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你可以吹,但不要开脱
一直对抗美援朝这个轻步兵对抗立体化军队的题材很感兴趣,所以虽然《金刚川》争议颇大,但还是去看了。看完之后,我算是能理解评价分化如此之大的原因了。
人群中有两种人,一种记性“不太好”,看完电影出来撒尿时,可能只记得最后二三十分钟的高燃区,然后就觉得电影很不错;另一种记性“太好了”,他们会记得电影中所有喂的* ,认为电影有燃点是合理的,但我没道理因为你蹭个“抗美援朝”的主旋律就能光明正大地给我喂* ,他们就会给电影打低分。这个* ,就是电影中在后半部分反复出现的重复镜头,它会给人一种强烈的恶意重复剪辑的敷衍感。而我,以前记性还算可以,但是因为长期熬夜,感觉现在越来越差了。
整个电影最大的毛病就是时间太长了,素材支撑不起这个时长。我来大胆猜一下制作的过程,仨导演坐一块,商量工时这么赶,不如同时同地仨角度拍,拍完按《敦刻尔克》的结构一凑,这不就成了吗?结果拍完开始剪,坏了,人家《敦刻尔克》虽然也是三个角度,但是视角呈现的顺序是穿插的,最后三个主人公会汇聚到一个时空,三个视角的观看情绪是同时达到高潮的;但是我们这,按这样排序,就不够120分钟的院线片时长了,怎么办呢?就只能把三个视角一个一个讲,这样就会有重叠的时间线,就可以重复使用已有的素材了。于是,就有了这部只学其一不学其二、“三板斧”式的《金刚川》。
坦率来说,《金刚川》的人设、情节、场景等都比《八百》要好,最后高炮手的章节也确实很燃很有精神和视觉冲击力,桥本身的意义也得到了升华。如果他愿意按着《敦刻尔克》的结构去剪、哪怕舍弃时长剪成九十分钟,剔除重复镜头,把空陆决战、烈火焚桥剪到一块,高潮迭起,三个主人公前后殉道,评价绝对会高出很多。可惜它没有。不要跟我说《金刚川》只拍了两个月,这样的成品很了不起了。我去看电影到底看的是电影呈现的故事,还是你拍电影时的故事?如果我拍一个志愿军一分钟内击毙了一个美国大兵,重复120次以说明每个志愿军都如此英勇不可战胜,你能接受?再快交卷,答错了不还是没分?你可以用快速成品还能画面冲击力很强来吹电影工业的强大,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你没道理用这个为电影的缺陷开脱,因为幕后永远附属于台前。如果成龙的电影不好看,哪怕他受伤再多次都不会被认为敬业和敢打敢拼。
电影本身成品平平,抗美援朝题材可以加一点分,这个国内外形势下票房肯定也不会低,但绝不可使其获得超出其“赶工时”影片的评价。如果观众这次表达了宽容,以后快餐混剪、顶着主旋律胡拍一通的电影可能会越来越多,这对国产战争片的整体发展无疑会是一种戕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