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3分钟,地理不用愁——坎儿井【看纪录片学地理】


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它由人工开挖的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组成。坎儿井的暗渠一般在地下两三米处,可分为集水段和输水段。集水段的作用是拦集地下水,一般横向呈扇面延伸。集水段在盆地边缘,或砾石滩下水源较丰富地区,集水渠较深,引水段水渠的坡度小于地表坡度,随着引水渠的延伸,地下水可自行流出地面。竖井是连通地表与暗井的垂直立井,每条坎儿井少则有几口竖井,长的输水量大的坎儿井则有上百口竖井。明渠再把坎儿井暗渠流出的水引向涝坝。涝坝是调节水量的蓄水池,除水量极少的坎儿井外,绝大多数坎儿井都有涝坝。涝坝面积一般在一二亩左右,像江南屋前屋后田间明镜似的池塘湖泊。涝坝除储水灌溉外,也有调节小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