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口气看完宋朝中叶,北宋仁宗与庆历名臣的战火与治世。【千秋一面 | 宋仁宗篇+英

2022-09-25 15:49 作者:弦转急  | 我要投稿

一、北宋的建立和巩固

1.北宋的建立活动

960年春,后周的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回师都城,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夺取了后周政权,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此即“陈桥兵变”。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鉴于北部辽朝军事力量强大,而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物产丰富,实力较弱,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同一策略,即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上削平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

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集军事权力于中央(收其精兵)

①杯酒释兵权:建隆二年(961年),赵匡胤召集石守信、王审奇、高怀德等禁军将领举行酒会,以威胁和利诱相结合的手段,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这样就把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权收回皇帝手中。

②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去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和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又称“三司”。“三衙”长官分为殿帅、步帅、马帅,合称“三帅”。三帅由资历较浅易驾驭的将领任之,他们都由皇帝任免,时常被调动。三帅负责禁军的管理和训练,只有领兵权,调兵权和发兵权由枢密院掌握,他们之间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负责。

    还对禁军实行“更戍法”,即不断更换士兵的戍守地点,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以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私有,从此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

③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宋代将全国军队分为禁军、厢军、步兵、蕃兵四部分,禁军是中央直接掌握的正规军,厢军是诸州镇兵,乡兵是按户抽丁组成的,负责维护本地治安,蕃兵是边境少数民族士兵组成的军队。禁军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戍全国各要冲地区。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禁军,对辽、西夏的进攻采取被动的守势。

④确立募兵养兵制度。宋初每年招募大量兵士,特别是每逢灾年招募饥兵当兵更成为一项定制,其后历代君主谨守不变。

(2)集行政权力于中央(稍夺其权)

①分割宰相(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为“同平章事”)。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宰相合称“宰执”,以此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置枢密院,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以三司使(或称“计相”)分管盐铁、度支、户部,以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审刑院,评议裁决重大案件,以分割宰相的司法权,宰相、枢密、三司不相上下,共同对皇帝负责,这样,宰相所剩权力无几,大权集于皇帝一身。

②削弱州郡长官权力。取消了州郡(州、府、军、监)一级长官统领“支郡”的制度,规定州郡长官只负责本州事务,不许监管他地。由朝廷选派文臣担任州一级长官,称“权知军州事”、“知州”,知州之外另设“通判”,用以监督知州,使其相互牵制。各州郡文件,必须通判署名才能生效,通判还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知州的情况。

③官、职和差遣分离。官是一种虚衔,用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职又称贴职,是文官的荣誉头衔。差遣,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如官衔是尚书,被差遣去担任知州,知州才是实职。无论中央或地方官员,均由皇帝差遣。

④发展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宋朝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提高了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政。为了防止官员通过科举考试结成政治集团,明令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不得称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就成了“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3)集财权和司法权于中央

北宋统一后陆续在各路设四司,四司即转运使,简称“漕臣”,管理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简称“宪臣”,主管地方司法;安抚使,简称“帅臣”,管理地方军事;提举常平,简称“仓臣”,熙宁初年设置,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故四司又称“漕宪帅仓”,其设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一切基础,使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高度强化。



一口气看完宋朝中叶,北宋仁宗与庆历名臣的战火与治世。【千秋一面 | 宋仁宗篇+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