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房间
“小明,其实我发现了,你是个社恐患者。”大明如是说。
“本质上,这种社恐来自于你的童年经历,你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甚至没有出过门,这种自闭的经历让你缺乏与人沟通和相处的技巧与能力。我命令你立即开始社交!”
于是,小明拿起落灰的手机,试图找找那些曾经的朋友们,聊聊近况。
但小明在网络上是个人,而在朋友们的印象里,小明是一团虚影。
于是,小明开展了许多没头没尾的,断断续续的对话,但从这些碎片里,他也意外的得知了许多过去认识的人的结婚生子的讯息。
而其中,也不乏曾经学生时期暗恋过的对象,由于长久的不联系,这些信息生猛的砸在小明脸上,让小明有那么一刻蚌埠太住。但他克制了自己诉说的欲望,只是淡淡的说了几句近况,然后匆忙的关了对话框。
小明照常和女朋友打电话,但是却有些辞不达意,似乎并没有从这种震惊的余波中清醒过来。
这是一种时空的错位感,上一刻确确实实是校园里的那些时光,而这一刻的小明已经是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
这似乎是他难得的感性时刻,他总是做一个理中客,以至于拍摄也趋于非人化。这种生冷的氛围,或许和不曾出门的童年有关,亦或者与永远独来独往的校园有关,再也许,就和学生生涯这些永远没曾说出口的情感有关。
事实上,在离开校园的时候,人们就已经不再具有相聚的可能性,而这种残酷的事,只有在若干时间后的回响中,才会被察觉。
“大明,你劝我的事我做过了,但我有些后悔,我宁可没有去联系她们,这样我还可以偶尔活在想象里,这或许会让我感觉好些,而现在,我却满脑子都是她们成长过后的模样还有刻画在影楼模版里的浓厚妆容和边上的陌生男人牵着手还有僵硬的婚纱照造型。”
“但,小明你终究要面对现实的,你为什么不愿意去看看残酷的现实呢?然后去认识一些新的人?”
“大明,你并不知道,我前天去参加了相亲活动,但那天,和我一起去的5个小伙伴都得到了搭讪,有个伙伴他并不会拍照,但他就只是在我去上厕所的时候,帮我拿了一下相机,就有一个姑娘满脸堆笑着让他给拍两张照片,硬是要加个微信,那照片我看过了,都拍虚了......”
"小明,你根本没有想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你到底要姑娘干什么?你是有女朋友的人啊!你已经丧失了这种自由。"
“可我已经和女朋友说好了,她不想被拍摄,如果我想拍人像,她允许我去搭讪了。”
“不,你从头到尾就搞错了,人们从来无法在预设里去自由创作,当你知道自己有女朋友的时候,你就不应该想着拍姑娘的事了,拍摄是一种类似交往的互动,一旦你试图融入,后面的深入拍摄和陷入其中是你把握不住的事,这样想的话,你就完全无法真实的表现自己,你或许应该拍男人。”
“那,大明,我拍你吧?”
在镜子前,小明按下了手里的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