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软性电影和硬性电影
1933—1935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电影之争,这次论争主要是在左翼电影批评家罗浮(夏衍)、唐纳、尘无、鲁思等人与强调电影的艺术形式和娱乐功能的刘呐鸥、黄嘉谟、穆时英、江兼霞等人之间展开的。它是左翼文艺家与“自由人”、“第三种人”之间的论争在电影领域里的延伸。这场电影论争最初是因为刘呐鸥在其创办的《现代电影》杂志上发表《中国电影描写的深度问题》、《关于作者的态度》等文章之后而引发的。而“软性电影论”的正式提出,是稍后黄嘉谟在《现代电影》上发表的《硬性影片与软性影片》一文。他在文中认为“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事实上,尽管刘呐鸥、黄嘉谟、穆时英、江兼霞等人都攻击过左翼电影,但他们攻击的程度与所采用的基准皆有所不同,比如刘呐鸥以艺术价值为基准,而黄嘉谟则以娱乐价值为准绳。而在左翼电影批评人士的回击中,上述这些人的观点被冠以“纯艺术论”、“纯粹电影题材论”、“美的观照态度论”和“冰淇淋论”而统称为“软性电影论”。
一、软性电影和硬性电影之争
软性电影和硬性电影之争,虽起源于影片创作批评和美学等方面,但是在战争阴云下的国民政府现代化工程——所谓的”新生活运动“的语境下,这场争论迅速蔓延到意识形态层面,以致争论愈演愈烈。 所谓软性电影论者,大抵属于痴迷于电影院的城市作家,对城市生活投入也更敏感,是一个个贪恋沉迷于影像世界里的影迷,但他们在创作上却是持开放态度。1935年-1937年,他们共拍摄了19部影片,如《化身姑娘》《永远的微笑》《女财神》《弹性女儿》等具有一定观赏性且商业色彩较浓的类型电影。 而硬性电影论者,则更加关注影片内容上的意识形态导向性、现实意义和先进性,却忽略了电影形式和美学内涵,如《城市之夜》等影片。左翼影评人认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电影应该成为阶级斗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强大武器。王尘无强调:“电影是阶级意识的反映、阶级斗争的武器。”
二、软性电影
1.主张
软性电影的理论核心是反对左翼电影的意识形态性,提出了形式美学论和"娱乐”本位电影观。形式美学论的提出者是刘呐鸥,他主张形式主义的电影观,认为怎么描写问题比描写什么问题更重要。娱乐本位电影观的代表是黄嘉谟,他提出了“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激凌,给心灵坐的沙发椅”。后期代表人物穆时英则提岀了 “艺术快感论”,主张"艺术至上” “纯艺术”“纯娱乐”。
2.电影创作
软性电影论者黄嘉谟、刘呐鸥等人在大力宣传软性电影主张的同时,也创作了一批软性电影,如《花烛之夜》(岳枫导演)、《化身姑娘》(方沛霖导演)等。 这些影片在政治上反对左翼电影理论和作品中提倡的电影的政治性,实践自己提出的抽象审美娱乐的理论观点。
3.历史评价及影响
作为一种美学思潮,“软性电影论”在以往中国电影历史的叙述中,一直是被清算的对象。当历史尘埃落定,使得我们得以拭去种种意识形态的锈斑,仔细辨认“软性电影论”的思想来源、政治态度、艺术观念后,一味的批评或者全然不顾其历史局限性都是不公正和不客观的。 在中国文化的转型当中,软性电影论者强调“艺术”和“娱乐”的纯粹性,回避电影对现实关注的文化态度是保守的,在客观上起到了与国民政府在政治上扼杀左翼进步电影交相呼应的作用,不利于当时中国电影的转型与创新。 软性电影注重电影特性,尊重艺术规律,强调运用电影特有的形式、手段,表现并传达感情和情绪。应该说,这样的主张是建立在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之上,有助于当时国产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
三、硬性电影
1.主张
首先,强调电影的社会功能,硬性电影观认为电影应当承担起传递时代思想、揭露社会黑暗面的社会功能,以启蒙者的身份对大众进行政治启蒙和民族救亡。 其次,追求客观真实的艺术价值,硬性电影观认为一个作品的艺术价值取决于它反映现实的客观真实性的程度。因此,在创作过程中,电影人应该尽可能地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过于主观或虚构的情节和元素。 最后,强调电影的宣传和教育作用,硬性电影观认为电影应该成为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工具,通过电影向观众传递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引导观众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历史评价及影响
在硬性电影观的指导下,电影创作和评价更加注重电影的社会价值和宣传作用,强调电影的客观真实性和思想深度。在创作过程中,电影人会尽可能地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过于主观或虚构的情节和元素。在评价过程中,也会更加注重电影的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性。 然而,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硬性电影观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过于强调电影的社会功能和宣传作用,可能会导致电影的艺术性和娱乐性受到限制。同时,过于追求客观真实性和思想深度,也可能会使电影变得单调乏味,缺乏观赏性和吸引力。因此,在现代电影创作中,电影人需要更加注重电影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四、二者区别
1.软性电影,注重形式
20世纪30年代,一种唯美主义的艺术思潮,它排斥任何艺术以外的因素干扰电影创作,尤其反对让电影艺术去担负反映社会现实的职责,反对从政治或道德的角度去看待电影艺术。
2.硬性电影,注重内容
20世纪30年代,中国当下的民族危机和紧张的政治形式促使左翼电影相对忽略了电影的形式问题,应该暂时放弃对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要去拍摄有利于解决民族危机的影片。再者,中国传统文论向来比较重视艺术的内容,强调形式和内容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但强调内容是主,形式为辅。
参考文献
1.黄嘉谟.硬性影片与软性影片[J].现代电影,第1卷第6期(1933年12月1日). 2.唐纳.清算软性电影论[N].晨报·每日电影,1934年6月15日-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