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不够瘦,所以不配做“花神”?

近年来,随着国潮复兴,花朝节重回大众的视野之中,许多地区开始每年举办“祭花神”等仪式,以期让人们重温传统文化之美。然而,前几天西安曲江的花朝节却被曝出“‘花神’被工作人员歧视”一事,引发网友热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小姐姐发文称,自己是今年曲江花朝节活动的“花神”扮演者之一,然而4月9号参加活动时却遭到了歧视,工作人员不仅吐槽她的身材,还不许她参与视频拍摄。无独有偶,另一位扮演杏花花神的小姐姐也因身材丰腴而被官方删除了演出视频。几日后,曲江官方发布声明,称为此“深表遗憾,期待未来可以共同创造更加丰富的文化内容”。

曲江花朝节“花神”发文截图 图源:中国蓝新闻

曲江文旅声明截图 图源:中国蓝新闻
看到这里,阿罗认为,此次“花神被歧视”事件,至少有如下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胖女孩是否不配当花神?第二,花朝节选花神的意义何在,当下的这种选拔模式又是否能实现活动的初衷?
问题一:胖女孩不能当花神吗?
阿罗认为,本次事件凸显了当下审美畸形的问题。不知从何时起,国人开始疯狂迷恋“白幼瘦”,将其捧为审美的至高准则。本身追求身材纤细、肤白貌美无可厚非,但将其作为审美的唯一标准,甚至对他人进行“审美绑架”、认为不够白不够瘦不够年轻的女孩就不配展现自己的风采,则绝对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要知道,中国古人的审美从来都是包容并蓄的,尤其在大唐盛世,女性的个性更是得到了极大尊重,如此才有了花团锦簇的天朝盛景。既然曲江文旅声称希望深挖和宣传好盛唐文化,那我们就来看看,盛唐时期人们的审美是怎样的:



图源:百度图片
以上名画中的唐代女性都体态丰满、富态端庄,彰显了盛世的恢弘气象。



形态各异的唐代仕女俑 图源:百度图片
如果说画不够直观,这些形态各异的唐代仕女俑则更加形象逼真。她们都有肉肉的小脸、圆圆的身子,笑容大方而自信,如此憨态可掬的唐代佳人,又怎能不惹人怜爱呢?
阿罗知道,仅看这些图画和陶俑,肯定有人不服气,会说: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生活里没有胖人能把汉服穿得美。对此,阿罗想要亮出林芳兵老师在电视剧《唐明皇》里的剧照:




林芳兵在电视剧《唐明皇》中饰演杨玉环的剧照
图源:百度图片
当年林芳兵老师为了演出杨贵妃的雍容与丰腴,最重的时候足足增肥了五十斤。荧屏上的杨玉环风情万种、国色天香,不知惊艳了多少人的童年。林老师自己也说,她认为自己对得起这个角色,对得起广大观众。
除了林老师外,87版红楼中也有许多不符合现在“白幼瘦”标准的角色,无论宝钗、元春还是湘云,都不是“瘦美人”。但和黛玉、晴雯、香菱这些纤巧美人站在一起,她们也丝毫不逊色。剧中所有女性的美各有千秋、美而不同,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审美多元”。



87版红楼梦剧照,从左至右依次是张莉饰演的薛宝钗、成梅饰演的贾元春和郭霄珍饰演的史湘云
图源:百度图片

87版红楼梦剧照 图源:百度图片
由此可见,瘦女孩可以美,胖女孩同样可以很美。只要阳光健康、大方自信,丰腴的花神同样可以展现出良好的风采。那么花神胖一些又有何不可呢?
问题二:选花神的意义何在?
阿罗认为,面对此次事件,我们更应该深思:花朝节评选花神的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何一定要所谓的美女来扮演花神呢?

花朝节祭花神活动 图源:百度图片
花神是中国花朝节祭祀的吉祥神,是花朝节的文化符号。私以为,评选花神的目的应该是让“花神”们带领广大活动参与者,以更加直观有趣的方式了解这一悠久的民间节日、亲身体验传统风俗活动。评选美丽的花神只是带给人们审美享受、吸引更多关注的一种方式,而并非绝对的要求。因此,人们的参与和感受情况更值得我们关注。据悉,已有地区通过评选“素人花神”的方式,让更多不那么美丽、平凡的普通人也能扮演花神,更加深入地参与活动、感受文化之美。想来亲自扮演花神比仅是走马观花地看他人表演,这些“平凡的花神”对花朝节的印象和体悟必然会更加深刻。


群众参与花朝节文化体验活动 图源:百度图片
更重要的是,让素人有机会扮演花神,向广大观众宣告了“这不是独属于俊男靓女的小众活动,而是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传统节日”, 更能够鼓励普罗大众加入文化盛典,而不会因为担心自己不够美丽、没有穿着汉服就畏缩不前。种花插花、挑菜踏青、晒种祈丰、赏红护花……让这些兼具风雅与美好寓意的传统习俗重回人间、滋养国人的心灵,才是我们举办这些活动的真正价值所在。

北京第二届花朝节,群众们参与庆典上的各类传统文化活动
图源:发现新丰台微信公众号
美女扮花神,原本只是一种引流方式,现在却变了味,似乎成为了这一活动的不二法则。如果以狭隘的“美”的标准来绑架普罗大众,那花朝节活动只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选美大赛,永远被困在一隅、无法实现推广文化的初衷。群众会因容貌焦虑等种种因素不敢参与,无论汉服还是花朝节,都只能供小部分人自娱自乐,永远无法“破圈而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结语
综上,此次“花神被歧视”的事件让阿罗颇受触动,也带给了阿罗很多思考:可见在倡导汉服等传统文化回归的同时,国人的审美也应当“复兴”,尤其在容貌焦虑日益常态化的当下,古人包容并蓄、注重个性的审美观念更值得我们学习。而活动主办方则更应承担起责任,以健康的理念、正确的方式,引导人们接受文化熏陶、感受昔日风雅,在文化庆典中得到审美与情感的双重收获。
更重要的是,各地举办花朝节是希望能以汉服为引、以节日为契机,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和重拾传统文化,节日承载的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以及传承千年的风雅活动才是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普罗大众”是否亲手插花贡酒、制糕行令,品味古人雅事之美;是否体会到万物有灵、感受到先人的精神与智慧,从而更加敬畏自然?而非只将目光放在花神身上、对她们无休止地评头论足,因为这无异于舍本逐末。唯有着眼于节日本身,认真挖掘文化内涵、踏实做好每一项活动,复兴的种子才能扎扎实实地播种于中华大地,被淡忘的传统文化才真正得以“魂兮归来”!
文案:孟凡柠
编辑:孟凡柠
审阅:汉服世代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转载、投稿及其他合作 或 建议与意见
请联系阿罗 Chinesehanfu
或邮箱xdhanfu@foxmail.com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群参与讨论
QQ: 1095155611 微信请联系阿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