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沁水县城关玉帝庙《重修舞楼记》碑考

2022-09-09 07:47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沁水县城关玉帝庙《重修舞楼记》碑考

《中华戏曲》 2000年00期 任孝温

玉帝庙又名玉皇庙,位于沁水县城城西,依定制坐北朝南,现存门楼、戏台、正殿、东西朵殿、献台及左右厢房等,存碑刻4通。除《重修舞楼记》外,另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玉帝庙记》,咸丰元年(1851)《金妆关帝高裸咽喉五瘟碑记》,及□正八年九月《重修关帝庙记》3碑。正殿祀玉帝,东朵殿祀关公,西朵殿祀高裸,另祀五瘟、咽喉诸神。

《重修舞楼记》碑刻今立于庙内正殿前东侧,笏头,高155公分,宽62公分,正书,碑阳正文如下∶

重修舞楼记

县治之西半里许,玉帝庙在爵,吾西关居民祈报处也。岁时伏腊,享祀有仪,行之祖父,停之子孙。相沿为古礼者。然尘潮厥所白,而忠乘平能,碎具无存。这明天启间余高王父有(供来小记)。亦称罪断于万历初年,而不知所创。则甘庙之远且久也从可知失。庙之南向则为慢,是甘人所为,这神听进来格也。岁月溢久,壁败媚,发乎有不支之势。岁之丁丑。修职邮奥公视社事,约网里卫若文然、事君顾无等华西席一带。更修之时。社众金以舞楼课公,公老且病。通不果。社众日:“很。大工也。修楼,重任也,非康说干练不可。”仔肩四展弟冕候公总共事,而东社则张子业广,西社则事子一臣也。于是同心协力,首先捐很若干两,次举督工若干人。诸于有众。沟谋金同。乃卜日之良,大机质材。大召匠民。兴上工。斯板干。柱础。饰光,不数月间而规制之,给之吴,视甘为有加焉。工峻问序于余,余维善西长居民。享于斯,视神于斯,每岁种秋。演乐陈姐,少长成聚子斯。细楼之说。以导天地之和,以道神明之稳。以哭万物之情。安可任其妈而不为之所那?昔苏文忠有古:“论事易。做事建,做事易,成事难。”天以数十余年之律媚律者,一旦作于请公之予。且成于请公之导也。得谓水甘之所与?方今量天子休养生息。子怎无无,薄海内外。饮天和食地德者。周常和声以鸣四家之盛。哥邑虽伸处山。两长(街),视华好),不此是陶唐道征线?自此以往,以话以熙。望陆给于下里有年有干。组大弱乎休明。则诗公之功。行将情之不朽。是为记。

赐同进士出身文林邮候逸知县壬午具未联被邑人尚五品真冰谨探

牧投经职郎策河县以较管训导事百级黄邑人典

耀先沐手敬书

总理社首邑增生樊远(以下管工、管级、住持道人等姓名从略)

龙飞乾隆三十一年岁次丙戌孟秋吉立

值得注意的是这通碑的碑阴,除记有“施财姓讳”若干外,还有“大明宣德七年建舞楼,西社捐施石柱六根,姓名誉记于后”等语,并记"乾隆二十八年重建舞楼□□",宣德间事显然是清代追记的。

撰碑人尚五品,《山西通志》说是∶“陵川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大通知县”【1】,生平事迹仅此。

碑称此庙“在县治西半里”,乃“西关居民祈报处也”。据《泽州府志》记载,沁水县玉皇庙有三,分别在东关、西关、玉岭〔2〕。现存之玉帝庙,应为《府志》所记在西关者。碑文继云∶“岁时伏腊,享祀有仪,行之祖父,传之子孙,相沿为古礼。”“伏”本指夏季伏日,“腊”指农历十二月,这里代指在这两个时节所举行的祭祀。这段文字说明了此间玉皇崇拜历史的悠久。

玉皇亦称玉皇上帝,或简称为玉帝,乃道教尊神。其名称首见于南朝陶弘景之《真灵位业图》,但这时,玉皇道君及高上玉帝仅为玉清境元始天尊之下属,而且还是两个神。《云笈七签》中,又称太上老君做玉皇,天尊之第九为玉帝,它们不过是三清的辅佐(3)。

唐代,玉皇在诗词著作中屡屡出现,不绝于书,可见民间信仰亦相当流行。至宋真宗时,玉皇大帝才真正变成了“神界皇帝”。《宋史·礼志七》记∶

帝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语辅臣曰∶“朕梦先降神人,传玉皇之命∶'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

这里的"帝"即宋真宗,他诡称梦中先祖说∶

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母感电梦天人,生于寿丘。后唐时,奉玉帝命,七月一日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为抚育苍生,无怠前志。【4】

真宗假借玉帝托梦,把其老祖说成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皇之一,继而又成为轩辕皇帝,赵家天子是为“正宗嫡传”。他又装神弄鬼,伪造符命,变民间之玉皇为国家正式奉祀之神,并于宫内滋福殿恭设玉皇像。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封玉皇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玉皇大帝之称盖始于此。同时,宋徽宗还把玉皇与传统奉祀的昊天上帝合二为一,上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吴天玉皇上帝"【5】,也就是后来的玉帝。

民间信仰的玉皇则集国家祀典与道教经籍为一体。一方面,玉皇仍是至高无上的天神,是宇宙间的真正皇帝;另一方面,民间以道教规定的玉皇诞辰正月初九,以及玉皇出巡日腊月二十五日为其重要祭日,进行祭祀活动〔6〕。

沁水县古属泽州,泽州关于玉皇崇拜的最早碑刻立于唐代,今存高平市河西镇巩村玉皇庙【7】。最早的有据可考的玉皇庙乃隋代所建【8】。

隋唐以降,玉皇崇祀在泽州一带仍很兴盛。从宋到清,各代均有碑刻记载此间玉皇庙的重修活动。在晋城市郊区府城村玉皇庙,至今仍有宋元塑像近百尊,宋以下碑刻30余通〔9〕,可见玉皇崇拜在这一带的深远影响。《重修舞楼记》碑中所言“行之祖父,传之子孙,相沿为古礼者",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概要反映。庙内舞楼建于何代,一直存有两说,双方各执一词,然因均无实质性证据,所以都未能说服对方,致使这一问题成为一桩“悬案”。

黄维若先生在《宋元明三代中国北方农村庙宇舞台的沿革》一文中以为∶沁水县玉皇庙戏台乃元代所建,证据是庙后水沟中有《重□□楼记》残碑,碑文内叙“庙之南向,则为舞楼,等据旧碑,盖元至正壬申创修以达神听邀来梧也"【10】。为补证此舞楼始创于元代的说法,他指出∶元末亭榭式舞台发展极盛,但因其逐渐不能满足演出发展的要求,而出现了变革的征兆。变革主要在于舞台构架发生了重大变化,直接后果使得舞台平面由正方形变为长方形。玉皇庙戏台即是这样一种过度类型的舞台,其外观与前期舞台无甚区别,但放弃了亭榭式的扒梁构造,转而采用正统厅堂式的五架梁样式。梁架乃木构建筑物之中枢,扒梁构造在元代舞台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有缺陷,即当舞台要向两侧扩充时,梁架就会变得极为复杂,且纵横两向扒梁受力不均,于是采用了厅堂式构造来替代。

黄先生对元末舞台构造的变化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且他所举的碑文倘若存在,二者之间又可相互参证。然而,据我们数次对此庙考察,并没有发现黄文所引之残碑,而且元至正间根本就没有壬申年,所以黄先生所谓此舞楼建于元代的说法就很值得推敲。对此观点,杨太康、车文明二先生《关于古代戏台考察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就提出了相左意见,以为戏台建于明代〔11〕。他们在实地考察之后,也发现黄文中所引残碑并不存在,同时也从构筑形制上佐证以上结论。杨、车的文章虽推翻了黄说,然其结论仍无确据,亦难以服人。

其实,关于玉皇庙舞楼之始建年代,只要我们搞清楚玉皇庙之始建,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关于此庙肇始,碑文称∶“溯厥所自,而志乘罕载,碑具无存。独明天启间,余高王父有《供桌小记》,亦称鼎新于万历初年,而不知所创。”具体到舞楼之建,又说∶“庙之南向,则为舞楼,盖前人所为,达神听邀来格也。”而碑阴又刻“大明宣德七年建舞楼,西社捐施石柱六根,姓名誉记于后。"这似乎证明了至迟到明宣德七年(1432)舞楼就已存在。

然而据可靠资料,以上记载显然有误。《泽州府志》卷二一“寺观”条有载∶“玉皇殿二,一在城西玉岭下,岭以殿名,峦峙松翳,踞邑上游。一在榼山东,明嘉靖三十一年王壁建,刘东星撰记。"【12】这里漏记了东关玉皇庙,但其余两庙与前引《府志》所谓∶“玉皇庙有三”则完全吻合,刘东星所撰碑记今仍可见全文,题为《玉皇庙记》(附碑),载《府志》卷四六之“杂著”(13)。分析碑文并参考《府志》、《晋城金石志》,刘氏所记当即此庙。碑中说∶“邑旧有修真庵一区,傍多隙地,故椽王公廷献募缘鸠工,创建玉皇殿三楹。”又说该庙“创始于嘉靖三十一年,落成于万历六年,廷献名壁,立社学,其功德甚多”,与《府志》合,同时亦与尚五品《重修舞楼记》中所称“鼎新于万历初”一致。

撰碑人刘东星,《明史》本传记∶“字子明,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大学士拱摄吏部,以非时考察,谪蒲城县丞”,后曾擢工部尚书【14】。

碑文追述了庚午年(隆庆四年,即1570年)作者亲历的一件往事

余以谏官戆直忤时,谪丞关洛,蒙恩贷还,过里社,中暑病狂,几不起。先大夫率幼子彷徨祷焉,仰籍神麻,勿药而愈。里人感兹响应,益修虔事,岁时伏腊,香火不绝。丐余一言为记……此事与本传所记"谪蒲城县丞"亦合。

据此,我们即可推翻黄先生之说,而为杨、车二先生的立论找到确凿的证据。而《重修舞楼记》之碑阴所刻“大明宣德七年建舞楼”,亦应为清代立碑人的失误。据刘东星所撰碑记,玉皇庙的创修活动本肇始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后因故中辍,至万历六年(1578)方才完工,前后持续达26年之久,所以清人尚五品才称“鼎新于万历初年,而不知所创”。尚氏没见到明人刘东星的碑刻,冒然说"不知所创",实难辞其不察之咎。至此,我们完全可以确定∶玉皇庙及其舞楼均为明代所建。铁证如山,不必争论。

关于此间的戏曲活动,从尚氏碑文中首先可以看出本地百姓对戏曲的重视。“舞楼,大工也,修舞楼,重任也,非慷慨干练不可”,可见舞楼及戏曲活动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其次,从碑文所谓“每岁仲秋,演乐陈俎”来看,庙中盛大的报赛活动当在秋季,即农事已毕之后,承袭休息农功的传统。光绪版《沁水县志》亦记载

乡野春则祈谷,……秋则报赛张剧,盛列珍馔,近年城乡用面作麒麟、狮、象等形,涂以丹碧,加以金饰,彼此争胜,用以供神。【15】

这里的“报赛张剧”,指的正是秋季里的祭祀演剧活动,而且从“盛列珍馔”“彼此争胜”的情形可见此类活动之盛。清代沁水人樊度中所谓“台上弋阳唱晚晴,台前百戏闹童婴”的诗句,就形象地再现了戏曲演出时的热闹场面。

清代遍布各地的舞台演出题壁也可佐证以上结论,沁水县郑庄乡中乡村舞台及沁水县嘉峰镇下潘河村舞台,均留有清代戏剧演出的题壁【16】,可作为我们了解玉皇庙演剧活动的参考。两处题壁之中,又以后者内容较丰,全文如下∶

仁义班 咸丰元年六月二十七日 凤邑赵良起兴然出笔全家福 金科杖  巧合缘  男女魁 金龙寺  隐龙案藤花杯 打樱桃  法门寺  双冠诰 大赐福  盗 镜杀  路  投 亲  相  验  花  园  四  门 捉  奸

以上剧目之中,《金科杖》、《男女魁》、《打樱挑》、《法门寺》、《双冠诰》、《大赐福》等都是存本的上党梆子剧目。可见当时本地梆子已占据了戏曲演出的舞台,这恰恰又是清代花部勃兴的形象史证。

玉皇庙的舞楼现存建筑仍基本完好,歇山顶,基高1.1米,通阔7.1米,入深6.8米,近似方形,前面设二辅柱。据庙内碑刻记载,舞楼已屡经修葺,而这也意味着庙中演剧活动的持续不断。舞楼与对面献台距离为13.4米,东西厢房相距15.7米,而东西厢房二层均为看楼,乃妇女儿童观剧之所,加上宽9.5米,深3.8米的献台,这样可观的空间里容纳的观众自然不少。到后来,玉皇庙的戏剧演出比尚氏所记更为频繁,时间不仅仅在仲秋。据本地老人王瑜回忆,庙内每年最少要举办三次庙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开始,每次要持续三四天,庙会期间都要唱戏。而对于本极少娱乐机会的百姓来说,看戏应该是他们极其重要的一种娱乐方式,构成了他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所以,即使从实用娱乐角度上,这一舞楼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实际作用。也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尚五品才在碑文中说∶"安可任其凋敝而不为之所耶”

尚氏碑刻在记述修建活动的同时,还反映了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文人的戏剧观∶“短舞楼之设,以导天地之和,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作者仍然承袭先儒对古乐的阐释,认为戏曲的功用在于调和人、神之间的关系,在于摹状人情世态,显然是要将它纳入到"礼乐教化"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去。

即使下面一段碑文中“以鸣国家之盛”的说法,其实也未跳出古儒“乐与政通”的樊篱。

方今圣天子休养生息,子惠元元,薄海内外,饮天和食地德者,罔弟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吾邑虽僻处山陬,而歌《康衢》,祝《华封》,不犹是陶唐遣俗哉?

“《康衢》”意指康衢谣,《列子·仲尼》载∶

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欤,不愿戴己欤?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尧乃微服游于康肴,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大夫曰∶“古诗也。”【17】

后因称歌颂盛世之歌为“康衢谣”。“《华封》”源于《庄子·天地篇》,又称“华封三祝”∶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18】后因以“华封三祝”为祝颂之辞。碑文从“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的观点出发,结合作者所处的“康乾盛世”,极力推崇戏曲“鸣盛世之盛”的政治功能。并且不无期望地说∶“自此以往,以恬以熙,笙瑟洽于下里;有年有干,鼓吹扬乎休明”,既反映了作者作为盛世时期得志文人踌躇满志的心态,同时也表现了他作为正统儒士戏曲观念的偏颇和局限。对此,我们虽不能苛责,但也不可不察。

(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硕士毕业生)

附碑

玉皇庙记

宋李昌龄注《感应篇》称∶天帝有玉皇,主天事,称大天尊。进于理宗,世传其书事应甚,悉足为炯戒。后之人崇信供奉,谨自国都达于郡邑,在在有之。邑旧有修真庵一区,傍多隙地,故椽王公廷献募缘鸠工,创建玉皇殿三楹,筑土为基,庇材为栋,合群力而共作之,秩秩有序矣。廷献不谷,功中辍。厥嗣宗功,惧前修之或坠也,乃捐赀饬工,飞亮重檐,涂以丹膳,肖像其中,辉煌赫奕,望之俨然。庚午,乃孙从周举于乡,乡人士金谓神应不爽。余以谏官戆直忤时,谪丞关洛,蒙恩贷还,过里舍,中暑病狂,几不起。先大夫率幼子彷徨祷焉,仰籍神麻,勿药而愈。里人感兹响应,益修虔事,岁时伏腊,香火不绝。丐予一言为记,诗不云乎∶皇矣上帝,临下有赫。又曰∶小心翼翼,昭事上帝。是天之与人云降,上下固相为流通。人之承天,善善愿恶,亦各以类报。文王之墨顺帝则,成汤之顾提明命,皆善承天者也。多福之怀,百禄之荷,岂偶然哉今以天地而祀于一乡,以村疃而拟秦坛之建,其事若僭。然天之照临,及尔出王,及尔游衍,固不以穷乡僻壤、下土细民而有所遗。而神道设教,因严致祀,圣人所不废。则是庙之设,困纲维人心之具,劝善惩恶之大防,又岂徒饬土木,崇不经之祀己哉?且也榼山西峙,沁河东注,左卑右高,堪舆家有补修之说。是庙作镇震方,补缺塞向,风气既聚,人文焕发,庙貌透新,灵异斯显。事几会逄其适,神人相为协应,固一邑昌明之会,而年谷顺成,比阔相聚,无流离迁徙之忧;生齿日繁,礼教益崇,无健讼豪夺之习。虽父兄故老,长厚成俗,有以教导之。而默牖其衷,乃起善念,彼不畏于人者,独惧谴责之,及神功又焉可诬也?创始于嘉靖三十一年,落成于万历六年,廷献名壁,立社学,其功德甚多,此特其一节云。宗功名九,叙封任县知县,汝濂仕赵州知州,其施财姓氏,久远莫考,不备载。

(录自清雍正十三年版《泽州府志》卷四六“杂著”)

注释∶

【1】《山西通志》册五,页2013。中华书局,1990年第1版。

【2】清雍正十三年版《泽州府志》册四,卷二十“坛庙”,页9。山西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翻印,1981年。

【3】可参考宗力、刘群编《中国民间诸神》,页27。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5〕《二十五史·宋史》卷一百四,礼七,吉礼七,页552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可参阅马书田《华夏诸神》,页36。北京燕山出版社,190年版。

【7】《晋城金石志》,页23。海潮出版社,1995年第1版。

【8】【9】《晋城金石志》,页45。

【10】参见《戏剧》1986年第1,2期,1987年第3、4期。

【11】参见《中华戏曲》第11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2】《泽州府志》册四,“寺观”,页9。

【13】《泽州府志》册十三,“杂著”,页82——83.

【14】见《明史》本传,册十九,页5879。中华书局,1974年第1版。

【15】转引自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页638。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16】李近义《泽州戏曲史稿》,页338、348。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7】《诸子百家经典集粹·列子注》卷二,页1594。黄山书社出版,1997年第1 版。

【18】《诸子百家经典集粹·庄子集释》卷二,页1386。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市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沁水县城关玉帝庙《重修舞楼记》碑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