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跨圈作品难成神,浅谈为何《逆转裁判》并不适合做漫改

2021-04-23 14:40 作者:无月白熊  | 我要投稿

前段时间,无意间翻看了一部叫做《逆转裁判》的番剧。勾起了我游玩GBA模拟器的久远记忆。

看了三集之后,却发现高清化的画质,并没有带给我当年像素点构成的人物那种迷之感动。

就连在游戏中那句“我有异议!”都仿佛变了味道。

我琢磨了一下,难道是因为动画像弹幕提醒那样,省略了一些细节,进行了魔改。才使得原本很好的剧情变了味道吗?

我得出的结论:是,但也不全是。

于是,有了这篇文章的诞生:

跨圈作品难成神,浅谈为何《逆转裁判》并不适合做漫改。


最为关键的互动性:

如我前篇关于《节奏医生》的文章所说,如果《轮班之歌》只是一首普通的歌曲,而非与玩家手忙脚乱的深度结合,就很难给玩家带来那么深的感触。


《逆转裁判》的故事更是如此。在那个半架空的世界,我们为了给被告翻案,还无罪者一个清白,需要收集证据,并在证人作证时,找到他提供证据的破绽。

在重重“铁证”中,找出一线生机,发出“异议”,完成逆转。

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我们扮演的是“成步堂”。虽然故事是围绕着“断案”来进行的,但本质上,是将游戏中的证据。如设计好的拼图一般,一块块放在它应有的位置。


为了让大多数玩家的智商,能够突破这一道道设计好的难题。

一定要降低检方、法官、证人等人的智商。这毕竟是“游戏”,注重玩家的游戏体验,不断营造“绝境”的氛围,让玩家能够在“绝境”中对敌人一击必杀,才是游戏的使命。

游戏的乐趣,在于获得问题得到“解”的这个过程。玩家在反驳的过程中会一遍遍聆听证言,观察证物。在数次失败的选择中,逐渐找到对方的真正“漏洞”。在成功时,之前失败的次数越多,最后成功的快感便越多。

在这个时候,玩家潜意识之中难免会这么想,这个疑问我都想了这么久,别人看不出来也是正常的。我真是个小天才!这次你们没话了吧?

各位观众,你想想动画对于这样的剧情该怎么搞?

本身将搜集证据的大量细节进行了删减。又因为原作的剧情量极大。将每个案件的戏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缩。

更致命的是,原本为了使玩家能够顺利通关的降智剧情完全没改

如果说游戏中,玩家因为自己的辛勤劳动,代入的是成步堂。

那么在动画里,观众想看到的应该是智力极高,善于发现细节的主角,能够在密不透风的“证据”下,大杀四方!

少了“对于破绽的思考”,只得到了“看出破绽的结果”,观众就难免会觉得“这么简单的错误,难道法官、检方都看不出来?这是什么低幼剧情?

原本的神作,在动画的反向加持下,难免观感会大打折扣。就连游戏内,为了使玩家感受到证人“他急了他急了!”特别设计的两套嘴脸,在“无情怀”的普通观众眼中,也成了弱智演出。

那么影视作品的设计,就那么严谨吗?

因为《逆转裁判》是神作,我们拿来对标的影视作品,自然也应该是这一档的。

我看过的影视作品也不是很多,从中挑出两个优秀作品的话。《荒蛮故事》其中一个故事,便是这种逻辑严谨的。

在这个故事中,富豪的儿子夜里酒驾撞死了一个孕妇。慌张的跑回了家。富豪与律师想出了让自家园丁替富豪儿子顶罪的办法。为此,富豪答应付给园丁50万美元。

之后,警方的检察官进入了富豪的家中,仅仅通过园丁的身高和后视镜的位置,便识破了他们编造的谎言。律师与之谈判,检察官说要100万美金,就可以帮他伪造证据,将罪行全部推给园丁。律师趁机也狮子大开口,说自己作为中间人也要50万美金。

当富豪无奈答应了这些请求后,园丁从暗中出现,认为自己要去坐牢,分的和律师一样多,这不公平,便又向富豪敲诈了一栋别墅。

在检察官、律师、园丁、富豪商量如何串供时,检察官提出的额外要“三万美金”打点费用,成为了激怒富豪的导火索。富豪坚持让这三人从出这“三万美金”。

进而得知了检察官并没有要“100万美金”那么离谱的数量,一切源自于律师的敲诈。

富豪这时“提出异议”。

爷不玩了。我把我儿子交出去,也不接受你们的敲诈。

最终三方想要赚钱,苦苦哀求富豪。富豪以总计100万美金的代价,完成了这次交易。


讲这一段,实际上是为了说明两点。

其一,在这个故事里,无论是检方还是律师,对于犯罪的证据都有充足的准备,哪怕伪造证据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绝不会像逆转裁判一样漏洞百出。

在这样的案件中,即使是成步堂,也很难找出证据的破绽。而这样的案件是绝不能在游戏中出现的。因为这对于玩家是一个死局。


其二,假如这个故事本身就是游戏。那么富豪提出反杀的点。如果没读过原剧本,玩家是很难想到“以退为进,让儿子直接认罪”这种奇招的。

正如我之前所说,一部优秀电影里的剧情设计,其逻辑紧密度通常是要高于一款游戏的。因为他不用考虑照顾玩家。

《林肯律师》

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律师,所以当然也没有律师的人脉与手段

在这部电影中,主角律师遇到的绝境,可以说是“真正的绝境”。

一个富二代被告以非常丰厚的报酬,指名主角为律师。辩护的案子,则是关于富豪入室殴打一名年轻女性的案子。这名小姐的半边脸被打残,甚至险些丧命于施暴者的刀锋之下。

随着案件的进行,我们得知做这一切的人,的确是这个富二代。

主角逐渐发现,这个案件与当年的另一个他经手的案件,作案手法如出一辙。在那个案件里,主角为了避免被告被判处死刑,让他主动认罪,最终被判处了15年有期徒刑。

“作为律师,没有比让一个无罪之人获罪更羞耻的事。”

但麻烦远不止如此,富二代是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随时进出任何一栋建筑。主角的助手本已调查出上个案件的关键证据,却在夜里被人在家枪杀。富二代甚至威胁律师,他知道律师的妻子和女儿的行动轨迹......

律师是如何不在违背自己的良知的情况下,替富二代做了无罪辩护,又最终将他送上断头台的呢?

这部电影的剧情堪称神仙打架。我在这里就不剧透了。

只是想说,在故事里的一次次反转,都用了律师本人早早铺设好的人脉。比如将自己帮助过的机车党用在那里,又将反水做伪证的混混用在了那里。甚至与自己离婚的正义检察官在剧情中,都是反杀富二代的关键人物。

这样的故事,在做成电影时,我们可以一次次欣赏到他的神仙操作。叹服于他灵活的思路与智商。甚至在复盘时,都要斟酌许久。

想象一下,如果这是一款游戏,又有多少人能顺利通关呢?

何况即使能够通关,要我们在老早之前就将这些人物铺设在关键位置。

那不但实际游玩起来特别累,在真正触发效果前,还会因为早已知道自己的布置,而缺乏了“突如其来”的快感。

综上所述,一部好的游戏。哪怕他是神作,他的剧情如果失去了交互性。

便也可能只是一部及格线以下的作品。最终只能依靠“还原度”来评价它。

而一部优秀的动画或电影,为了满足观众的观影感,其剧情部分并不是那么注重参与感,而是更注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他的主角智商一般来讲,要比观众的平均智商高一些,故事才会更好看。

所以,两者之间的跨圈。产出的多是一些收割粉丝的失败作品。

使得最后的“神作”之名不在。

当然,也有许多跨圈之后,同样是神作的作品。这就留到我们以后再讲吧。

跨圈作品难成神,浅谈为何《逆转裁判》并不适合做漫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