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规划日志12】乡村振兴||记一次乡村游学考察经历之长沙市望城区光明村(下)

2021-08-29 02:09 作者:三炮叁  | 我要投稿


文章思维框架


05

游学总结

第一点,政策红利

在网上输入关键字搜索,便会发现有不少关于光明村的报道,大到人民网,小到地方媒体等。

仔细查看这些资料,便会发现一个重要的信息,光明村之所被大小媒体争相报道成为炙手可热的典型案例,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前期的规划定位。

早在2007年12月,经报请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借改革之机遇,有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作为背书,加之又有“大河西先导区第一路”金洲大道得建成通车,为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光明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铺平了道路。

最后政府结合调研情况,决定选择包括光明村在内的城市近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率先进行尝试实验,用3 年时间把其打造成区域性最美乡村典范。

最终光明村不负众望,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最美宜居村庄、全国森林乡村、湖南省两型认证村庄、两型示范村庄、长沙市乡村振兴示范村、长沙市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等多个荣誉称号。

接待了200余万游客和60多个国外观摩团队,得到媒体报道160余次。


第二点,规划定位

看看当年是如何规划的?

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区域统筹战略——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旅游带动战略——强化旅游三产龙头效应;设施先行战略——交通先行,配套跟进。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优先发展交通,主导旅游产业,打造特色凸显竞争优势。

功能结构分为四个区,分别是谷地休闲养生区、农业观光体验区、山地旅游度假区和滨水生态休闲区,但是网上没有找到相关的图纸,只有文字描述,不过可以通过特色农林产业布局图农林用地规划图来判断。

北面的慧润·蝶梦山谷民俗所在地是谷地休闲养生区,沿金洲大道两侧的葡萄、油菜花和湘莲种植属于农业观光体验区,南面的林地属于山地旅游度假区,西面的湿地公园和八曲河属于滨水生态休闲区

分为三条线路,分别是自行车骑游线路、电瓶车观光线路登山游线,除南面的山地旅游度假区内是登山游线外,其它则是通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结合串联各个功能片区,结合游憩点和公共建筑的分布设置相应规模的停车场,满足游客的停车需求。

最后是旅游发展规划,策划了“五谷、八景”作为光明村乡村旅游的主要景区,这也是旅游规划常用的思路和手法。


“五谷”分别是桃花谷、枇杷湾、葡萄湾、梨花谷、梅花坪,主要以果类作为主题,正好契合农业观光体验区的功能定位。乘坐大巴的路上,恰好路过一片桃树和桑树的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绿汪汪的一片。

后来“五谷”经过重新设计定位,更名为梦蝶谷(即光明蝶谷)、寻鹭谷、定情谷、金果谷、长乐谷,分别的主题是蝴蝶文化、观鸟、婚庆、养生、城市休闲。

“八景”分别是潇湘画苑、大塘梅湾、荷塘古韵、湘酒佳味、红枫岭、八曲烟雨、枫桥野渡、田园牧歌。不同的景对应不同的主题内容,比如荷塘古韵包含万荷塘和仿古商业街;湘酒佳味是发展以葡萄酒庄为特色的乡村饮食文化,葡萄酒酿制、品尝及工艺文化体验等。

总的来看,光明村的功能布局是以金洲大道这条区域性主干路作为为主体向两翼发展,各个功能分区里再细化到具体的项目。

因时间有限,我们没有深入到各个片区内进行考察,就我们当天乘坐大巴车游学的感受来看,行程路线很流畅,导游带我们参观的几个点的建设情况也较为完善,其中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

网上关于光明村的报道不少,比如从《好一颗闪烁光亮的明珠——长沙市望城区光明村的纪实报告》这篇文章中可知,以前的光明村很穷,穷山僻壤,用三个字概括便是“脏、乱、差”,即使具有一些天然性的优势,但是得不到释放,缺乏好的思路。

后来迎来了转机,省市级领导在途径考察的路上,看到了光明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便为光明村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从此光明村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现在的村庄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夜间通明,生活便利,山美水美景美,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生活得有滋有味。光明村真正迎来了光明。

 

第三点,共建共治共享

听导游讲,阕家湾美丽屋场从开土动工到竣工验收,前后只花了4个月的时间,而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现场参观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美。

如何在工期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又快又好,建设成一处环境优美且村民满意的屋场呢?这应该离不开干部和村民们的共同参与,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家齐心协力,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正如导游在和我们讲解时所言,本次带领各位村民参观游学,不在于吹捧光明村,更不是洗脑,而是真心地发动大家一起参与到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规划蓝图中来。

在规划村庄的过程中,村委、村民、设计师、社会力量四者缺一不可。村委牵头发动群众,村民参与建设,设计师出谋划策,社会力量注入资本。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调动村民积极性,只有大家真正的参与进来了,村庄的建设才会有起色。

以前做规划可能比较注重设计层面,而忽视社会治理职能这一更为重要的层面。作为规划本身来说,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规划的目的是什么?

是把乡村基础设施做得更好?还是把村庄风貌做的更好?是为了画出更加漂亮的图纸?还是为了实现对乡村的认识?其实,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把规划的东西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村民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时候,一般村委都会叫来各个小组的组长,而真正的村民参与的少,或者他们根本不了解村民的真正需求。

笔者某次下乡对接的时候,村委会还没开门上班,便在旁边的小卖部暂作休息。商店老板对于我和同事的到来表现得很警惕,为了拉近和老板的距离,我在他家买了一包烟,给老板发了一根烟后才打开话匣子。

向老板说明我们的来意之后,我便开始了与老板的交谈。我问他对于本村的规划建设有无了解时,老板竟然全然不知,比如哪里修路、哪里修建公共服务设施、哪里搞产业等都不是很清楚。

在他看来,村庄的建设是政府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甚至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倒是感慨村子十多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己的生活的水平也慢慢的有了起色。

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通过和村民代表交谈得知,其实还是有不少村民对本村的规划治理抱有热枕,关键在于能否给他们提供可以进行有效沟通的渠道。

比如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把代表们叫过来坐在一起进行座谈,但这远远还不够,因为这也只是收集了部分村民的意见,这些所谓的代表们大多考虑和自家的利益相关,甚至有些还以精英者自居。

比如在某次代表大会结束后,曾有个别代表组长竟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向我倾诉,他说有些东西不要和下面的村民去讲,觉得他们不懂这些,讲了也是徒劳,自以为是自己很懂,说得头头是道,却以为底层的老百姓一律都是愚昧无知。

从这里可以看出端倪,这应该是大部分村庄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村民和政府之间是割裂的,村庄的治理与决策仍然集中少部分的精英者手中,并没有真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总之,村民的自主积极性没有提升上来。在思想层面,“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导致村民发展动力不足。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喜欢大包大揽,政府在主导多、决策多和包办多(三多),造成村民议事少、参与少和自治少(三少)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

除了座谈会还应该结合进户访谈的方式,而这份工作既需要人力也需要物力,于是便有了驻村规划师制度的推行。但是对于规模不大的设计单位来说,一般不会把这种理想化的模式纳入工作中来,所以便又出现了打卡造假的现象发生。

要想真正了解有需求的村民的想法,前期的调研充分与否才是关键,共同缔造村庄是重要的解决途径。

关于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学习2018规划年会上,北建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丁奇教授带领团队在青海省大通县景阳镇土关村的探索工作,在探索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同缔造乡村治理模式

文章指出,要改变以上种种现象,必须转变的是思想和工作方法。规划师、政府和村民三者都需要转变,但这个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规划师的转变为与村民交心、融入村民中,成为编外“村民”。忘记自己是专家的身份,而应该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向充满智慧的村民讨教。他们才是规划和建设本村的主人,我们设计人员只不过是一个辅助的参谋角色。

政府的转变由“指挥员”到“辅导员”服务村民,激发村民主体与内生动力。从以前大包大揽的家长式管理转变为大家一起商量着来,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村民的转变为组织村民培训,开拓眼界,提升技能,扶贫要扶志、扶智。积极地组织村民们走出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回来再进行建设和规划的指导。所以这次观佳村组织的集体游学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意义重大,不失为一种学习的典范。

但是又不得不思考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考虑到建设周期、设计费用、建设资金、设计人员数量以及单位的整体效益等方面的因素,在满足必要的程序性任务外,我们很少抽出时间再去做调研等基础性的工作。

所以我们的村规很难出精品,同质化的内容比比皆是。

 

第四点,领导的重要性

游学结束回去的当晚,观佳村的书记就召集村民开了一次学习交流分享会,不管是工作上的形式需要,还是基于信仰的真切关心,至少村书记的这种务实态度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本次游学中,从我们上车到目的地的各个点,观佳村的书记都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列。后面在进行方案汇报的时候,书记也是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对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有想法,有作为,真抓实干,这种务实的精神的不仅让我心生敬佩,同时也非常值得学习。

本科期间曾做过一个小项目,当时我组建了一支近60人的队伍,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了所在市步行街区的交通流量调查及数据任务。

时间紧,任务多,加之又是第一次组织,最后我暴瘦10斤。不过按时按量完成了任务,收获自然不必多说,倒是让我体验了一把当小领导的感觉。

那次经历过后,我写了一个7点的经验总结,其中让我感受最大的莫过于领导者的重要性,即第四点“积极主导,有始有终”。当然那时的经验不是万能的,甚至显得有点稚嫩,但至少在我的脑子里建立起了这种认知。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好的领导人对于整个团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好比如一支军队中最核心的灵魂人物必定是将军或元帅,他们的态度决定整个队伍的气势。

 

第五点,资金人才技术

光明村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要想带领村民一起发财致富,必须引进资本,积极地和市场接轨。

贝拉小镇作为目前国内特色小镇在教育领域的先驱项目,通过其他地方考察对比后,投资方最终选择了在光明村安营扎寨。就生态环境和地理区位,还是未来发展潜力,光明村都是不二之选。与其说贝拉小镇选择了光明村,不如说光明村选择了贝拉小镇。

不只是贝拉小镇,光明蝴蝶谷、松鼠谷、慧润民宿、乡创学院、帐篷营地项目等也相继在白箬铺镇落户、发展,还有无花果种植、葡萄、蓝莓等现代水果基地也选择在白箬铺镇落户。

这样一来,资金、人才、技术都向白箬铺镇聚集,为本地的发展带来了不断续航的动力。

时任光明村党总支副书记、一支部书记、长沙市众大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的陈志伟是当年众多回乡创业青年之一,他作为本村发展与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真切的感受到了村庄的变化。

在产业发展方面,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注册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社,采取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对全村的水面、旱土以及林地进行集中流转、开发利用。

引进了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近二十家,为村民们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

此外还有高校技术团队来此开展课题实践,比如今年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师生来到光明村,花费半个月的实践,为本村儿童打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梦幻空间。

在老师的带领下,这群年轻人参与了从讨论方案到选定方案,从设计到施工,从废物利用到物资采购的全套流程,他们走出校园到走进乡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积极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路线。

图片来源于网上

比如把废旧的轮胎打磨成色彩斑斓的花圃和茶几、凳子,把上山挖来的竹子改造成发光的构件,带着村里的小朋友们一起给轮胎上色,动手制作秋千等,打造出一个个充满童趣的艺术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上
图片来源于网上

资金进来了,人才也来了,技术也有了,村民也富起来了。

但是同样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好政府、村民与开发商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在村民看来,开发商作为外来者到村上投资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信任度不大,所以需要政府这一角色介入协调沟通。

对于投资商而言,投资地的环境是否良好也很关键,即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硬环境,也包括村庄的政策制度、风俗民情以及历史文化等软环境,而这些都需要当地政府的努力建设与协调。

 

第六点,关于美的讨论

先问一个问题,美有标准吗?这是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溯源于毕达哥斯拉,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到康德、海德格尔等欧洲的哲贤,他们对于美都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但都有各自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回避的几个问题,那就是设计的东西怎样才是美的?那到底是实用还是美观?还是两者兼备?

对于美的理解,每个人都有的判断,受过相关美学教育或培训的人和没有啥美学基础的人,看待同一件事物的想法各不相同。比如街头的涂鸦和喷绘,对于懂的人来说是艺术,会带有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而对于一位路过的普通市民来说,可能就觉得是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

虽说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不一样,但在设计中似乎有一种所谓的审美判断,而且这种判断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判断,甚至会形成一种鄙视链,站在资源金字塔上层的那群人掌握着审美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老鸟们一般会以经验作为背书,对菜鸟的审美指点一二,遇到不怀好意的可能还会讥讽一番,这可能是每个菜鸟在成长路上所要经历的吧。但是做设计就是一个不断交流和妥协的过程,有时候通过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之后,包括审美在内的各方面都会大有改观。

就我个人而言,没有接受过美学相关的训练和学习,我的审美判断大多是所见即所得,也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考,但是对于那种他人抛出的审美鄙视链会感到不适,甚至觉得反感。

至于什么才是美的东西,我会基于世俗已经建立的一套标准再作主观判断,追随自己的真实感受才是真。即使在工作中会遇到与自己标准冲突的矛盾点,也不会从心理去认可它,只会表面上表示可行。

 

第七点,思考5个问题

至此,本篇游记即将接近尾声,但是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得思考一下以下五个问题

(1)  调研踏勘是否充分?

实地踏勘的目的是通过现场的走访,摸清楚村内的真实现状,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村内产业的分布、历史文物等情况。

当然这只是一些显性的要素,还要很多隐性的东西需要深入当地每家每户走访交谈得知,而我们大多数往往只做完了前者。

调研也是分情况的,如果项目就在周边不出本市的话,一天之内即可往返,这种就可以多去几次。但是如果项目在外市甚至外省的话,那就得驻扎在当地,而且需要在驻扎的这段时间内,尽可能得调研充分,免得回来后再去补调。

调研的方式多种多样,我在《【规划日志07】试点型村庄规划||下乡调研的三种调查方式(表格&田野&访谈)》一文中总结了三种方式,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但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调研的充分与否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质量。

很多时候,我们在实际项目中,不会花很多时间在调研这块。如果是本市周边的项目基本一天的来回就搞定,那种出差几天调研的,时间也比较紧凑。一是时间精力有限,二是考虑到成本的问题,加之项目周期又短,所以调研得差不多就行。

(2)基础资料是否齐全?

前期的基础资料有很多,比如上位规划、专项规划、还有村内的各种资料的收集与统计,调查问卷等。而收集资料是一个相当繁琐的过程,做规划重点在于协调,如果不衔接好,势必不利于项目的开展。

在参与的本次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与规划的项目中,我们要求对方提供相应的实测地形图等相关资料,但村上迟迟拿不出,却要求我们加快进度往前赶。虽然是很小的项目,但从侧面也反映了大多数从业者面临的窘境。

(3)设计费用是否合理?

设计费用似乎不是我们这群绘图员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它却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切身利益。如果费用过于离谱,项目又不好做,对于设计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

比如A省的某类项目均价为单个10W左右,但是那种较小企业或者挂靠资质的单位为了生存,会以远低于行情的价格比如单个5W拿下,价格不够就数量来凑,一次性接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

还有的大院仗着自身资质、地位和影响力,能够接到数量多且费用可观的项目,但是内部人手不够,自身又消化不了,只好转手外包给下面的较小企业,这样一来费用又被削减了一层,真正到设计师手里的却不多。这便是现在行业的现状。

个人粗鄙的认为,把注册规划师由准入类调整为水平类,站在长远的角度考量是利好的。因为可以让更多的从业人员和企业进入这个行业,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可能会出现些许残次的队伍,但这只是暂时的,可以打破大院和地方设计院的垄断,激发整个行业的活力,推动着这个行业进一步往前发展。

(4)建设资金是否充足?

资金周转这块也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进度,有钱就好办事,没钱就一言难尽。有些项目,甲方会明确告诉我们乙方,只有等整个项目建设结束后才肯交付尾款,即使我们已经完成了整套的设计。

像本次的美丽宜居建设规划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三种渠道,分别是市级和镇级政府拨款,以及村民自筹,前两者属于财政拨款。遇到地方财政充裕的还好,要是那种财政困难的地方,建设资金就较少,设计费用也跟着减少。

所以建设资金是否充足基本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当地的财政情况,以及村民的集体意识等因素。就地域分布来看,沿海明显优于内地,内地又好于西北。

建设资金充裕,设计费用就相应较多,分到设计师手里的钱也会变多。

(5)建设周期是否充裕?

项目周期的长短同样关乎项目的质量,太短可能会导致作品粗制滥造,太长则会消磨人的耐性。

对于甲方来说,几乎是越快越好,尽可能的缩短建设和设计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我们设计人员来说就是折磨。工期紧,要得急,要求高,反复改,费用少,这就是为什么加班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们需要制定计划,合理有序的推进,才能确保项目的进程和结果。这是理性的状态,但大多数时候事与愿违,在实际的工作中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比如领导叫你送个什么资料,临时开个什么会议或布置另外新的任务等。

建设周期相对充裕是比较好的,因为无论对于设计师还是施工人员,有一个相对理性的工作阶段,真要是逼急了可能会发生不可预料的事情。但是充裕并不是懈怠的借口,有时候设计人员手头不止一个项目,时间多一点的话可以自我调配,不至于全部挤到一块弄。


【参考资料】

[1]最美乡村旅游:湖南"光明村"让你走进悠然田园梦[N].新浪湖南,2014-04-26.

[2]谢璐.望城区光明村——打造“大观园”吸引资本来[N].湖南日报,2017-12-08.

[3]张福芳,王添乐.长沙市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六:白箬铺镇的“光明”之路[N].华声在线,2018-11-07.

[4]佘利娥.好一颗闪烁光亮的明珠——长沙市望城区光明村的纪实报告[N].腾讯网,2020-12-21.

[5]光明大观园里这个美丽屋场,周末不来看看吗?[N].望城融媒,2021-01-08.

[6]长沙市望城区:光明蝶变[N].人民网,2021-04-22.

[7]贺卫玲,胡梓欢,袁鑫. 乡村振兴怎么“出圈”?青年学子在望城造了一个“网红”屋场[N].红网,2021-07-31.

[8]张斌.新农村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机制研究——以望城县光明村为样本[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27-49.

[9]石娟.“两型”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模式与案例研究——以望城县光明村为例[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43-56.

[10] 石娟.基于乡村旅游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湖南省望城县光明村为例[J].经济视角,2012(4):115-116.

[11] 丁奇.乡村规划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与机制探索[N].中国城市规划.2019-02-13.


【规划日志12】乡村振兴||记一次乡村游学考察经历之长沙市望城区光明村(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