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峰预警(8月14日投票结果分析)
又到了每周日分析“新冠感染情况”投票结果的时间。
今天文章会对8月13日的投票结果,进行分析。
过去一周的疫情数据不太乐观。
我是不希望8-9月份出现一波疫情小高峰,因为这会增加我们防护成本和难度。
不过,事与愿违,从最近几周的读者投票数据看,目前的疫情形势还是不太乐观。
所以,本着实事求是、尊重数据,为大家负责的态度,我觉得还是得拉响一个小高峰警报。
过去7天的新增感染比例为5.26%(包括新增三阳数据)。
比起上周的4.56%,又有所提高,已经是7月16日以来,连续4周反弹。

过去7天,新增首阳比例是1.2%,新增二阳比例是3.2%,新增三阳比例是0.87%。
其中主要是新增二阳比例在增多,新增首阳比例过去一个月基本维持不变。
当前我读者投票数据显示,从4月23日至今的整体感染率是48%左右(包括疑似感染)。
比起6月底40%左右的感染率,慢慢上升了一些。
这也说明,过去一个月,疫情一直是存在着,虽然这个感染速率比起高峰期要低不少,但比起3月份的低谷期要高不少。
具体也可以看曲线图。

坏消息是,过去7天新增感染比例,是触发了5%,这个我认为可以视为小高峰的预警阈值。
好消息是,当前新增感染比例,整体是保持一个线性增长,而非指数增长。
5月那波疫情是比较典型的指数增长。
而当前过去4周虽然新增感染比例持续上升,但每周增长的幅度是差不多的。
不过,这种连续反弹的态势,如果不能扭转,那么出现一波小高峰,也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我就先跟大家做一个及时的预警。
这里要再强调一下,所有公开投票都是存在样本偏差。
比如,我的投票,根据我长期观察,是存在刚阳的人投票更积极,但阳康后的人投票积极性会下降的样本偏差。
当然,并不是所有阳康后的人就都不投票了,毕竟每周上万人的投票数据里,目前已经有接近一半是过去三个月阳康的人投票的。
大部分人还是能坚持每周固定投票,这也是投票准确性的主要来源,我这里也感谢大家的坚持。
只不过,100个阳康里的人,如果有10个在阳康后不参与投票,就会让新增感染比例要高于实际值。
所以,我自己关注的几个多方数据,我的投票数据是近期新增比例反弹最大的。
这也是有利有弊。
好处是,我的投票数据会更加灵敏,一旦有疫情能够最快速反应。
坏处是,因为会高于实际值,会因为过于灵敏,而出现误判。
所以,我也仅仅只是基于投票数据本身反映的结果,去提出预警。
具体情况,大家也是要结合自己本地情况,去综合分析,毕竟我的投票也只体现全国整体情况,不能反映各地区差异。
本周把投票数据其他一些情况也说一下。
例行声明:这个投票仅代表我读者群体的感染情况,会有样本偏差,仅供参考。
(2)其他数据
7天新增疑似感染比例,也是从7月16日开始连续4周反弹。

考虑到当前是流感低谷期,所有这个新增疑似感染里面大部分应该也是感染新冠。
另外,二次感染比例也是持续上升的状态。
二次感染比例是一个累积数据,正常是只升不降,但由于存在样本偏差,所以偶尔会出现单周下降,但可以看到过去一个月也是处于持续上升态势。

这个数据也反映,5月份是疫情高峰期,二次感染比例是指数级上升。
然后从6月份的上升速率是比较慢。
7月份开始,则是有一个缓慢、但持续上升的过程。
这也说明,当前的疫情传播速度,确实是低于5月的疫情高峰期,但并非完全没有疫情。
所以,我过去一个月,是一直跟大家强调,当前虽然是疫情低谷期,但并不完全,远没有3月份那么安全。
另外,随着疫情的持续,长新冠比例也是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

当前长新冠比例是基本维持在7%左右,高于6月份5%左右的基数。
长新冠随着时间推移,会有概率痊愈。
但显然,当前长新冠痊愈的速度,赶不上因为疫情持续传播,增加长新冠的速度,才会导致长新冠整体比例持续缓慢上升。
另外,大家经常问,我的读者投票数据里,从未感染比例为何一直这么高。
这个是因为,到现在从未感染过的人,投票积极性是最高的,基本每周都会进来投票。
所以,我读者投票数据的从未感染比例,肯定是远高于社会实际值。
但即使如此,从3月份至今,这个从未感染比例,整体也是保持一个持续下滑的趋势。

再来说说,最近网络舆论比较关注的三阳现象。
对于某些专家说,随着阳的次数越多,症状会越轻的说法,我是完全不赞同。
这属于“反向科普”。
类似的反向科普,我们见识过太多了。
比如,去年底骗了很多人的“90%无症状”就是典型的反向科普。
这类专家科普了错误知识,实际变成造谣,且误导民众和舆论,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这种看似在减轻恐慌,实际却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我之前有投票过,二阳人群里,67%的人症状是会比首阳轻。
但这并不代表,阳越多,症状就一定会越轻。
因为也要考虑,剩下33%的人群,是正在比首阳重。
所以,我觉得顶多只能说,多数人二阳症状轻,但也有概率是二阳症状更重。
对于三阳来说,也是同理。
我觉得不能只是一味强调三阳症状轻,而完全否定三阳症状也可能更重,这显然并不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有人三阳症状重,也有人三阳症状轻,这也是一个开盲盒的概率问题。
欧美、日本已经阳了那么多轮了,现在美国仍然因为EG.5.1,出现新冠住院率上升的情况。
这说明阳越多,并不是说症状一定越轻,这是一个概率问题。
另外,之所以多数人二阳症状轻,跟夏天整体气候有关,年底可能出现的第三波疫情,是否也会普遍症状更轻,这个目前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任何专家现在就贸然下定论,多次阳症状一定会更轻,我觉得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
就好比,去年11月,动辄就有专家说90%无症状,但结果大家实际亲身感受,就完全不是这回事,反而是大多数人会出现咳嗽发烧症状。
但也没有看到有去追究谁的责任。
反倒我去年底,有篇文章提醒90%无症状的说法是错误的,反倒被平台认定为“谣言”。
我也挺无奈的。
(3)多方数据对比
目前这个三阳比例,还不大。
我的读者投票数据里,过去7天新增三阳比例是0.87%,7天前3阳比例是0.95%。
但过去两周,这个三阳比例还是有所抬头,需要二阳人群警惕。
当前之所以三阳和二阳间隔时间短,主要还是EG.5.1新变异毒株的流行。
之前5月份流行的变异毒株,还是XBB系列。
但现在已经变成EG.5.1在流行,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二阳人群对EG.5.1的抵抗效果虽然有,但显然没有针对XBB的抵抗效果好。
所以,如果完全不做防护,暴露在高病毒载量环境里,二阳人群仍然有概率三阳,这点还望大家注意。
另外,再来看看其他一些数据。
北京疾控的数据,可以看到,北京疾控也是7月16日开始出现反弹,也已经连续3周反弹,但这个反弹幅度,显然是低于我的读者投票数据。

包括广州国家实验室的疫情预测预警小程序显示,7月16日开始也是持续反弹。
但反弹的比例,也仍然低于我的读者投票数据。

从北京疾控的数据,还有广州国家实验室的小程序数据看,当前虽然疫情数据连续4周反弹,但反弹的比例还不大,远低于之前高峰期,其实仍然可以当做是疫情低谷期。
不过,我的读者投票数据则显然更为灵敏,已经开始预警可能有一波疫情小高峰。
由于这里面存在样本偏差,所以要如何判断这些数据,只能交给大家自己独立思考。
我也只能尽可能把比较靠谱的多方数据,这样一起提供给大家,让大家可以多方参考,得出更准确的判断。
最后,我也要跟大家做一下心理按摩。
(4)防护经验分享
虽然当前可能出现一波疫情小高峰,但大家也不用太过于担忧。
即使出现疫情小高峰,但当前这个感染速率是远低于5月份的高峰期,更远低于去年12月。
所以,大家不要一直用去年12月份那种防不住的思维,来看待疫情。
我已经用自己亲身经历来跟大家证明,至少在疫情低谷期,还是可以防得住的。
而且并不需要太复杂的超强防护。
从7月份至今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去了潮汕吃牛肉火锅,带着小孩去医院做了入园体检,因为下半年小孩要上幼儿园了,最近还陪老婆回了趟江苏娘家,路上也是坐高铁,住酒店。
不过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也还没有二阳,当然我不敢保证自己后面会不会二阳,这也需要一些运气,但至少我觉得这也说明防护是有作用的。
我自己防护也没有说很夸张,就是戴N95口罩、新冠抗体鼻喷、还有可以随身携带的空气净化器,以及随身携带酒精给手消毒。
我觉得在疫情低谷期,这样就基本足够了。
从我自己过去三个月的防护经验看,我觉得空气净化器还是比较有用的。
我自己家里是买了3台正常尺寸的空气净化器。
现在我外出基本都会随身携带小型空气净化器,夏天很热,我基本是把这个空气净化器当随身风扇吹。
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自己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很多人说办公室环境不好防,我觉得只要在自己座位边上放台空气净化器,然后桌面放台可以对脸吹的小型空气净化器,是可以大幅降低感染概率。
我不带货,这里不会贴链接,大家自己有需要,可以去电商平台搜,自己对比一下功能参数就行,另外最好还是找大牌子,做工质量也比较有保障。
至于鼻喷,说实话我到现在也不太确定鼻喷到底有没有效果,对我来说鼻喷就是起一个叠BUFF作用,不管有用没用,反正蛮用再说,毕竟鼻喷这玩意不会增加负担。
然后我觉得最有效的还是戴N95口罩,这也是目前性价比最高、防护成本最低的方式。
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没有条件上其他防护,至少当前在这个有可能疫情小高峰的情况下,还是出门至少得戴口罩,这样尽可能降低感染概率。
目前这个疫情传播速度,我觉得还不至于要影响行程安排。
不过考虑到当前这个新增感染比例持续反弹,我明天要从江苏回漳州,等明天回到家里,我接下来两周,应该也会尽量减少出门,直到这个新增感染比例出现拐点,开始回落。
我是会根据读者投票数据,去不断调整自己的防护等级。
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大家自己要不要防,要如何防,这个也都是取决于大家自己。
毕竟健康是自己的,我们只能为自己负责。
我只能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去根据自己情况,给大家一些建议而已。
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我也不希望有疫情,但疫情就是摆在那,我们只能实事求是的去应对,尽可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