话,母亲所在的光之空间与女儿所处的日常感空间交会,我们不正在观看太空漫游中最后的宫殿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