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23
鲁迅被高估了吗?
查看话题 >07/08/23
西_蝣 2023-07-08 19:57:48 贵州
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始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少年闰土>,《祥林嫂/祝福》并《孔乙己》,一快活一沉涩一昧凉一顽愚,仿佛薄萤扑闪展眼即泯于日常,实则丝丝入扣潜蛰于心。中年后数年前一时起意,试读《故事新编》,古典白描之清矍瑰奇破卷而出;续读杂文数篇,朱红浓墨,“人之味”是为“独一味”。作为一个非文学爱好者,自很难定义所谓“文学性”,然私自忖度若将其较之世界文学诸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套子里的人》,《高老头》,《变形记》,《了不起的盖茨比》,《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等等,单片段性而言,其实写之人物肖像脾性,社会阶层以及时代风貌,以我之偏仄,毫不逊色;而更入木三分的则是所谓“麻木/吃人”看似贫乏潦草之语实则是对中国几千年专制体系沉疴之了然。洞见素非来源于文字之形意虚表,而根植于每段王朝历史诸面。“文学性”于我至少是开放而宽广的,但凡读了那书能油然而生“为什么专制礼教下的中国人本能抗拒提问“,”为什么男女本应平等却尊卑分明“,什么是”人“等等,便以为我由此获得了几缕”文学“的流光。
读书 人文 文学
投诉
© 本文版权归 西_蝣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仅自己可见
| |

https://www.douban.com/note/851237394/?_i=8818045Qgo1-qs,8818164Qgo1-qs#:~:text=07/08/23,%E4%B8%93%EF%BC%9F%E5%93%88%E5%93%88%E5%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