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师小哲】后现代理论与二次元(2)——黑格尔之后

此篇来谈谈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发展的一些特点。本篇及之后的一些篇章都会用到赵敦华老师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二版)》的一些理论(毕竟比我自己说要专业一些)。仍然用比较通俗的说法,虽然会丧失一些严谨性。
上次说到,黑格尔试图创造一个包揽一切的哲学体系,但是后来的哲学家发现黑格尔的理论并不能解释一切事物。对黑格尔理论的修改主要有四条道路,这四条道路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
(1)用“物质”范畴代替“绝对精神”的范畴,即唯物主义的立场
(2)用非理性主义代替黑格尔的理性主义体验。当今非理性主义也有抬头的迹象。非理性主义的好处是比较好解释情感、生存体验、意志等,但是从这种角度出来的理论个性都比较强。
(3)用新的“经验”概念代替德国唯心论(黑格尔的哲学也是一种经验论)。这一路的子分支特别多,例如实证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
(4)德国学院派的用“精神科学”的哲学取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为基础的哲学体系
然后到20世纪,出现了两个重大的哲学运动,或者说“哲学革命”——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他们不仅试图解决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流派出现的新问题,更试图对西方哲学的传统进行整体和彻底的批判。现象学和分析哲学虽然要解决的问题是相同的,但两者一直是对立和竞争的立场,而且这两场“哲学革命”实际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但两者都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里简单解释下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和数理逻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简单来说,分析哲学的思路就是“我不知道一个命题的正确或错误,那我可以算出来”,包括维特根斯坦前期理论的核心也是“逻辑”。
在之后的哲学发展,暂且只说一下“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这一支还是很重要的,这预示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但我们发现,不管之后的哲学如何发展,哲学家们都不打算从“绝对精神”这种大、广、全的角度出来进行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构建,不管是从“人”“意志”“逻辑”“实事”(这个实事是现象学的一个术语,下一篇会解释),都不是像“绝对精神”一样的东西,而是更“基础”的一些东西。其次,哲学家们也不再试图构建一个能解释一切的哲学体系,比较典型的例如分析哲学发展到后期,所分析的概念越来越细节,分析过程越来越繁琐,还有例如结构主义等构建出某种结构并不是为了解释整个世界,而是解释很有限的一些东西。包括维特根斯坦虽然前期试图构建一套包揽一切的强逻辑主义的哲学体系,但后期他放弃了整个想法,后期他的理论是“语言游戏”可以解释一切,但并没有办法把不同的“语言游戏”统一在一起。
就这样,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发展渐渐地多元化,直到今天也随着其他学科一样变得碎片化。下一篇主要讲现象学的基本知识,然后再下一篇就可以正式开始后现代主义理论与二次元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