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语》— 无奈宿命下的自由与渺小

《平家物语》完结撒花!

9月初的时候,任谁也没能想到,山田尚子导演会出走京都动画;大家也想象不到,她的下一部作品,会是和Science Saru一起合作的,一部日本经典文学小说的改编——《平家物语》。这,是善于描写少年少女的青春故事的山田导演,首次挑战这样的题材;一方面,我们都期待看到尚且年轻的山田导演的锐变,另一方面,也会担心山田导演是否能够驾驭这部改编难度巨大的作品。也因此,在开播之前,即便我无法压抑自己对本作的期待,心里面,也还是会为本作最终的表现,抱持着些许的担忧。
实际上,当时刚开播的第一集,我个人的观感是比较一般的。这虽然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我本人对这段历史的生疏,使得自己确实难以迅速地进入状态,跟上剧情推进的节奏;但另一方面,作品本身的故事也确实比较跳跃,让人不好消化。只是,在漫长的追番过程中,即便作品的这个问题依旧存在,但逐渐习惯了如此叙事的我,也慢慢地,能够感受到这个故事的魅力;甚至直到最后,对这个我本来完全不熟悉的平家,产生了巨大的共情。
那么,究竟本作这样跳跃的叙事,具体带来了怎样的问题;作品又是如何在有着这样的问题的情况下,依旧带给我们震撼与感动;以及,这个故事最后,又有着怎样的表达?
这些,就是我的这篇专栏,想要简单地和大家分享的内容了。
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哦!

跳跃叙事的影响与消除
如同我导言里所说,本作的叙事,是跳跃的。
这里所说的跳跃,主要指的是时间上的巨大跨度。毕竟,本作短短11集的故事,它所囊括的时间长度,大约都有十来年了;如果我们单纯且暴力地将这十来年平摊到每一集的话,那么大致上本作每一集,其实就讲了约一年的故事;以此为基础,跳跃的叙事、事件与细节的省略,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只是,即便这样的叙事方式是必然的选择,我们也不能否定其对观感的负面影响。

在我看来,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有两个。
一个,是剧情断层所导致的理解难度增加;一个,是情绪不连贯所造成的代入感衰减。
两个镜头之间,因为时间的大跨度,很多时候前后所讨论的事件,是不同的、是分开的;而这样的跳转,对观众,尤其是那些像我一样,完全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来说,很多时候是跟不上事态的发展与展开的。特别在故事的最一开始,我们连人物都记不清楚的时候,这样的跳转,更会让我们看得云里雾里,连角色为什么会说出这些话语,都搞不明白。而这,就让作品在最一开始,劝退了不少观众,进而导致了本作的人气不高。
即便到了中后期,观众熟悉了人物、知晓了大致上剧情的脉络之后,部分剧情上的跳跃,依旧会让人在那个刹那,感到些许的不知所措。

只是,此时比起剧情的断层,情绪的不连贯,可能带来的影响更重一些。
仅仅只是镜头切换,故事中的人们可能就已经度过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上个镜头里的事件、事件所诱发出来的情绪、以及角色自身对于这些情绪的消化,其实都在这一瞥间,被带过了。但,故事外的我们,却不可能只用一秒钟,就迅速地把自己的情绪与心态调整好。
而这样的情绪不连贯,使得我们会在每个这样的瞬间,立刻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故事、我们这些观众,都只是局外人的这一事实。
而这些,多少就会导致我们对于作品的情感投入,被削弱了;
我们或许也就因此,无法真的对剧中的角色,产生十足的共情了。

当然,我在一开始也提到,这样的叙事方式,以本作这样的篇幅来看,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其实原作自身的故事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时间跨度;所以在改编上,也不太可能为了赋予篇章之间过多的细节与篇幅,去牺牲掉作品整体的故事与表达。
只是,我前面所说的剧情与情绪断层的问题,在小说这样的载体中,多少能够因为读者自行的阅读节奏,以及文字更加自由的断点与分章,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消化剧情与情绪;反观动画或者影视载体,播放节奏是由创作者所决定的,这些断层所造成的体感影响,就会被放大了。
这,就是不同载体所具备的不同特点;也是改编的过程中,无法完全回避的问题了。
但即便是这样,我认为本作为了抵消这个叙事所带来的问题,它也下了不少功夫。

首先,虽然镜头在切换的过程中,会造成情绪的断层,但是,作品在绝大部分的镜头中,都透过非常强大的演出,把当下的情绪与情感,最大限度地辐射了出来。
无论是轻巧却又细腻的动作与表情、所指明确的符号运用、乃至于对白本身的设计,这些都将每个镜头中,角色与作品,对于当下命运与时局的想法,给精致地、凄美地,呈现出来。搭配上对味的美术风格,以及多数情况下贴合的配乐,这一幕幕,就如同诗歌与绘画般,充满着意境与韵味。
所以,就算镜头的切换,会让我们意识到情绪的断层;但我们要嘛,依旧会深陷于前段镜头的情绪之中,要嘛,就会迅速地被下一个镜头给征服。

另外,我认为添加琵琶这个角色也算得上是神来一笔了。
随着琵琶这个角色,以及她能够预见他人命运的设计,她就和我们观众一样,有了上帝视角;但反过来说,坐拥上帝视角的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去假借琵琶的视角,近距离地观看、并理解这群角色,在这个时代下的日常、反应、与态度,让我们不是从一个自上而下的视角去审视众人,而是就站在他们的身边,与他们一同经历。
反之,如果没有琵琶这个角色,那么我很难想象作品要如何在同样的篇幅下,让我们迅速地对平家众人产生情感;毕竟,在这样相对跳跃的叙事底下,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又怎么能够理解这群人的悲欢离合呢?
所以,琵琶的设计,不仅极大程度地强化了作品整体的体验与沉浸感,也拉近了角色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让这些只存在于历史中的名字,得以真的变成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

所以,即便本作的叙事存在瑕疵,即便它的开篇因为不小的理解难度所以有些劝退,即便它中后期依旧因为跳跃的叙事导致了剧情与情绪的断层;但,逐渐看下来之后,在习惯了这样的叙事之后,我们就会被作品强大的渲染力给拉进去。
尤其,随着琵琶的视角,我们见证着每个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命运;这些,如水一般,一点一滴地穿透我们的心房,让我们在不知不觉间,被他们如此的命运所感、所伤。
回想起几个月前的自己,对他们的故事还一无所知,但到了今日却感触颇深;这间中的变化,或许就是这个故事的魅力所在吧!

无奈宿命下的自由与渺小
简单聊了本作的叙事,我们再回过头来,说一说本作的故事与表达吧!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本作所讲述的,就是平家由盛转衰的故事。
但这个故事背后,在我看来牵扯到非常多有意思的表达,这里就让我来逐一为大家梳理一下。
首先,是盛极必衰的宿命。
平家盛极一时,有着当下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力量;政治上,也几乎算得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态势了;这样的平家,又有谁敢忤逆、又有谁能扳倒?
但,随着重盛与清盛的逝去,在缺乏良好的沟通与管理能力之后,平家的盛世,却只在顷刻间,灰飞烟灭。

站在上帝视角,去复盘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平家落败的理由:
清盛过于自负,使其晚年招惹了太多仇家,最终导致了平家后来难以以一敌众。
重盛过于保守,虽然也曾违抗过父亲,但他最后选择委身作为平家与皇族之间的桥梁;而很显然的,这座桥梁一断,两边的矛盾自然就会不可调和。倘若他极端些,直接选择逆反父亲并完全臣服于法皇,又或者直接篡位称王,或许平家的兴盛还能持续。只是,这绝不是如此正直的他,会选择的道路;毕竟,这么做,要嘛不忠、要嘛不孝。
再到后来,无论是维盛不足的统帅能力,所导致的屡屡败绩;还是让宗盛这成天只懂得享乐的人担当家主,导致整个家族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无法维持之前所积攒下来的权利与人脉,反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渐渐消耗掉了。
是的,单看这个故事,我们就已经可以站在上帝视角,去审视这段历史,去思考如何规避这个宿命。
只是,本作想要表达的,很显然不是想要让我们去理性地分析平家的兴衰;
作品更多的,是想要让我们借由琵琶的视角,去看待这整件事。
确实,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作为平家当中的一员,我们又如何以个人的角度,去改变这样的结局呢?同时,面对着这样铁一般的事实,我们又能作何反应?
纸上谈兵当然容易,但遇到具体且切实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所能够改变的,其实微乎其微;
也因此,这才是宿命,才是属于平家的宿命。
而将这一宿命,以及当下的人间百态,残酷、却不失温度的展现到我们眼前,我认为就是这部作品,其中最具穿透力的表达了。

在面对此等宿命的人间百态中,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同时也是我认为作品最想要表达的,就是琵琶的态度了。
如同我前段就已经提到,琵琶于叙事上的作用,是借着她拥有上帝视角的事实,让同样拥有此视角的观众,能够透过她去了解与亲近平家众人,让我们能够迅速地与他们产生充足的情感链接。也是因为这样,我们不难发现,琵琶个人情感的展现,在中前期是极其收敛的;像是第一集她父亲的死,作品就非常草率的带过了。
但,从第七集末尾开始,当琵琶离开平家之后,作品开始对这个角色,进行了更深入的描写;也是从此刻起,琵琶不再只是个摄像机般的工具人,而逐渐在这个故事中,形成了更加具体的定位。而这个定位,在第九集,当她寻找到其母亲之后,确立了下来。
比起真正的平家人,琵琶一早就知晓了平家的宿命;但弱小的她,身为外人的她,什么都做不到。但,在遇见了同样知晓自己命运的母亲的时候,她从母亲那里知晓了自己应该怎么做;即便什么都改变不了,即便命运不可撼动,我们依旧可以祈福、依旧可以祝愿他们幸福。

这其实是很矛盾的:如果结局是悲惨的,如果命运是残酷的,那么祈福又有什么用?他们又怎么可能感到幸福呢?
可,即便最终的结局如此不幸,但我们仍然可以由衷的希望,在这个命运到来之前,他们能够“活在当下”,能够感受到片刻的幸福。
而这,也是为什么到最后,琵琶会选择亲眼去见证这一切。
琵琶不是去见证结局的;这个结局,她在一开始就知晓了。
她去见证的,是结局到来之前,这些她满怀情感的人,是否能够有那么一个瞬间,幸福过?
最终,他们又会以何种姿态,去直面自己的命运?
而这,其实也是我们会观看这部作品的理由。
他们的结局,我们一早就已知晓;但比起结局如何,我们或许更在意,他们在走向这个结局之前,经历过什么。
这同时也是本作面对宿命的态度:
即便是不可撼动的命运,即便结局一早就已经定死,我们仍有享受每一天的权力,我们仍有选择如何去面对这个命运的自由。
换言之,即便在感性上,我们依旧会因为这样的结局而感到哀伤;但,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却不会过度悲观,甚至能够从中,收获到些许积极的力量。

但是,如果我们恢复理性,用更加冷静的视角去看待本作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作品的另一重表达。
本作虽说大部分的重心,都围绕在平家身上;但到了后期,我们也不难发现作品特意花费了一些笔墨,去描写源家当下的兴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品虽然着重笔墨在写平家的衰亡,但它也悄咪咪地,告诉我们观众,之前险些灭亡的源家,却也因此兴盛了起来。
所以,如果我们跳脱出平家的视角,从更加宏观的、从历史大势的角度去看的话,平家的衰亡,本身就只是其中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平家衰亡,有源家顶替;源家没落,也还会有新的君王或体制去替代;历史起起落落、命运沉沉浮浮,而作为其中的普通人,面对着这样更加庞大的历史洪流,我们就显得更加渺小了。
也因此,作品在第一集和第八集中,才会描写即便换了“统治者”,平民百姓依旧面对着相同的遭遇;毕竟,作为一介草民,他们才是最无法改变当下的人啊!
也就是说,理性上,如果用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个故事,我们其实反而会看到一个,以源氏家族兴起,作为收尾的“光明”结局;但,作品在此的表达,却显得更加的无力、更加的哀愁。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惊觉本作在表达上的妙处。
它在平家衰弱,这个令人感伤的故事里,意外的提出了一个,即使直面宿命,我们也能有相对自由的选择,这样积极的表达;
但跳脱出来,去理性看待的话,我们却会因为注意到历史的轮回,而更加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反倒在这样一个不那么悲伤的状态里,意识到这样一个更加残酷的表达。
这样三组相互对立的概念(感性vs理性、衰败vs兴盛、积极vs悲观),同时存在于一部作品之中,是本作最让我惊喜的一点。
毕竟,本作只有短短的十一集,也只讲述了一个说实话不那么复杂的故事;
但,它所具备的感染力,以及背后所蕴藏的复杂思想,却也早已远超一般短篇动画,所能够承载的内容了。

总的来说,《平家物语》是这个季度里,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
它虽然多少因为其叙事上的跳跃,造成在观看过程中,剧情或情绪多少会有些断层;但,考虑到故事本身的时间跨度,以及原作本身就是这样的叙事风格,作品还能够将这个故事讲述得足够清楚,也足够让人感到共情,这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而在这样的基础下,本作还能够同时表述出多元且复杂的表达,让人在看完这个故事之后,能够留下如此强烈的余韵,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在最后能够征服我们这些观众的理由吧!
所以,我非常推荐这部作品;尤其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那么本作无疑是对它来说,一段最佳的注解了。
简单评分:9.1/10
ps:在看完整部作品之后,再回看本作的叙事,说实话这样带有跳跃性的叙事方式,其实也有可能是有意为之的。一方面,是这样的跳跃性,能够更好地将命运的不可抗力,也就是内核中有关宿命的表达,给更有意识地展现出来;毕竟,上一秒还信誓旦旦地想要做些什么,下一秒一切就已成定局,这样的落差,更加突显了其中的无奈。而另一方面,刻意撕裂情绪的连贯性(包括部分配乐明显的不匹配),其实也有作品想要让观众保有理性意识的意图;尤其考虑到作品第二层,关于历史轮回的表达的话,确实是需要观众跳脱出平家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理性的角度,才比较能够意识得到的。
ps2:本作的OP、ED都很好听;尤其OP,在见证了整个平家的衰亡之后,看着这样的画面,真的很难让人不为之动容与感慨啊:

ps3:其实琵琶后期的所思所想,在我看来就是主创们,尤其是山田导演自己,对于这整个故事的态度;她和我们观众一样,无法触及这群活在历史里的人物,更不可能随意改写他们的命运。那么她所能做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为他们祈福、见证着他们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传达给更多的人,让大家能够从中看见、并知晓,在悲惨的宿命到来前,那一幕幕的辉煌。
ps4: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啊。对于专栏或作品有任何想要讨论的,也欢迎到留言区告诉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