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朗读和导读9例之三
“读”占鳌头----朗读和导读9例
张学伟
1、想象导读
(1)《趵突泉》——抓住标点想象
2009年,郑州,“全国语文高峰论坛”活动。
台上,一位青年教师老师正在上课,他执教《趵突泉》一课。
课堂渐入高潮,学生正在大声朗读描写大泉的精彩片段:
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
这一段很经典,老师们都愿意在此处下力气,让学生读好,悟好,甚至当堂背会。当然,通常采取最多的方法是朗读,加上想象。
“学伟,对这一段的教学,你有什么想法?”坐在我旁边听课的张赛琴老师忽然问我。
“我………好像也没什么想法。”我还真没想出什么好招儿。
“我是问你,假如你来教,这个‘冒,冒,冒’怎么教?”张老师语气温和,但不依不饶。
“我………要不您提个醒?”只好耍赖了。
“你看,假如换换标点,怎么样?”
“换标点?”我眼前一亮,赶紧把目光收回到课本上,不,是聚焦在“冒,冒,冒”这处细节上。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紧盯在那两个逗号上。那,仿佛是打开这一段教学灵感大门的金钥匙。
对了,聪明的同行,你一定猜到了!我在想——假如我是学生,换标点,我会把逗号换成什么呢?
听完课,赶紧聚到张老师房间讨论。
“我觉得——学生首先会换成感叹号!”我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还会换什么呢?”她在启发我,等待我“花开的声音”。
“还会——换成省略号吧?”我不敢肯定。
“对!”张老师声音突然提高,好像有些兴奋,“那么,感叹号、省略号、逗号各有什么不同,你想过没有?”
于是,我又陷入沉思,脑海中开始“翻江倒海”。我在寻找,拿一根能牵动我思维的藤。
忽然想到了支玉恒老师的经典课例《草原》。
在教学第一段“草原美景”时,支老师抓住作者的感受——初入草原,想“高歌一曲”;深入草原,想“低吟一首”——让学生朗读、揣摩、感悟、品味。课堂的精彩自不必说,那浓浓的韵味也久久不绝。
是啊,老舍先生初入草原,他说“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高歌一曲”?是因为老舍先生受到了震撼啊!广阔的草原,一碧千里的原野,让身处北京胡同小院的老舍先生怎能不激动万分?怎能不“高歌一曲”?此时,如果让他选择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一定会选——感叹号!
然而,当老舍先生久久的站在草原,久久的品味草原,他又说“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为什么这时却要“低吟一首”?因为他已经完全陶醉了,草原的美景让他只想轻轻地吟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此时,再让他选择标点符号,他一定会选择省略号!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其实,我们每个人看到令人震撼的美景,是不是都是这样的情感波折——先是惊叹(感叹号),然后陶醉(省略号)?
而《趵突泉》正好也是老舍先生的作品!看到“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不知疲倦”的大泉,可以想象,他一定又走了一遍和看到草原时一样的心路历程,那就是——惊叹,陶醉!
感叹号和省略号正好打开了想象,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还原作者看趵突泉的情感变化过程!
茅塞顿开!我赶紧把这些收获向张老师汇报。
“就是这样!课文中为什么是逗号呢?因为趵突泉冒水日夜不停长年不息,是一种常态,也表示作者从沉醉中走出,心情归于平静。对吗?”张老师做了总结。
“妙!这样,一个小小的换标点,让学生走一遍作者看泉的情感变化过程,牵一发动全身,太棒了!”我不禁欢呼。
这个课例中,对“冒,冒,冒”这一处标点的揣摩,激活了学生想象,学生会一下子进入情景,和作者一起来观察欣赏和感受。学生的生成一定非常精彩,无论说还是写。因为想象的闸门已经打开,情感的泉流已经涌动,情动而辞发,想不精彩都不行!
一处小小的标点的斟酌,激发了想象,引爆了课堂!学生对语言的感觉,不止于文字,还要关注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