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更难完成身份认同||依恋类型与自我接纳、自我表露

【摘要】
从489名女同(lesbian)、男同(gay)和双性恋(bisexual)成人中建立的依恋与性取向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表露相关的模型在本研究中得到检验。这个模型包括四个主要变量:一是童年与父母依恋经历的表征;二是个体对父母关于其性取向支持的感知;三是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四是LGB变量。结果支持了模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与性取向的自我接纳困难相关,回避型与日常生活低水平的性取向外化相关。父母的依恋通过与父母对LGB的支持和一般依恋的相关间接对性取向的认同和性取向外露产生影响。
【背景】
一些作者认为在人格和生活环境上的个体差异会对个体调和与出柜相关的挑战的能力和出柜的意愿产生巨大影响。心理动力学的视角则强调LGB的人际历史会影响LGB的经验,如自我接纳水平和对自身性取向的开放程度。对于LGB个体而言,出柜是拥抱自我并向他人表露自己的性取向的一个人生过程。出柜本质上是一个人际进程,因为在增强与LGB个体、社群和组织的联结(归属)时,个体去要应对在家庭等社交情境中进行自我表露时面对的挑战。因此,个人在出柜中拥有的关系模式会影响他们自我接纳和向他人出柜的核心进程。
所以,LGB出柜的过程中存在两个变量:对自身性取向的接纳和对自身性取向的日常表露。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认为亲密的情感联结在维持安全感中最为重要。从这一理论出发,人天生就倾向于寻求与他人的依恋,这种接近提升了个体的生存机会,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几年。依恋是从出生便伴随着人到死亡的,即便随着个体的成年化依恋行为的表达会有所改变,依恋也依旧非常值得去探讨。
Bowlby认为个体会在反复的与依恋人物的互动中建立起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一般信念,关系脚本和情感模式,也叫依恋的工作模型。这些模式在安全、亲密关系的的情境中是非常重要的。他指出,在成人中,工作模型是抗拒改变的,但工作模型可以根据新的依恋经验得到更新。成人似乎同时拥有特殊依恋关系工作模型(如何父母的关系、亲密关系)和一般的工作模型(与一般个体的关系)。不过,尽管与父母的依恋对人的社会心理功能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与同伴或与伴侣的依恋经验却也很可能替换与父母的依恋模式。
依恋的工作模型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概括,一个是焦虑,另一个是回避。焦虑是个体对拒绝和抛弃的敏感程度,高水平的依恋焦虑表现为情绪情感的过度唤起和对被依恋对象抛弃的恐惧的过度关注。回避是个体在有需求时依靠他人来获得支持的意愿水平,高水平的依恋回避表现为拒绝或抑制自身的依恋需求,且对他人的响应缺乏信赖、对他人对自身需求的敏感性缺乏信心。
在成人中,低焦虑和低回避是安全型依恋,拥有灵活的认知,成熟的情绪管理和积极的人际功能。后续研究表明,依恋用维度来衡量比单纯的四象限分对成人依恋的个体差异更敏感。
依恋和出柜的过程
出柜的过程会涉及到个体的依恋系统,个体有效地应对反同性恋偏见和内化恐同可能与安全依恋的水平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依恋系统可以帮助个体在面对身份形成过程的威胁时进行情感管理和支持寻求。例如,不安全依恋的LGB个体可能会更努力地回避那些有助于身份认同发展的探索性活动(如参加LGB社群的活动,在异性恋面前暴露自己的性取向),以减少自身寻求支持时对无回应或不可靠的依恋对象产生依赖的可能性。对这些探索性活动的回避,剥夺了个体原本可以拥有的能够减少社会对同性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经验。
总的来说,不安全依恋可能会增加个体在认同过程中对相关恐惧的敏感性,减少可以完成LGB身份认同的积极探索。
儿童期的依恋表征
个体将父母视为是敏感且有回应的照顾者可能会对LGB的身份认同和身份外露产生间接的影响。如,对父母的表征通过影响“父母是否对性取向相关事件敏感并予以支持”的感知来对身份认同和外露产生间接影响。有研究指出,女同对童年父母照顾的细微敏感的感知与其对父母肯定LGB身份的感知呈正相关。这一相关反映了敏感的照顾者更可能对孩子正发展的性取向敏感,反映了个体对父母的表征存在系统性偏见。例如,在童年经验中形成了理想的表征的LGB个体比其他个体更可能感知到父母对自身性取向抱有积极态度。
所以,研究假设个体拥有的敏感父母照顾者的记忆与焦虑、回避依恋呈负相关。
父母对性取向的支持
假设父母的LGB支持通过其与依恋焦虑和回避的相关对消极的认同和公众表露产生间接影响。这一假设是基于“依恋的工作模型能够在与新的依恋对象的经验中更新”的观念提出的。
一般的依恋模式
焦虑和回避依恋可能与LGB变量存在直接相关。假设焦虑和回避与消极的自我认同正相关。
依恋焦虑和低自尊及低自我接纳相关,同样也与自我认同述诸于他人的评价有关。因此,依恋焦虑的LGB个体的自我接纳更倾向于关注他人的评价,更难接纳自己的性取向。
尽管依恋回避与自我接纳的相关不是一致的,但回避与好奇、探索性行为和接收那些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修订的信息的意愿负相关,而这些特质都可能帮助LGB个体探索和接纳自己的身份。且回避型个体更可能使用远离的策略来应对压力事件。这提示回避型LGB个体更可能会远离那些可以促进自我接纳的多种支持性来源和信息。
假设不安全依恋,尤其是回避型依恋和公众自我表露负相关。回避型个体相比于其他个体更不可能进行自我表露、信任和依赖别人,更不可能觉得社会支持寻求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所以,高水平回避的LGB个体比其他个体更不可能在日常生活里讨论其性取向,因为对他人的反应有负性的预期。而如果焦虑LGB个体对他人接纳自己的性取向有更高的需求,则他们也可能会不在公众面前表露以避免被拒绝的可能。
【讨论】
与消极身份认同和公开表露相关的直接因素
结果表明,安全依恋和关于LGB身份认同的人际行为和内部状态相关。难以接纳自身性取向的个体更可能表现为高回避和高焦虑,即恐惧回避型依恋。恐惧回避加强了(与高水平依恋焦虑相关的)依赖需求和(与高水平回避相关的)对他人的不信任之间的关系。所以,即便他们渴望亲密的人际交流,但潜在的消极结果让他们对交流感到恐惧。内化负性的性少数认知与抑郁相关,恐惧回避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就是由LGB个体消极的身份认同调节的。
结果还显示,回避型依恋和公众面前的自我表露负相关,回避型依恋个体更不可能相信其他人会以一种真诚、敏感且接纳的方式回应他们的性取向表露,所以他们更不可能出柜。虽然这样的策略能够保护自我,但同样的也限制了回避型依恋的LGB个体得到同伴接纳的可能、让他们更不可能遇到其他LGB同伴。讽刺的是,为了回避因反同污名化所带来的拒绝,他们回避了很多社交活动,而这却也使得他们无法通过这些途径发展更强的安全感和对自己的满意感。
但依恋焦虑与公众表露不相关,这说明了决定他们是否自我表露的是依赖和信任他人的意愿而不是对可能性拒绝的敏感。
回避型依恋与LGB身份认同障碍之间的相关只在男性中出现,在女性身上不明显。或许有两种可能:
一,可能是因为社会对男同性恋的惩处比女同性恋更极端(对男同的容忍度更低),使得男性更容易产生危机感。危机感更可能激活依恋系统,所以男性在身份认同的探索上感知到的更强烈的威胁感让其更容易激活回避型依恋系统,更容易产生消极的身份认同。
另一种可能是男性和女性LGB身份形成的语境背景差异:女性LGB身份的形成往往开始于关系和交流的(友谊)情境中,而男性LGB的身份形成则常常开始于性吸引力和性尝试中,所以,在LGB身份探索的第一阶段,女同性恋者可能比男同性恋者更有可能遇到其他可以帮助他们承认LGB身份的同伴,而这种性别差异在回避型依恋(更不可能寻求社会支持)中会更容易被凸显。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性别差异,让女性LGB减少了回避型依恋对其身份认同的负面作用。
父母的性取向支持只有父亲支持与消极身份和公众表露之间有直接作用。以往研究也发现父亲比母亲更可能鼓舞孩子的性别化行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对LGB个体持消极态度。
从母亲处得到的性取向支持的评价通过其与依恋焦虑和回避的关联对LGB变量(认同和表露)产生间接的关联。例如,感知到母亲低水平的支持和高水平的恐惧依恋(高焦虑、高回避)相关,而恐惧依恋又与高水平的消极身份认同相关(通俗理解,觉得母亲对自己的支持越少,越可能形成高焦虑高回避的依恋,而这样的依恋又很容易让LGB个体难以形成积极的身份认同)。同样的,从父亲处得到性取向支持的评价通过其与依恋焦虑的直接相关和消极身份认同产生间接关联。
母亲的敏感度与回避负相关,父亲的敏感度与焦虑负相关。可见,LGB个体的依恋一般工作模型可能受到父母特异于性取向的事项影响(如对性取向的支持),也可能受到父母一般因素(如照顾的敏感性)影响。父母的敏感与父母对LGB支持的评价正相关,这一关系可能反映了亲子关系品质的一致性,如母亲若是敏感的照顾者则同样倾向于对孩子发展的LGB性取向以敏感的方式回应;也可能是感知偏见,如对母亲有积极表征的个体倾向于认为母亲会成为支持自己的性取向。总的来说,母亲敏感性能够预测依恋回避,父亲的敏感性能够预测依恋焦虑。母亲LGB支持对LGB变量有间接的影响,而父亲的LGB支持对LGB变量有直接的作用。
来源:
Mohr, J. J., & Fassinger, R. E. (2003). Self-acceptance and self-disclosure of sexual orientation in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adults: 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4), 482–495.
https://doi.org/10.1037/0022-0167.50.4.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