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一文提分足够!(一)

一、原因(背景)类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
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 “指出”、“概述”、“简析”等;
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法与技巧
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
(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
(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
(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2)在分析原因的层次性时,考生需具备较强的时空观念。一般而言,长时段的历史因素往往是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往往是直接原因,因此在分析历史事件时直接原因等价于“导火线”。
(3)应当知晓以下规律:“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往往是内因;而直接原因往往是外因”。因此,如果无法找出或分辨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时,可以参考内因与外因的分析角度去思考问题。
(4)政治史方面: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往往是根本原因,而政治事件、政策变动往往是直接原因;
(5)经济史方面: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往往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而生产关系往往是直接原因;
(6)文化史方面:理论体系、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而文化政策、个人际遇则是直接原因。

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
1.(2018全国卷II·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答案】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解析】由材料“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由材料“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得出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由材料“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得出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2.(2018天津卷·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
(3)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
【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蔗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3)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解析】(1)据材料一中“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再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得出答案: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蔗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据材料二中“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及所学,得出答案: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据材料二中“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及所学,得出答案: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3)据材料三中“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得出答案: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据材料三中“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得出答案: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再结合所学,古代农业之所以难以扩展到其他的经济领域,以其根源决定的,得出答案: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3.(2018海南卷·2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共产主义)能够解决世界的乱象,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找他来作救时的良方……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则除变更经济制度外实无他道……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因为政权在一个生产阶级手中掌着,并且要消灭阶级界限……联合起全世界的劳动者来消灭这个竞争和侵略的野心,而产出共同生产的大计划。共产主义发达实业之大计在此,由此乃能使产业集中,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而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实负有变更经济制度的伟大使命。
——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5分)
【答案】①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2分);②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3分)。
【解析】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据材料“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可得出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据材料“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再结合共产主义的宗旨,可得出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