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省右玉县善家堡墓地文化因素分析

2022-10-16 08:09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省右玉县善家堡墓地文化因素分析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10年02期姚妍晶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

右玉县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的西北部,秦初称善无,西汉时为雁门郡治,东汉时为定襄郡治,历来是内蒙古进出晋北黄土高原的要道。

善家堡位于右玉县的西北境,地处苍头河支流十里河的上游。199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此清理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长方形土圹竖穴墓23座①。墓地呈带状排列分布,未发现葬具痕迹,其中单人葬15座,多为男性,儿童墓1座合葬墓共计5座,分为成人与儿童合葬和男女双人合葬两种情况。出土文物包括陶器、铜器、铁器、金器、骨角器、玉石器、漆木器共413件。陶器以罐为主,偶见杯和碗。青铜容器、兵器、工具和装饰品等91 件,包括缓、罐、带扣、指环、钏、钱币等。金器12件,均为装饰品,以牌饰为主。铁器77件,以工具类为主,如斧、锤头、锄、刀等,还有武器,矛和镞等。骨角器41件,玉石器153件,以装饰品居多,还包括一部分生活用具。另有漆器、蚌珠。

总体来看善家堡墓地无论是墓葬形制还是器物特征都带有强烈的北方游牧文化因素,但文化面貌较为混杂。本文将其与文化面貌较为明确的早期拓跋鲜卑墓葬、早期东部鲜卑墓葬、匈奴墓葬、汉式墓葬以及乌桓遗存进行比较,分析各种文化因素的构成情况,讨论其族属。

一、善家堡墓地的早期拓跋鲜卑文化因素

东汉时期早期拓跋鲜卑遗存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地区,包括拉布达林、扎赉诺尔、伊和乌拉等墓地。另外赤峰地区的南杨家营子、苏泗汰墓地被认为是拓跋鲜卑南迁途中的遗存。善家堡墓地与早期拓跋鲜卑墓葬存在较多共性。

早期拓跋鲜卑和善家堡均流行土坑墓,墓主人头朝北,单人葬占多数。在善家堡墓地,墓主人头侧或顶部一般会放置一个陶罐或者铜、铁镀,有的罐上压一个石块。早期拓跋鲜卑墓葬中亦有头部置陶罐的现象,例如拉布达林M13等放在右侧(图一,1、3)@,伊和乌拉M1放在头骨左侧③。两地都有叠葬现象,但善家堡为成人与儿童上下叠葬,上层葬儿童,下层葬成人(有的是男女合葬)早期拓跋鲜卑为成年男女叠葬,如扎赉诺尔墓地M3008④,上层为女性,下层为男性。不过早期拓跋鲜卑的殉牲现象更发达,善家堡只有M2、M3随葬动物骨骼。早期拓跋鲜卑墓多数有木棺,墓葬平面和木棺成前宽后窄的梯形,木棺前高后低,善家堡墓地仅有M3为梯形墓(图一,2、4)。

善家堡墓地有手制夹砂灰陶和轮制泥质灰陶两种,其中夹砂灰陶有21件,泥质有8件。在早期拓跋鲜卑墓葬中,较为粗糙的手制夹砂陶比例较大,1986年在扎赉诺尔墓地中出土陶器共14件,其中仅有1件泥质,其余均为夹砂。善家堡有19件夹砂侈口罐,按腹部形制可分为鼓腹罐和长腹罐,一般为方唇或者圆唇,卷沿较多,口沿下部饰有戳刺纹,为炊器因而布满烟食(图一,5、6)。一般认为这种侈口长腹罐和侈口鼓腹罐是早期拓跋鲜卑的典型器物,在扎赉诺尔、拉布达林、嘎仙洞@和南杨家营子⑦等占陶器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图一,8、9)。早期拓跋鲜卑陶罐口沿多弧立沿,一些有圈足。善家堡墓地中有假圈足的陶器有2件(M11∶1、M9∶13)。早期拓跋鲜卑双耳罐流行,拉布达林的双耳壶和扎赉诺尔的双耳鼓腹罐、双耳陶壶都是较为典型的器物,善家堡出有类似双桥形耳鼓腹罐(图一,7、10)。一般认为戳点纹是早期拓跋鲜卑陶器的典型纹饰,常饰于口沿下部。扎赉诺尔发现的26件夹砂陶有17件饰戳点纹,扎赉诺尔圈河古墓④件夹砂陶均饰戳点纹。善家堡墓地有17件夹砂陶饰戳点纹。

善家堡墓地的铜器组合与早期拓跋鲜卑相似,以日用器皿和装饰品为主,另有武器和钱币。其中善家堡出土的铜镀(C∶3)为球腹、口外侧立双耳,与扎赉诺尔1号墓@和林西苏泗汰”的铜镀相似,但不是圜底(图一,11、13)。装饰品中的带扣、指环、钏和管状饰在早期拓跋鲜卑墓中也常见。其中善家堡M14的带扣,下弧处向内弯成对应双钩,与拉布达林M24的类似(图一,12、14)。善家堡墓地出土的铁制武器等同样见于早期拓跋鲜卑的一些墓葬,例如M1和M17的铁矛和扎赉诺尔、拉布达林的形状接近,为柳叶状,骸为圆筒形(图一,15-18)。

早期拓跋鲜卑骨角制品发达,善家堡墓地中几乎每座墓中均出有骨角器,一部分为生活用具,一部分为装饰品。其中"弧形器"应为早期拓跋鲜卑使用的弓弭(图一,19-21)。“柳叶状饰”按其描述颇象拉布达林鲜卑出土的弓把。一些菱形饰、弧形饰、长条形饰见于扎赉诺尔和拉布达林等墓地。早期拓跋鲜卑墓内常随葬羊矩骨,扎赉诺尔出穿孔羊矩骨12个,南杨家营子出羊矩骨5个,善家堡M9和M15亦见。

善家堡墓地出有两件金牌饰,其中一件为鹿纹饰牌,鹿做回首状,头部镂空(图一,22)。这种鹿纹饰牌是早期拓跋鲜卑的典型器物,扎赉诺尔的铜三鹿纹饰牌和林西苏泗汰的金鹿纹饰牌与善家堡风格相同(图一,23、24)。

二、善家堡墓地的早期东部鲜卑文化因素

东汉时期早期东部鲜卑遗存多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和辽宁省朝阳地区,主要墓地有六家子、舍根和北玛尼吐等。善家堡墓地与早期东部鲜卑墓葬有一些相同之处。

早期东部鲜卑墓葬一般成排分布。以竖穴土坑墓居多,亦见石棺墓。土坑墓平面长方形,少数为梯形,木棺不普遍,这些都是善家堡墓地的特征,且两地殉牲都不发达(图二,1、2)。

早期东部鲜卑泥质灰陶占多数,陶器组合也流行侈口长腹罐和侈口鼓腹罐,多为平底或者内凹。善家堡墓地中的泥质陶器8 件,大部分平底,少数内凹,其数量不及总量三分之一,其中侈口长腹罐和侈口鼓腹罐5 件。善家堡M21的侈口长腹罐与北玛尼吐M15°的形制接近,侈口鼓腹罐(C∶1)与大安渔场M207@的形制相似(图二,3、4、6、7)。早期东部鲜卑流行舌状唇陶器和截颈壶,善家堡未发现。早期东部鲜卑器物纹饰简单,有些素面,大安渔场的大部分陶器无纹饰。其它纹饰如篦点纹、网格纹、几何形纹、八字纹较发达。善家堡墓地的泥质灰陶仅1件素面,其它纹饰有弦纹、三角纹、麦穗纹等。六家子墓地中的两件小口罐与善家堡的小口、大底、鼓腹罐形制很相似,这类陶器在其它早期东部鲜卑墓葬中并未发现,应该是源自匈奴的文化因素(六家子墓地被认为可能属于匈奴后裔东部鲜卑宇文部)(图二,5、8)。

早期东部鲜卑的铜器主要有铜镜、钏、指环、带钩、带扣、牌饰、镞、钱币等。其中铜带扣形制与善家堡的相似,弧下竖直平行(图二,9、10)。早期东部鲜卑与善家堡的骨角器均不甚发达,但也见有形制相似的器物,善家堡M2与大安渔场M207出土相似的骨弓弭,弧形,一端较宽有凹痕,一端细长(图二,11、12)。

善家堡墓地出土1件金制马形牌饰,这类牌饰在早期东部鲜卑比较常见,其风格同于六家子和后宝石墓地(图二,13-15)。

三、善家堡墓地的匈奴文化因素

东汉时期的匈奴遗存主要位于河套和漠北地区,中国境内的主要墓葬有西沟畔、倒墩子和补洞沟等。善家堡墓地可以见到匈奴文化因素。

匈奴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宁夏倒墩子墓地还见有偏洞室墓和石椁墓。倒墩子M1北壁挖有一小龛,内置陶罐。善家堡“个别墓设有小龛”,M4,“头前部挖一深0.45米的小坑,大小仅容陶罐1件”。

在陶器形制上,善家堡M16的小口鼓腹罐与匈奴的典型陶器很相似(图三,2、5),而M11的侈口罐与补洞沟M1°的接近(图三,1、4)。一般认为,水波纹是匈奴陶器上的典型纹饰,而善家堡M4的小口大底罐上也见有水波纹(图三,3-5)。

匈奴器物常见动物纹样,运用镂空或浮雕手法,善家堡墓地随葬器物亦见有此种风格,如龙凤纹(C∶6)和镂空花瓣形(M9∶7等)的铜带扣。鹤头饰、鸟头饰等铜制动物头饰见于西沟畔【等墓地,善家堡出有铜制鹿头饰1件(C∶7)。善家堡墓地铜镜均残缺,应是受到匈奴打破铜镜的"毁器"习俗影响。善家堡M16的铁镀口微侈,口沿立双耳,圆腹,与补洞沟的I式铁镀相似(图三,6、7)。

善家堡墓地的角鳄、玉熊与西沟畔的龙纹石熊形制接近,锥形微弧,尖端锐利,后端圆润。这种用来解绳索的工具,适合游牧生活(图三,8、9)。

四、善家堡墓地的其它文化因素

关于乌桓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目前尚有争论。曾庸先生认为西丰西岔沟墓地⑩属于乌桓遗存@。刘谦先生认为辽宁义县保安寺墓属于乌桓®。郑君雷先生认为辽宁锦县昌盛石椁墓@与汉魏辽东属国有关,应系乌桓或者鲜卑墓葬⑧。另外提出滦县塔坨墓地@是讨论乌桓遗存的重要线索®。田立坤先生对辽西汉魏墓葬的乌桓文化因素也进行过分析@。笔者依据郑君雷先生和田立坤先生的分析,认为善家堡墓地也见有乌桓文化因素。

善家堡陶罐(M17∶1、M4∶2)肩部堆塑四个鼻形颦,铜杯(C∶5)一侧肩部塑把手,这种风格的器物在早期鲜卑和匈奴墓葬中并未发现,却见于塔坨墓地,郑君雷先生认为这种带有堆塑小耳的陶罐(图四,1、2)和把杯(图四,3、4)有可能属于乌桓文化因素。此外善家堡墓地出有颈部附加一道凸楞带的陶罐(M20∶1),这种装饰见于辽西汉魏墓。田立坤先生指出锦县昌盛墓和义县靠山屯水库墓中的陶罐颈肩分明,有一圈凸楞,属于乌桓文化因素(图四,5、6)。

善家堡同样见有汉式墓葬因素。出土的2件侈口鼓腹罐(C∶2、M10∶3)与山西朔县东汉中后期的IV型5式罐类似 (图五,1-3)。陶碗形制亦与朔县东汉中后期的相似(图五,4、5)。观察照片上的善家堡铜镜碎片,明显为连弧纹,与右玉常门铺汉墓的铜镜类似,显然是汉式铜镜(图五8)。此外善家堡还出有东汉五铢钱(图五∶6、7)。

善家堡墓地还有一些自身特有的文化因素。例如一些墓葬葬式为侧身直肢。M18 除身体略侧外,四肢微屈,此种葬式见于乌兰察布察右中旗的七郎山墓地(图六,1)。有的研究者推测七郎山墓地的族属为羌戎圈足陶杯形制与拉布达林M10的陶碗大致相似,但足、口沿、大小均有差异(图六,2)。善家堡的侈口桥形耳鼓腹铜罐(图六,3)、壶形铜器(图六,4)、铁刃铜铲(图六,5)、人形铜垂饰(图六,6)等也比较独特。骨器中铲形器(图六,7)、舟形器(图六,8)等较为特别。

五、善家堡墓地的考古学文化族属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善家堡墓地同时存在着早期拓跋鲜卑、早期东部鲜卑、乌桓、汉文化因素,且往往见于同一墓葬,例如M4既出有早期鲜卑式戳点纹的大口罐,又有匈奴水波纹的灰陶罐。整体来看,早期拓跋鲜卑的文化因素占了主导。但是显然善家堡墓地与早期拓跋鲜卑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例如仅有1座梯形墓葬,未见带二层台的墓葬,未见桦皮制品,殉牲、牌饰不够发达等。

右玉地处北方长城地带,临近河套平原。善家堡墓地的时段在东汉晚期至魏晋初期,这一时期檀石槐东部鲜卑联盟破裂,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从文献记载中分析,这一阶段东部鲜卑、拓跋鲜卑、匈奴和乌桓都在这一地区活动,因而在文化面貌上才会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混杂的现象。

笔者认为善家堡墓地是拓跋鲜卑在逐渐形成过程中的遗存。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中先是出现了“东部鲜卑的民族认同”,随着檀石槐联盟的瓦解和拓跋鲜卑的发展壮大,转而产生了“拓跋鲜卑的民族认同”@,因此善家堡墓地呈现以拓跋鲜卑文化面貌为主的文化面貌。河套地区从秦汉到魏晋一直是一个民族的大熔炉。东汉末期至魏晋形成的拓跋鲜卑是一个含有多重民族文化因素的族群,至少含有汉文化、早期东部鲜卑、早期拓跋鲜卑、乌桓、匈奴文化因素。拓跋鲜卑的形成过程并不单纯,善家堡墓地就是一个证据。

致谢本文为笔者的本科毕业论文,得到导师郑君雷教授的悉心指导,特此感谢。

注释

①王克林等∶《山西省右玉县善家堡墓地》,《文物季刊》1992年第4期。

②赵越∶《内蒙古额右旗拉布达林发现鲜卑墓》,《考古》1990年第10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额尔右纳右旗拉布达林鲜卑墓群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③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新巴尔虎左旗伊和乌拉鲜卑墓》,《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④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扎赉诺尔古墓群1986年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⑤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12期。

⑥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遗址1980年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⑦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的遗址和墓群》,《考古》1964年第1期。

⑧王成∶《扎赉诺尔圈河古墓清理简报》,《北方文物》1983年第3期。

⑨郑隆∶《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群调查记》,《文物》1961年第9期。

⑩林西县文物管理所∶《林西县苏泗汰鲜卑墓群》,《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⑪钱玉成等∶《科右中旗北玛尼吐鲜卑墓群》,《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⑫吉林省博物馆∶《吉林大安渔场古代墓地》,《考古》1975年第6期。吸张柏忠∶《内蒙古科左中旗六家子鲜卑墓群》,《考古》1989年第5期。

⑲田立坤∶《三燕文化遗存的初步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1期。

⑯郭珉∶《吉林大安县后宝石墓地调查》,《考古》1997年第2期。

⑩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宁夏同心县倒墩子汉代匈奴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1期。⑩伊盟文物工作站∶《补洞沟匈奴嘉葬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

⑬伊盟文物工作站等∶《西沟畔汉代匈奴墓地调查记》,《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年总第1期。

⑩孙守道∶《匈奴西岔沟文化古墓群的发砚》,《文物》1960年第8、9期合刊。

Q曾庸∶《辽宁西丰西岔沟古墓群为乌桓文化史迹论》,《考古》1963年第1期。

②刘谦∶《辽宁义县保安寺发现的古代墓葬》,《考古》1963年第1期。

@傅俊山∶《辽宁锦县右卫乡昌盛汉墓清理简报》,《北方文物》1987年第4期。

②郑君雷∶《辽宁锦县昌盛石椁墓与辽东属国》,《北方文物》1997年第2期。

②唐山市文物管理处∶《滦县塔坨鲜卑墓群清理简报》,《文物考古》1994年第3期。

②郑君雷∶《乌桓遗存的新线索》,《文物春秋》1999年第2期。

③田立坤∶《论辽西汉魏墓的乌桓文化因素》,《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②刘谦∶《锦州北魏墓清理简报》,《考古》1990年第5期。网平朔考古队∶《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6期。

②戴尊德、胡生∶《右玉县常门铺汉墓》,《文物世界》1989年第1期。

③王新宇、魏坚∶《察右中旗七郎山墓地》,《内蒙古地

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⑤吴松岩∶《七郎山墓地再认识》,《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年第1期。

③郑君雷∶《文化人类学的族群认同与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研究———汉末魏晋河套阴山地区北方民族遗存族属研究的个案思考》,《思想战线》2007年第4期。

责任编辑∶索秀芬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山西省右玉县善家堡墓地文化因素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