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嘲弄,《地球最后的夜晚》

《地球最后的夜晚》于2018年5月15日在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后于2018年12月3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内地上映首日突破2亿票房。目前在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均为3.4分,豆瓣评分6.8分。
在票房和评分分化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们发现自己看不懂这部无聊至极的文艺片并且在电影结束后在朋友圈里欣喜地发现大家同样看不懂并且跟了一条动态,大家其乐融融以不理解为傲,这次事件和《逐梦演艺圈》放在一起,反映了许多问题:
从《逐梦演艺圈》,从它收获的差评可以说是一次狂欢,从业者和大众是一致的,但烂片常有而关注不常有;而这次《地球最后的夜晚》两极分化,在电影上,相对于导演毕赣,电影本身是中规中矩或者说是有进步的,在戛纳影展的反响也说明了这一点。但在商业上却是一次事故。
《逐梦演艺区》反映的是拍电影的门槛过低,这里的门槛不是经济上而是内容上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却是营销给了“不适当”的人群,一说是影片超预算的成本迫使营销团队将它作为爱情片营销,观众也大抵是冲着有汤唯和一般爱情片一样的宣传语海报去的,但我倾向于是一次嘲弄,是对市场的嘲弄,大IP和小鲜肉占有了过量的资源,文艺片以及纪录片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大象席地而坐》的导演胡波的自杀就是例子,而在欧美国家商业片成功的同时又给文艺片和专业的演员有足够的资源,这更加剧了影视行业的矛盾。
我说这次事件是一次嘲弄,它嘲弄的对象主体是20-29岁的青年,更以情侣居多,这群人同时也是网络评分的主体,他们被嘲弄的原因是他们对烂片批判,却不对优质内容投入资源,但他们应该被嘲弄吗?
我认为是应该的,相比于我国影片屡获大奖的时代,今天的观众无疑是有了更多的权力,对影片本身的影响前所未有,但现今主流电影的内容却可以说是空无一物,娱乐应该存在,但娱乐至死不应该成为主流,当人们以无知为傲,这无异于给猪插上翅膀,带来的只有漫天的猪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