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军防毒面具史 陆军篇

2021-01-02 00:27 作者:北海的塔  | 我要投稿

日本是二战期间轴心国中研发和使用生物、化学武器最为猖獗的一个,我国深受日军生化武器毒害,但关于日本相关装备的资料严重缺乏。本文主要翻译、整理自The Evolution of the Japanese Army Gas Mask (1918-1945)的全篇和其他一些介绍,可能是能够顺利找到的最好的简体中文相关资料之一。

在开始前,先看日军的命名规则(1926年2月23日)。

接着,1927年4月20日,日本宣布采用神武纪年法。一般认为神武天皇的即位年份是公元前660年,20世纪20、30、40年代是神武纪年25XX年,取最后两位数。如九七是2597-660=1937年。

防毒面具和头盔的发展密不可分。它们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由于需要一起佩戴,两者的研发也相辅相成,以保证适配性。头盔和防毒面具的诞生还引起了野战帽对遮阳帽的取代。然而与欧洲国家不同的是,这一切在日本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在一战中和美英等国家同属协约国,但其扩张野心严格限于亚洲,拒绝卷入“欧州戦争”(原文中作者使用了主动语态)。所以,日本的主要敌人是在殖民中国的德国势力,德国人胁迫日本放弃中日甲午战争中获得的割地。1914年11月,日本夺取青岛的德国要塞。当时的德军没有M16钢盔和毒气,所以日本没有在一战经历孕育了钢盔和防毒面具的堑壕战。

1918-1922年,自主面具的诱因“西伯利亚干涉”

俄国十月革命动摇了俄日同盟并触动了资本主义协约国。1918年到1922年间,原协约国发动“西伯利亚干涉”,在俄国远东海岸登陆,试图直接武装支援俄国白军推翻在远东的布尔什维克地方政权。1918年夏天,美国以营救被困西伯利亚的5万捷克军团为借口,要求日本加入协约国远征军。日本加入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北洋政府、意大利和捷克等组成的军队,感到有必要发放钢盔和防毒面具。1918年8月中旬登陆“符拉迪沃斯托克(征服东方)”港的日军是第一支装备钢盔和防毒面具的日本军队。1920年协约国军队撤出俄国后,日本军队单独留在俄国远东直到被红军击败,1922年日本军队在苏俄军事压力下撤兵到《朴茨茅斯和约》规定的一线。

1918年,日本最早的防毒面具:“一号防毒覆面”、“二号防毒覆面”

长期以来,英国是日本的战争物资供应商,日俄战争中与对俄作战的日本海军舰队80%是购自英国,其中包括威克斯(Vickers)制造的多哥海军上将的旗舰(Admiral Togo’s flagship Mikasa”)。西伯利亚干涉开始时,英国很快提出向日本出售头盔、防毒面具和其他武器,但是他们不知道日本已有自己的钢盔和防毒面具。田中少将(General Major Tanaka)接到外务省(Ministry)的指示,“婉言谢绝”了这一提议。1918年5月10日,“技術審査部”(Army Technical Assessment Department)已确信有了可行的防毒面具设计,称其为“防毒覆面”。21日,主要军工厂(Main Arsenal)收到5000具的订单,估计花费为1.7万日元。紧接着,日本提出了另一个防毒面具原型并于8月27日发布了手册草稿。新面具被命名为二号防毒覆面,5月推出的面具追名为一号防毒覆面。这两种面具外观挺像现在的消防自救呼吸器,但是其实十分简陋。

一号防毒覆面就像一个套在头上的包,系住脖颈以固定。它由卡其色的覆胶布料制成,有一个长方形大玻璃视窗和一个装有两层浸渍了气体中和溶液的棉花的“鼻袋”。滤料可使用在30分钟到1小时,长时间暴露在毒气中需要更换鼻袋中外侧的棉花。使用者需要通过鼻子呼吸,并用嘴呼气到一个有橡胶扑动阀的出气口。如果不能把气吸入喉部,视窗就会起雾。

一号防毒覆面

二号防毒覆面的设计更为现代。它也由卡其色覆胶布制成,只覆盖脸部,需要使用浸泡中和剂的布擦拭裸露的染毒皮肤。一根软管将罩体与滤毒罐相连,罐子内装有220克浸渍气体中和剂的松木炭。炭罐可维持13小时,药剂与气体的反应会使炭罐从底部向顶部逐渐升温。热积聚会降低过滤效率,冷却后的效力会部分恢复。当整个滤毒罐过热但必须使用时,需要向容器中添加中和溶液,可能通过罐体底部的进气口完成。滤罐有一个舌状的钩子,配合两个粗布带环,把滤毒罐固定在胸前衣袋位置。与一号不同,使用者需要用嘴呼吸和呼气。呼出的气通过一个橡胶颤振阀从出气口侧向呼出。用鼻子呼气会使赛璐珞视窗起雾。使用手册称如果视野模糊,士兵需要把视窗压到面部,用脸把它擦干净。二号防毒覆面是在拆分后装在肩包中的,从下到上依次为滤毒罐、导气管、面具。

1927年6月9日,改造二号防毒覆面的指示发布,在下文详细解释。

二号防毒覆面

日本最终在西伯利亚驻军共4年零3个月,因此他们甚至不得不发行修订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5年战争奖章,并将其更名为1914-1920年战争奖章。在西伯利亚战役之后,一战战胜国交换纪念章来庆祝他们的合作,还有了一个联合胜利奖章计划,这一计划在义和团运动时也被提出但没有实现。在20世纪20年代,一战协约国之间有许多“亲密”的交流,其中包括交换军事装备样品,日本已经知道这是打着友好外交幌子的彻头彻尾的间谍活动。

1920-1922年,“装傻”外交

1920年11月17日,美国驻东京大使馆的骑兵军官和武官(cavalry officer and Military Attaché)伯内特中校(Lt. Colonel C. Burnett)写信给日本战争大臣(Japanese Minister of War),要求购买日本防毒面具并呈送美国政府。1922年1月底,在过了一年多时间后,他终于拿到了日本最新防毒面具的样品。但当防毒面具送到陆军部(War Department)时,人们发现日军给了伯内特一个滤毒罐无滤料的无效面具。伯内特口述了一封信,向大臣反馈“明显的错误”,并转达了美国政府的更换要求。但日本战争大臣表示深感遗憾,罐内的中和剂属于秘密性质,日本政府不能满足他的意愿。

伯内特的回信


1921年10月12日,英国大使馆的一名少将(Major)写信感谢日本政府允许他在6月到陆军学校观察防毒面具实验,并要求获得两个防毒面具样品,送往英国和印度。10月20号,日军已经决定同意这一要求,但是武器局装备办公室(the Equipment Office of the Weapons Bureau)批示:“在捐赠前先去除秘密内容”。

日本向外国势力提供的防毒面具滤毒罐样品中缺失秘密气体中和剂是几乎任何家庭都能提供的。配方如下(现在看可以用在手工课上):

蓖麻油或大豆油——100毫升任何没有难闻气味的动物或植物油。

甘油———————10毫升

乙醇(45%)———5毫升

苛性钠溶液(7%)—35毫升

3滴氨水溶液,氨密度为88.0 (ammonia of a 0.88 density in an equal portion of water)。

7月18日,日本订购7000具一号防毒覆面。8月8日,日本又订购50000具二号防毒覆面,其中6000套发给第12步兵师(12th Infantry Division),4000套发给第7师(7th Division),1万套发给了第3师(3rd Division)。他们带着崭新的钢盔和面具去了西伯利亚。

1927年,仮制式八七式防毒面

(文章没有指出全称,这是推测的名字)

外交间谍活动起到了双向作用。1923年5月的一份日军备忘录报告了美国最新的,带有通话器的M1防毒面具,日本意识到自己的防毒面具已经过时。美国面具可传输80%的通话,利用吸入的气体冷却镜片,并防护包括一氧化碳和氨气在内的气体。装在肩包里的滤毒罐也便于携带。为跟上进步,日本于1927年推出了八七式。从八七式起,日本简化了防毒面具的称呼,从“防毒覆面(Bou doku Fukumen)”改成 “防毒面(Bou-doku Men)”。

八七式看起来很像美国的A.T.防毒面具。面罩由约1.5毫米厚的胶化织物制成,搭配6点式头带。罩体安装独立的Y形防雾气管,文章指出这是法国率先采用的设计,引导气流经过玻璃的内面以防结雾。面具的维护手册告诫道,橡胶中的硫会从表面析出,形成硫磺粉末并严重刺激眼睛。为了吸收硫和防止橡胶自粘,新面具洒有滑石粉,但滑石粉也会刺激眼睛(事实上还严重损伤肺部),所以建议在使用前先用自行车气泵吹出藏在软管中的粉末。呼吸阀至少有两种,即上图的球状和下图的片状。

在面罩上轧有镜座,与镜片间有一个保证气密性的橡胶垫圈,镜片是直径为5.5cm的两层玻璃。外侧的金属镜框通过螺丝钉与镜座连接,将玻璃片和垫圈压实。八七式可使用保明片,但安装时要先把视窗拆下。为拆卸固定玻璃的镜框,附带了一个专用螺丝刀。

日本将滤毒罐称为“吸收罐”,命名为面具型号+吸收罐。八七式吸收罐体积为13*7*16厘米,用螺纹接口连接导气管,底部进气口直径4厘米,用螺纹金属塞密封。

八七式的面具包,预计须防护毒气时用箭头所指的栓收短吊带,使面具袋挂在胸前,进入准备状态(日本怎么称呼准备状态文章没有说明)。下图为复刻品。

增产八七式,升级二号防毒覆面以应对局势,淘汰一号防毒覆面

日本加紧部署侵华战争,形势愈发紧张,日军不能等到1929年才给部队装备八七式。1927年6月1日的一份日军情报报告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化学战备情况:法国和意大利没有向军队发放化学战装备,也没有预计在中国使用毒气作战;英国为所有士兵配备了防毒面具,但没有携带任何化学战装备,也预计不会使用;但是,美国在对中国军民的防御和进攻行动中,在不得已拼刺前一定会使用毒气(拼刺可能是为了表达美国一定会首先使用),因此给所有部队配备了防毒面具,并持有大量化学战物资,包括一种催泪弹和两种可燃并造成巨大痛苦的含磷毒气。

1927年5月14日的备忘录( memo)中,陆军(Army)估计需要13500个防毒面具,其中只有2500个可以从库存中调取。他们只得使用36.3万日元预算来立即生产出1.1万件填补空缺,甚至试图通过推迟购买飞行设备和工具来确保面具的生产。即便如此,预算仍不足以支撑足量的八七式供给。1928年5月24日的一份备忘录指出,各师(division)将只能给每个连队(company)发放一个八七式作样本,并靠改造二号防毒覆面满足需求;一号防毒覆面已经完全没用,应由各单位销毁。结果一共追加生产了2580个八七式,改造了7740个二号防毒覆面。

1927年6月9日,如何修改二号防毒覆面,使其融入八七式特征的说明发布,要求改造滤毒罐、罩体、赛璐珞视窗和面具包。改造试图让面具以即取即用的状态放在肩包内,并把滤毒罐收入包内而不是挂在左胸前。原滤毒罐高22厘米,单独躺倒在面具包内。为了一直连接导气管,滤毒罐需要直立存放,所以将其从底部起截短11厘米并用焊接重新密封;移除挂钩,在面具包中缝制一个将包一分为二的隔断固定滤毒罐。剪去面罩内直连使用者口部的管道;在靠近赛璐珞视窗边缘处钻三个直径1厘米的孔来防止起雾(此处意义不明,为了防雾把面具和外界连通是不可思议的)。

陆军向部队(unit)发放了190个修改过的二号防毒覆面以便他们自己修改。尽管新的九一式于1932年春采用,九五式在1935年4月被采用,但在1938年4月之后八七式仍被列装,维修指南提到九五式的零件可用于维修八七式。直到1939年12月,陆军才承认87型防毒面具已不适合军事用途,取消了八七式的军事机密地位,这些将在下文提到。

1932年,仮制式九一式防毒面


左侧为九一式

只有在户外证明符合要求的装备才能被正式确认。八七式是仍处于试用期的临时的防毒面具,后来的军队条例(army regulations)规定试用期最长为两年。因此,“陸軍科学研究所”于1929年4月起重新评估和改进八七式。日本同时从美国和欧洲国家购买防毒面具以供研究。

1929年5月,研究所在陆军步兵、野战炮兵和工兵学校的联合演习中测试了600个八七式,并征求改进意见;10月又在陆军和海军的联合演习中测试了7000个八七式。12月,日本根据反馈生产了20个样品,并配发给在朝鲜北部和永(Hoeryong)的第75步兵团(75th Infantry Regiment)和第19工兵营(19th Engineer Battalion),在1930年1月做耐寒测试,证明保明片和呼吸阀功能正常。

接下来是调整导气管长度。1930年6月,陆军学校测试了两种不同长度的软管。步兵和工兵倾向于较短的导管,骑兵和炮兵(horse-mounted troops, namely the cavalry and artillery)偏向更长的版本。为了统一导气管长度,1931年1月,骑兵、野战炮兵和重炮部队由测试了一种拉伸性质较好的导管。测试表明,除了重炮部队需要长导气管以操作大口径火炮,折中的导气管适用于其他部队(文章没有说明到底采用哪种)。

1931年3月,100个样品面具通过了多支部队的新测试,还剩少量细节需要调整。4月,宫城县的大冢原机动基地(Ohjojihara Maneuver Grounds in Miyagi Prefecture)做了野战测试,指出面具包还需调整。5月,研究所完成了一个最终的样品。10月22日,研究所签署了该项目,请陆军技术总部( the chief of Army Technical Headquarters)批准以正式而非临时的九一式作为新面具的名称;但审核中又插入了临时一词。1932年4月23日,陆军部(the Ministry of the Army )正式批准九一式。与90式头盔未经试用期直接代替临时的“樱花”盔不同,仍有人认为九一式还需经过实用检验。但是,九一式没能有机会摆脱“临时”称号。九一式的光学器材版本和加装固定环装置的九一式不需要拆解视窗即可安装保明片。九一式的附件盒中放有一个螺丝刀、两个保明片和两个固定环,防毒面具包可防水。整套九一式装备总重1.7千克。另外,1936年7月27日推出了一种滤烟罐,滤罐重350克,安装在九一式的滤毒罐的底部,使九一式和九五式的防护性能相匹。在其侧面有一个额外的进气口,在正常使用时打开以减小附加滤罐带来的空气阻力。当遇到需要额外过滤的浓烟时关闭这个侧孔。

在九一式获得批准五天后,1932年4月28日,一份文件宣布将防毒面具和头盔的归类从武器改为服装。同时将人用防毒面具的名称从1927年起的“防毒面”改为“防毒面(甲)”,以区别于马用的“防毒面(乙)”和犬用的“防毒面(丙)”;将头盔的称呼从Tetsukabuto(钢头盔甲)改为Tetsubo(钢帽)。防毒面具有时还被称为“被甲(Hikou)”。Hikou的字面意思是覆盖装甲,通常用在描述弹药上,这样或许可以掩人耳目。 “被甲”还可以是“被服甲”的缩写。在日语中,当数字1、2、3等不适合定义类别,例如不希望暗示任何优先顺序时,通常用甲乙丙代替。因此甲乙丙常用于样品设计。日本的收藏家喜欢用“Hikou”,但实际上只有不到1%的战时军队文件使用这个词指防毒面具。7月26日,一项新军队条令要求:“被服本廠”(Clothing Main Depot/Main Quarter Master’s Office )而不是兵工厂(Main Arsenal)生产供应防毒面具;损坏的头盔由各部队(unit)修理,部队若不能以更换视窗、保明片、呼吸阀和头带修复面具,则交由“被服本廠”(Clothing Main Depot)修理。

1933年4月25日的陆军备忘录通知关东军(Kwantung Army),“日本化学工業”(Japan Chemical Industries Company)提供的九一式的导气管均被发现缺陷,需要更换,但未说明具体问题。该公司被要求提供新的软管,并派人到满洲进行更换。预计要到7月底才能完成。该公司似乎因此事件没有再供应九五式和九九式。

1935年7月3日,陆军第3804号法令( Army Ordinance 3804)规定九一式的零件可用于修理八七式。这个规定带来了“忒休斯之船问题”:如果更换整个面罩部分,可用九一式的面罩替代,但需要拆下呼吸室里的进气阀部分(intake valve within the breathing chamber to the hose);九一式的面具袋可用于八七式,但当使用九一式维修八七式时,需要修改八七式的面具袋以模拟九一式的面具袋结构;如果导气管和面罩是九一式的但呼吸室是八七式的,可用九一式的滤毒罐修复八七式(The canister from the Type 91 could also be used for repairing Type 87 masks, provided that both the hose and face mask were also from the Type 91(breathing chamber and hose may be from a Type 87),这句话实际是说能把八七式的呼吸室和九一式的其他部分拼在一起)。如果呼吸室是八七式的,面罩、滤罐和软管是九一式的,那么整个面具就被认为是九一式。其他情况则需要在面具包上标明它是八七式。

1935年,“九五式防毒面”

1935年8月21日,陆军第637号秘密条令(Army Secret Ordinance 637)发布了“仮制式九五式防毒面(甲)”,和九一式一同列装。九五式比九一式的滤烟性能稍好,在其他方面有细微的改进,并为使用光学器材者增加了一个特殊版本。面罩主体由厚橡胶制成,表面层压针织物,将Y形防雾气管从独立改成与罩体一体(类似的改动也发生在俄罗斯的ShM-41到ShM-41m上)。

呼气阀由山本(Capt.Yamamoto)和同事安达(Adachi,另有翻译足立,但似乎是女名。看到这个的中文翻译时,我瞬间想起731部队的安达野外试验场)设计,在1936年5月4日成为223059号专利。它的外壳改用铰链盖。冷凝液体在底部积聚,经常冻结、卡住阀门;以前用螺纹(screw)固定的护盖也会冻住,阻碍给阀门除冰。九五式的呼吸阀和苏联、我国长期采用的设计很像,不过阀瓣的固定点是三个而不是四个。

标准的九五式的视窗结构由山本(Capt.Yamamoto)和同事高野(Takano)发明,在1936年6月18日注册为224915号专利。它是两个玻璃镜片夹一个赛璐珞保明片,并用黑色防潮漆沿边缘密封。拆解它不需要用螺丝刀。为使用光学器材准备的面具的目镜是一个直径较小的玻璃,固定在一个有弹性的橡胶衬套中,以对接光学设备的目镜。这个固定目镜的框架结构也是一项新专利,能提供良好的密封性并保证目镜易于更换。

标准的九五式的视窗

保明片的双面或单面涂有明胶,单面涂胶的在边缘印有明胶的缩写“ゼ(Ze)”。为了进一步增强在低温中使用的能力,九五式的附件中还有一玻璃瓶“不凍液”,使用时涂在视窗内面和呼吸阀上(文章称还能涂在保明片上)。九五式的其他附件包括用绳拴在包上的镜布、防止滤毒罐进气口堵住的金属底座等,底座后来改成纸质。中间图的两个小袋分别装布和保明片。

日本还给保持面具形状的支架和日本版的德国“Maskenbrille”眼镜申请了专利,这种眼镜有一个胶化头带以和面具一起佩戴,也可换成普通的折叠金属镜脚以供日常使用。

九五式吸收罐的滤烟性能优于九一式的。1938年1月20日,第43号《陆军秘密法令》颁布,要求在九一式和九五式滤毒罐的中间下方印上红色的“军事秘密”字样(应该是指整套面具是军事秘密)。1941年3月15日的陆军第1683号法令将九五式从军事机密分类中删除。

另外在1939年初,日本给九五式装备了一氧化碳罐。带一氧化碳罐的九五式重2.7公斤,可防护一氧化碳约6个小时,防护其他气体约30小时。

正如在91型的开发中已经提到的,软管长度或拉伸量是一个折衷方案,从来没有100%地满足所有部队的要求。虽然防毒面具是用从右肩垂下的袋子带着的,放在左臀部(hip),当预计发动毒气攻击时进入准备姿势,需要使用栓将吊带缩短25厘米,并将袋子放在胸前,使袋子底部大致处于腰带高度。同时要松开头盔的下巴带,戴帽子时下巴带必须卡在下巴周围。这样戴面罩时就可快速地把头盔和帽子后移和归位。(文章没有说明这套动作是何时规定的,但如上文,用栓收紧在八七式时已经出现)

1936年,九六式防毒衣

文章没有给出这套防毒衣的确切名称、出现时间和用途,据推测是“九六式防毒被服”。还有一种九零式防毒衣,文章没有更多介绍。

某种防毒衣(可能是九零式)与八七式面具的搭配,他们把面具整个露在外面。

九六式的携行具。

调整维修责任

陆军第767号法令附有一份详细的防毒面具零件清单。更换面罩、目镜的固定环和整个呼吸室(breathing chamber)仍由Quarter Master’s Office完成;其他所有零件,如导气管、橡胶粘胶、漆和缝纫线现在都提供给各单位(unit)维修。

1936年7月,九一式的滤烟罐

1936年7月27日推出(set up)了一种临时型的滤烟罐。滤罐重350克,安装在九一式的滤毒罐的底部,使九一式和九五式的防护性能相匹。在其侧面有一个额外的进气口,在正常使用时打开以减小附加滤罐带来的空气阻力。当遇到需要额外过滤的浓烟时关闭这个侧孔。

1937年2月,化学战防御手册发布

1937年2月13日,陆军第689号法令宣布出版216页的“瓦斯防護教範”,该手册说明了各种毒气、投放装置,以及如何训练士兵给人、狗、马佩戴防毒面具,如何训练士兵在包括黑夜在内任何可能的情况下戴防毒面具。可见日军积极准备毒气战, 在武汉战役前,日军会要求带着防毒面具的俘虏佩戴面具,以观察中国军队的准备情况,在武汉战役中,日军使用了大量化学武器。 


1938年1月,军事机密

1938年1月20日,第43号《陆军秘密法令》颁布,要求在九一式和九五式滤毒罐的中间下方印上红色的“军事秘密”字样。这种限制对九一式相当短暂,它在第二年就被解密。这一警告引起了士兵的极大恐惧,因为根据军事机密法第3条,错误操作防毒面具(自87型以来被军队列为二级秘密武器)应受惩罚,向第三方泄露秘密将被处以最低3年监禁,最高终身监禁;将秘密公之于众或者泄露给外国或者间谍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四年以下有期徒刑。1944年的一本军事机密处理手册引用了一个满洲里士兵的实例,他离开部队时在一家咖啡馆让一位女招待保管他的九五式,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回来取。防毒面具和约100发步枪弹等重,士兵可能在R&R行动前留下它们,但这将导致至少3年监禁。与他国不同,若无命令日本士兵从不修改或定制他们的装备,否则会受严惩。

1938年2月,自产橡胶化学防老剂

日本一直依赖进口化学品生产防毒面具,以防止橡胶出现裂缝和变质。然而自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以来出现了严重的物资短缺,危及化学品供应。因此,军队在1938年2月18日写信给神奈川县知事说,有一个紧急项目要在该县建立一个制造厂,需要他的帮助才能加快进度。在日本自己生产橡胶添加剂并用它制造防毒面具的同时,军队也开始把皮带、弹药袋和枪套等的材料从皮革改成橡胶帆布,这些产品也必须依靠这种化学物质来柔韧性。

信件还表明,他们没有获得两种专利化学品的配方,但希望在川崎新工厂成吨生产国产产品,匹敌或超过进口产品。不过自产的防老剂似乎作用较差(可能同时因数量和质量问题),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大规模研发、使用生化武器的日本没有留下多少完好的防毒面具。

1938年4月,用九五式维修八七式的指南

作为对1935年使用九一式零件修理八七式说明的修订,1938年4月22日的陆军2368号法令称,可用九五式修理八七式。当整个面罩部分需要更换时,可用九五式的替代,但须去除进气阀和呼吸室(breathing chamber,应该是呼吸阀及其外壳部分)。当呼吸室(breathing chamber)来自八七式,其他部分全是九五式时,九五式的滤毒罐可用于修复八七式。九五式的面具包可用于八七式,但当用八七式修复九五式时,需要修改八七式的面具包。如果只有八七式的呼吸腔(breathing chamber),面罩、滤毒罐和导气管来自九五式,就认为为九五式;其他情况则要在面具包上标注它是八七式。

1935年日本军费开支占国民总预算的比例已经超过47%,1940年即将达到135%,日本人用这种奇怪的方式把1927年的面具用到1938年4月之后。

1938年3月、6月到10月,化学战

中国军队的威胁并没有对防毒面具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中国在化学战的准备方面远远落后。我国当时只有一些非常基本的,规模有限的化学武器,也无法保护己方免受毒气伤害,所以无法发动大规模的毒气攻击。中国军队直到1934或35年才开始装备防毒面具,最初依靠德国和意大利进口;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才开始出现国产面具。大多数面具(22型、24型、26型和意大利型号)的滤毒罐都是低容量的,性能是九五式滤罐的1/5到1/3。 1938年2月25日日本的极密的China’s Chemical Warfare Readiness显示,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防毒面具有10多种,大多数师只有少于50%的士兵配备了防毒面具。日军在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战役中使用非致命的、喷嚏或催吐气体350余次,攻击中国的防御工事,并取得很大成效。据说一些士兵见到毒气团就放弃阵地。

但是,中国北方的严寒气候对侵华日军造成很大困扰,低温能直接冻裂日军的水壶。在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里,70%的士兵在戴上面具的瞬间,失去有效的视野,冻结的水汽还会堵塞呼吸阀等部件。

另一个问题是降雨和水网,在中国作战需要在雨季涉水过河,因此陆军要像海军一样考虑防水问题,这产生了导气管夹和防进水软管两个发明,在下文会说明。

1938年末到1939年初,“九八式特一号防毒面”

1938年12月,即诺门罕事变爆发前6个月,日军被俄国坦克严重挫伤。日军正在在加强俄罗斯和满洲边境的防御,而在坦克或或狭小的阵地发射火炮和机枪可能积聚一氧化碳,于是关东军特别要求在1939年1月前送来5430个防毒面具以作防护。带一氧化碳罐的九五式重2.7公斤,可防护一氧化碳约6个小时,防护其他气体约30小时(可能是说这种配置的九五式就是九八式特一号)。稍后日军开发延伸软管,让使用者不用滤毒罐直接呼吸阵地外的洁净空气。我们在一些照片里看到戴面具的日军,他们可能是在防护一氧化碳。

1939年——“仮制式九九式防毒面(甲)”

1939年1月的测试比较了九九式样品和九五式,2月的测试将这两种型号与两种捕获的俄罗斯面具和两种中国面具做了比较;还测试了四个民用型号是否适合满洲的平民定居者,其中两个来自昭和化学公司(Showa Chemicals),两个来自藤仓工业公司(Fujikura Industries)。测试使日本认为无须认证就可全面投产。1939年9月9日,Quarter Master’s office已经接到指示,生产40万个九九式原型和40万个九五式。1941年11月7日,陆军第3416号秘密条例(Army Secret Ordinance 3416)正式引入 “仮制式九九式防毒面甲”。九九式是日本陆军大规模列装的最后一款面具,此时面具的硬指标已符合要求,九九式的设计特色主要考虑增强抗冻性和人体工程学因素。九九式总重量从九五式的约1.66千克减到1.32千克。

根据陆军第168号法令,九九式于1945年1月27日解密。

九九式的罩体更薄,以更好地贴合面部,并减轻了对面部,特别是前额的压力。头带更轻且带扣更易使用,但缺点是摩擦小,可能在行动中松脱。为防止薄面罩像气球一样随呼吸胀缩而阻碍呼吸,九九式的鼻子附近较硬。在快速穿戴时,薄面罩的边缘容易卷曲折叠,降低气密性。如下图,Y形防雾气道中增加了套管,使气流更好吹到目镜中心。为进一步防雾,增加了橡胶制的可拆卸“隔障”,即口鼻杯,(奇怪的是俄罗斯面具很少见有口鼻杯)。“隔障”通过孔和栓固定。中心的进气阀在吸气时打开,呼气时关闭。这极大增强了九九式的防雾性能,在零下35摄氏度佩戴2小时后仍能保持射击视力的比例,九五式为60%,九九式为80%;在零下40度佩戴30分钟后,九五式的比例只有20%,而九九式为60%,但会增加呼吸阻力。

标准的九九式的视野稍微扩大,为射击改善了前向视野,但减小了横向和下方的视野;观察者版本的视野大大扩大。视窗组件的重量减轻,密封性更好,改进了固定玻璃的结构,以防玻璃在更换时掉落。由于设计不同,二者的保明片不同。

改进、简化呼吸室(breathing chamber),减小呼气阻力,通过缩小减轻了重量。弃用之前的金属材料以便生产,并防止冻结;为了防止冷凝液体冻结和堵塞出气口而改进了液体排放性能。

将活性炭改为颗粒状并提升了性能,在保证过滤效率的同时降低滤毒罐的高度和气流阻力。九五式的罐内有418克的活性炭和钠石灰,空气阻力为14水克(water grams),可使用100到120小时;九九式的只有285克的粒状活性炭,阻力为10到11水克,可使用60到70小时。95型碳罐的空气阻力为14水克,而99型碳罐的空气阻力为10至11水克。根据1939年8月发布的规范,除了铝,九九式的滤毒罐还有黄铜材质。

九五式吸收罐(左)和九九式吸收罐(右)

防冻液的容器由玻璃扁瓶改为圆柱形塑料挤压瓶,便于涂在视窗和呼吸阀上。防冻液被指定为1932年的98536号专利,主要成分是乙二醇和酒精。增加了导气管夹,泅渡时用夹子夹住导气管,防止水流进滤毒罐。滤毒罐有底座。下图中右侧是光学器材面具的保明片盒。

九九式的防冻附件不总是一应俱全,而是根据地区配置。在零下25摄氏度以下的地区,发放整套附件,包括一管防冻液、一盒保明片、“隔障”和一块镜布。在不低于零下25度的地区,省去“隔障”。在零上温度地区不配发以上4种附件。

1939年12月,八七式和九一式解密

1939年12月4日颁布的陆军第7847号法令(Army Ordinance 7847)将八七式和九一式从军事机密类别中删除。另一份文件解释了原因:

 “这些防毒面具的性能和构造在它们被引入时确实需要作为军事机密加以保护。但自1937年中国事变爆发以来,它们参与了遍布整个大陆的行动,以至于不再有保密价值。特别地,八七式已不再适合军事用途。”

“由于大多数军用防毒面具已经换成九五式和九九式,对这些对我军毫无价值的旧防毒面具的粗心大意的犯罪行为提出刑事指控无用且有害。”

1941年3月,九五式解密

1941年3月15日的陆军第1683号法令将九五式从军事机密分类中删除。只有九九式仍然是军事机密。

九七式、九八式特二号防毒面。1941年的一份文件列出了当时所有可用于化学战的物资,包括这两种供飞行员使用的面罩。九七式是一种重0.73千克的全面罩防毒面具,滤毒罐直接与罩体相连,可使用20小时。九八式是重0.77千克的半面罩防毒面具,滤毒罐通过导气管连接面罩。作者认为下图是九七式,他的同事认为这是九八式。

普通面具需要用双手穿戴,妨碍驾驶员操作坦克,而这种防毒面具可单手佩戴。面具只遮住了嘴和鼻子。面具内侧有一个橡胶质嘴把手,用一只手把面罩压在脸上,用嘴咬住,然后单手佩戴头带,最后松口。罩体是半面罩,搭配可直接放进乘员口袋里的迷你版九五式的滤毒罐,可使用10小时。普通的护目镜不能防护气体,所以面具还附有气密性的护目镜。面罩加滤毒罐重0.3千克整套器材装入包中总重0.5千克,挂在坦克里(带罐的面罩重0.3千克)。

1942年,使用九九式零件维修九一式和九五式

陆军无法将所有防毒面具换成最新的九九式,所以同时使用了3种防毒面具。九五式和九九式的的差别较小,1942年5月13日的第3156号陆军法令指示部队使用九九式的零件修复九一式或九五式。九九式的视窗玻璃、头带可用于九一式。若要用九九式的面罩替换九一式的,呼吸阀和附件也必须换成九九式的。

1942年7月,泅渡装置

2001年出版的一本关于突击工兵武器(assault engineer weapons)的书提到“100式防毒面耐水具”,极可能是这种装备。“100式”意味着它或其原型在1940年已经出现。1942年6月12日,这个通气装置的软管部分被简单宣布为 “防毒面甲通気菅仮制式”,未提到末端的浮阀装置,因此该装置的用途直到7月份一本带插图的使用手册发布时才被完全披露。

7月16日的陆军第4717号法令(Army Ordinance 4717)正式公布了“防毒面甲耐水具”,用于登陆、渡河等涉水作业防止滤毒罐进水。它是一端带有浮阀装置的导管。使用时将浮阀用头带系在头或头盔后方以确保它在水面之上,把导管的另一端与滤毒罐的进气口相连。水位正常时外界气体正常进入滤毒罐;浪涌时,浮子升起,关闭阀门,防止水淹。操作手册警告,当使用者在上岸后立即剧烈活动,如做突击动作时,沉重的呼吸和振动可能会导致浮阀的浮子升起并被进气口吸入,阻塞供气。这时需要猛然摇头以打开卡住的阀门。不带阀门的软管或许也有用,机枪手、炮手可能用它吸阵地和掩体外的空气。

1945年1月,九九式解密与最后的挣扎

根据陆军第168号法令,九九式于1945年1月27日解密。

1945年8月下旬,日本驻满洲的一些部队仍在抵抗,因为他们不相信俄罗斯所说的日本已经投降。路边散落的防毒面具和武器终于使他们“明白了”现实,毕竟军队告诉士兵随意处置面具会受严惩,甚至被判处死刑。九九式在七个月前已经解密,也许没人通知这件事,否则他们会继续疯狂下去。

还有一些防化用品,如下。

“防毒被服修理工具”

下面是盛工具的空箱子。

“消毒包”

没有写明使用方法。

防毒头披


氧气面具

德国Dräger公司的KG130的川崎造船厂(Kawasaki Shipbuilders)特许生产版本。它有一个4.7千克的氧气罐。在上文单手使用面具前就装备了坦克。另有一文称它供给消防员使用。此外还有一种自生氧面具。


日军防毒面具史 陆军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