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正义》摘抄——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

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
致法学新人的第一封信:关于读书
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可能就是知识带来的恶果,为什么中国的文人总是互相瞧不上?因为知识让我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所以很多知识分子不懂如何去合作,只擅于单打独斗。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没有出现世界性的大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过于骄傲。在座的同学们中会出现大师吗?我不知道,但我想如果你真的想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话,你必须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有限,必须与他人相互配合。
在我看来。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从表面上来看,读书是一个悖论:让你在求知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无知。这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被很多人误读为励志名句——鼓励人多读书,其实庄子的意思完全相反,庄子想说的是,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会把自己搞得非常疲倦。所罗门王也说过类似的话:“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这些话表面上很消极,但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知识是无限的,在求知的过程中,必须对知识的无限性保持足够的谦卑。
我们首先要“博观”,要“厚积”,广泛涉猎。文史哲不分家,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读重要的文学经典。在文学中,我们可以丰富我们人生的体验,文学来源于现实,虽然从表面上看主人公是虚构的人物,但他们都是现实的折射。文学可以让我们知道人生的多样性,人生不同路径的不同结果。因此,它可以让我们学习到面临相同情境应该如何抉择。文学作品还能极大地培养人的同理心,文学中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命运多舛能让我们体会人生的苦难与无常,我们会思想自己也是血肉之躯,苦难随时也会临到自身,故会感同身受,更会深刻领悟约翰多恩的布道辞“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其次,我们必须了解历史。如果说文学作品是虚构的人物,那历史就是真实人物的真实人生。通过对历史的阅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复杂,你会对人性的高贵赞叹不已,也会对人性的邪恶不寒而栗。通过历史人物,我们也能反省自己,升华自己,去彰显人性的光辉,压制人性的幽暗。历史中,无数鲜活的个体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不完美,从此我们可以拒绝人造的偶像。正是因为对历史的阅读,我才深刻了解法律的精神,因为人的不完美,所以人类的任何群体都有败坏的天性,所以对任何权力都要保持绝对的警惕。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往往导致绝对腐败,任何权利都要套上法治的镣铐。
再次,哲学书也应看看。哲学是对人生观的探讨,这里说的哲学不是大家以前上课时学的哲学,那只是哲学中的一个门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西塞罗、马丁路德、加尔文、孟德斯鸠、洛克、波普尔、哈耶克等,这一连串名单,群星璀璨,够你一生去阅读,通过对各类哲学著作的阅读,你可以追寻先贤的脚踪,去思索人从何而来,归向何方,一生应该为何而活。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先从入门看起,如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看完后你会慢慢爱上哲学。
除了文史哲,美术、音乐等各种艺术书籍都可以涉猎。一个爱好艺术的人,他离善道应该更近一点。不过这方面,我没有资格谈论,我自己的艺术细胞很少,只看过几本美术史的著作,感觉很舒服,今后我也要在这方面补补课。
当然,“博观”“厚积”之后,就是“约取”“薄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对前人经验的认识,必须有一个筛选的过程,绝不可人云亦云,要注意比较鉴别,明辨是非,“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读书就像迈向真理之路的交通工具,有的交通工具走得快点,有的交通工具走得慢点,飞机飞得比火车快,但航班经常延误,而且到不了小村小寨,各种交通工具都有自己的利弊,所以什么书都可以读点,不可厚此薄彼。另外,再好的交通工具如果走错方向,南辕北辙,那就麻烦了。通过读书可以慢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正确的“行驶路线”。
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陶渊明说:“好读书;不甚求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读书过程中,有那么片刻你能达到与书同乐、欣然忘食的境界,那就达到读书的目的了。你的内心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被洗涤了。
致法学新人的第二封信:与人和睦相处
去学会爱上有缺陷的对方,因为他和你一样不完美。处理好和舍友的关系,今后你也可以轻松地处理恋爱关系、工作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这对你的一生都至关重要。
亲爱的同学们,愿你一生都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为了告别的聚会——致本书的读者
小说中大多数人都戴着面具在生活,虚伪是现代人的瘟疫。
在这样一个冷漠的时代,我们用面具将彼此隔离,我们每天都在表演,每个人都是“影帝”。我们希望被理解、被接纳,但是我们又不愿意脱去自己的伪装,脱下自己的“刺猬皮”,接受被他人伤害的危险。
不要绝望,不要灰心,也不要自欺。
荒诞不可能是世界的本相,因为这在逻辑上说不通。如果荒诞是本相,那么真实就是不存在的。如果不存在真实的对照,荒诞本身也就无法存在。
你我都是真实的血肉之躯,不可能是虚无的幻象。
不要因为行动与言论育不一之处就轻言放弃。只要你不是持续的故意言行不一,就不要给自己贴上“虚伪”的标签。如果我们所有的话语都必须与言论相符,那我们一生只能沉默,只要我们的行动与我们的言语相比更有说服力,我们就跳出了虚伪的牢笼。
更重要的是,不要陷在自欺之中。
在荒诞的社会中,甚愿你有真实生活的勇气。
一丝真实的光亮足以对抗整个时代的荒诞。
亲爱的读者,若干年后,当青春年少成为“中年油腻”,
愿你依然能够从容面对那时青春少年的清澈目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