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清热解毒,疏利肝胆治愈。患者孙先生,25岁。患乙肝一年有余,
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清热解毒,疏利肝胆治愈。患者孙先生,25岁。患乙肝一年有余,乙肝五项检查:HBsAg(+),HBeAg(+),HBc(-);肝功能检查:ALT:230(IU/L)。曾服“联苯双脂”等降酶药,ALT始终在100(IU/L)以上。 现肝区疼痛而胀、口苦、不欲饮食、头晕、疲乏无力、腰痠痛、小溲赤秽、大便不爽。望之面如尘垢不洁、舌红、苔白腻挟黄色、切脉弦滑。辨为湿热毒气侵犯肝胆,疏泄不利。 治宜清热解毒利湿,疏利肝胆气机。疏方:柴胡、黄芩、茵陈、土茯苓、凤尾草、草河车、炙甘草、虎杖、大金钱草、垂盆草、白花蛇舌草、土元、茜草。 服药七剂,肝区胀痛、口苦、尿黄诸症明显减轻,饮食好转,面色转润,守方加减治疗。一个月后复查肝功,ALT降至28(IU/L)。再与上方加减进退,巩固疗效。其后多次化验肝功,ALT值稳定在正常水平。 病毒性肝炎多由“湿热毒邪”内侵所致,先病肝之气分,继而由气及血,病入血分。本案患者为肝炎病在气分,其临床特征是:肝区胀满疼痛、纳呆、恶心、恶闻腥荤气味、倦怠嗜卧、小溲赤黄、大便不爽、脘腹胀满,面生尘浊、如生油垢,舌体大、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或弦数。血液化验检查一般可见转氨酶与TTT升高等。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目前我国现症CHB 患者约2 千万人, 每年有23 .7 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相关疾病, 其中15 .6 万人死于肝癌 。目前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 拉米夫定、干扰素是目前公认的抗病毒有效药物, 对HBeAg 、HBV—DNA 有较高的阴转率, 但近期疗效仅为40%~50 %, 停药后易复发, 且与患者应答反应性有关,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医药防治本病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值得我们总结和研究。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根据其临床特点, 一般归属于中医学胁痛、黄疸、积聚、臌胀、虚劳等范畴, 多属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目前治疗上多采用清热解毒、健脾化湿、调肝理脾、化瘀益气、滋养肝肾等法治疗。 病因病机: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入是致病的主因, 慢性乙肝的病因属疫气范畴, 其病理属性为湿热疫气侵袭, 胶固难解, 损及肝脾, 伤及气血阴阳, 并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邪正盛衰演变的复杂病理格局, 病势迁延难愈。其病理基础概括为郁、湿、热、毒、瘀、痰, 病位在肝, 涉及脾肾二脏。目前毒邪致病论是慢性乙肝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理论,毒邪作为致病因素, 常分为两类, 一是外来毒邪, 简称“ 外毒”,包括六淫郁久化火成毒和疫疠之毒, 如现代医学致病微生物(病毒、细菌)及各种污染等;二是内生毒邪, 简称“ 内毒”, 系由于脏腑功能失常和气血运行障碍, 使体内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蓄积过多, 邪气亢盛, 损害机体而转化为毒, 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毒邪应包括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 辨证论治:主要分为湿热内蕴、湿阻脾胃、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肝脾血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等证类, 分别采用清热利湿、健脾化湿、调肝理脾、行气活血、滋补肝肾、健肝补脾养血、温补脾肾、益气养阴等治法。方剂多选茵陈蒿汤、茵陈四苓散、逍遥散、归芍异功散、血府逐瘀汤、一贯煎、归脾汤、茵陈术附汤等加减。为了临床辨证分型论治的规范, 一般分5 型论治:(1)湿热中阻型之热重于湿者治以茵陈蒿汤清热利湿, 佐以通便;湿重于热者, 治以利湿化浊, 佐以清热, 以茵陈五苓散加减;湿热并重者, 治以利湿化浊, 清热解毒, 以甘露消毒丹加减。(2)肝郁脾虚型以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加味疏肝健脾。(3)肝肾阴虚型以一贯煎养阴柔肝。(4)瘀血阻络型以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5)脾肾阳虚型以肾气丸合五苓散温补脾肾。 中医治疗本病遵循中医学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方法, 宏观调控, 一方面注意扶正祛邪、调理气血、分消痰瘀的应用权变, 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法则运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医学, 微观辨证, 针对性的运用抗病毒、抗肝纤维化、保肝降酶中药, 有效控制病变进展, 起到改善症状、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修复及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实践证明, 中医药防治本病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持久的独特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推广。 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是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缺乏理想的方法。随着中医药防治本病研究的不断进展,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临证时处理好虚实、气血、湿热、痰瘀等问题, 则能进一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