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品学兼优”模范生背后的叙事||《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读书笔记

2021-08-21 20:07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旅行者偶遇一位老师,老师介绍了一个孩子,说这孩子有“学习障碍”,但同时也时这学期选出的模范生。

旅行者诧异,一个“学习障碍”的孩子是如何达到“品学兼优”的标准?

老师解释道,在竞选模范生时,她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品学兼优”,学生后来得出的结论是——“品格上的优是看一个人如何与人相处,是否乐于与人分享”,“学习上的优,是看平时在学习上的态度”。在学生的“品学兼优”的标准下,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努力学习且乐于分享,最终评上了模范生。


“模范生”是藉由一些标准筛选出社会期待的“好学生”以作为典范,是教育系统用来表达对成长中的孩子最深切的期待,铺陈着很多对孩子的美好意图。从叙事的角度出发,如果模范生选拔缺乏省思,便会形成“用单一标准定义好学生”的状况。在单一标准下,那些被归为障碍、迟缓的孩子会离好学生的定义很远。

旅行者遇到的这位老师有很“人本主义”的内在,通过重新定义的方式,松动了这个长期以来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主流标准。这一过程其实包含了叙事治疗的“解构”和“再建构”阶段。解构是拆解原来的主流标准,对原来模范生的标准提出质疑(“为什么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算是学习上的优秀?”)检视了原本的标准,让人重新思考学习的优秀究竟是什么。随后,老师带领同学一起探讨“优秀”的标准,思考怎样的标准才是更合适的,便是“再建构”。

这位老师很看重孩子身为人的价值,因而不会只聚焦在“学习障碍”的标签,而是看见这个孩子生命里其他珍贵的地方。这种,“不将人看成问题”在叙事治疗里称为“问题外化”——“我们不能用问题来定义、代表一个人,人永远比那个问题标签要丰富”。问题外化的方式,让人相信,人的生命里定然存在着不受问题影响的时刻、方面,这些问题之外的故事,便是隐藏的支线故事。这位老师对待孩子时,其实相信着“在问题之外,一定有他独特且可以被欣赏的地方”,所以孩子与人和善相处的故事、孩子努力学习的故事能够成为评价的重点。

 

来源:

《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叙事治疗与旅行的相遇)》

黄锦敦


“品学兼优”模范生背后的叙事||《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